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SPOT NDVI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特别是高寒地区植被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面。利用1998-2008年SPOT VGT [WTBX]NDVI[WTBZ]植被指数,分析了阿尔金山[WTBX]NDVI[WTBZ]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候因子(气温、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平均[WTBX]NDVI[WTBX]年内季节变化明显,[WTBX]DN[WTBZ]变化幅度在33~53,5月开始较快上升,最高值出现在9月,其多年平均值为40,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空间分布上看,[WTBX]NDVI[WTBZ]的高值主要集中在阿雅克湖流域,特别是卡尔敦检查站附近。趋势分析表明,除河流、湖泊附近的植被有所退化外,保护区内部植被总体上有所改善,气温和降水与[WTBX]NDVI[WTBZ]线性相关显著;而保护区边缘植被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人类活动或许是植被退化的诱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的民勤绿洲植被覆盖变化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沙漠绿洲-民勤绿洲为研究区,利用MODIS陆地3级标准数据产品MOD13,通过改进的植被覆盖度估算模型对2000~2010年7月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了估算,并对其进行分级,通过空间叠置定量分析了不同级别植被覆盖度的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从2000~2010年11年间,民勤绿洲轮廓变化明显,绿洲面积明显缩小,荒漠进一步扩张,极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1106.01km2,相当于研究区总面积26.95%,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减少133.63km2和54.75km2,各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6%和1.33%;研究表明,11年来民勤绿洲面积萎缩明显,岛状绿洲大量消失,其中以西北部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常用的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模型,受限条件较多,所用系数精度不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利用研究区域的实测最大和最小植被覆盖度确定反演模型系数的方法和基于MODIS影像数据的地面实测验证方法。经用该方法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并同步监测该区域的地表覆盖度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地面同步实测植被覆盖度与反演的误差绝对值平均值为0.04,反演方法精度较高。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利用MODIS影像数据反演沙漠化地区地表覆盖度的模型、地面验证方法切实可行,适合对沙漠化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度大范围且快速的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4.
基于RS的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992、2006和2011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础,采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1992-2011年间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分别进行计算,分析了其年际间的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方面对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了驱动力分析,最后采用PCA对选取的影响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的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中高覆盖区增幅最为明显,达到46.30%。植被覆盖类型以向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转变为主,2011年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度面积已占总面积的70.57%。人为因素尤其是人口因素是影响武都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10年MODIS数据的锡林郭勒盟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ODIS长时间序列的植被指数产品为数据源,利用像元二分模型研究了2000~2009年8月锡林郭勒盟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年份间覆盖度高低变化的方向。结果表明:从2000至2008年锡林郭勒草原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段时期内,均有较低植被覆盖度向较高植被覆盖度转化的趋势,后一时期覆盖度较低的植被恢复比前一时期好;低覆盖度区植被好转趋势明显,但高植被覆盖区存在轻微的退化现象;与往年相比,2009年因汛期干旱天气植被覆盖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7.
基于MODIS NDVI的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0-2014年MODIS NDVI数据为基础,综合利用MVC、SG滤波、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对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受水资源、地形地貌类型等因素影响,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植被生长发育周期区域差异性大,2000m以下的河湟谷地生长期最长,温度、降水量是其季节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15年间植被覆盖显著下降区域占11.3%,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中部和青海高原东北部地区,32.1%的区域植被覆盖显著上升,分布在研究区中东部、青海湖、青南高原中部等地区,降雨量的增加和人类的改造活动是青海高原植被覆盖改善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17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植被变化规律,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像元分解模型,建立了TM影像尺度下的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遥感定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毛乌素沙地1990年和2007年2个时期植被覆盖的进行了等级的划分。采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了该区17年来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类型的主体为低盖度植被(NDVI,<0.3),其面积由1990年的33176.7369km2下降为2007年的30671.6454km2,年变化率为-0.048%;中盖度(NDVI,0.3-0.6)、高盖度(NDVI,>0.6)的总面积由1990年的1313.5023km2变为2007年的3818.5938km2,年变化率分别为3.91%和3.48%。整个研究区17年间发生正向转移的面积为3209.5153km2,占总面积的9.31%;负向转移的面积为633.0195km2,占总面积的1.84%。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良性转移趋势,但局部退化的问题也应该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为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模型,提取1982-2006年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不同时段(1982-1989年、1990-1999年、2000-2006年)的植被覆盖度,并运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分析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时段间先增加后减少;从植被空间分布来看,中低植被覆盖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类型,高植被覆盖度类型所占比例最小。总体来说,从时段1(1982-1989年)到时段3(2000-2006年)研究区植被是良性发展的,虽然局部环境有一定恶化,但整体环境仍呈改善趋势。分析发现,低覆盖度植被类型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而中高覆盖度类型和高覆盖度类型重心向东移动,反映了黄土高原西南地区宁夏、甘肃中部受降雨减少和城市化等因素的影响,在近25 a植被受到了一定破坏,而中东部吴旗、志丹、安塞、延安等地及毛乌素沙地东胜附近近年来进行的退耕还林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产生了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
巩乃斯山地草甸自然保护区植被的一般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新疆天山中部巩乃斯山地草甸类草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伊犁谷地群山之中,区域性地理环境条件,构成了湿润气流进入的门户和寒冷、酷热气流侵袭的天然障,优越匠水分条件是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植物区系的特点是:种类组成丰富,双子叶植物发达,中生森林草甸植物占绝对优势,地面芽 植物们居榜首,欧亚温带和北温带成分最多,并含有一定数量的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和第三纪时期的残遗草本植物。植被的一般特征是:中生植物群落获得充分发  相似文献   

11.
2000-2010年祁连山植被MODIS NDVI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0-2010年间的MODIS/NDVI数据和对应的气候资料,研究了近10年来祁连山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来,祁连山年最大化NDVI(MNDVI)增加了2.4%,植被改善、无变化和退化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6.32%、66.42%和7.26%。植被改善的区域分布在冷龙岭、拉脊山、大通山、达坂山、青海南山、走廊南山、托来山等山地以及西宁盆地、湟水谷地周边地区,减少的区域分布在乌鞘岭、庄浪河、古浪河、大通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河流河谷。2)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MNDVI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同。灌丛地、荒漠草原、高寒稀疏草甸MNDVI呈快速增加趋势,高山草原、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MNDVI呈增加趋势,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MNDVI呈快速下降趋势。3)影响祁连山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是气温和降水,局部地区密集的人类活动也能成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下游自2000年第一次应急输水以来,七年间共进行了七次应急输水,总输水量达到20.48×108m3,多次的应急输水给下游的生态环境带来明显的变化,尤其是河道两侧2km内1920km2的植被覆盖变化。本文重点依托EOS-MODIS的NDVI数据产品,结合历次应急输水实测资料,对七次应急输水以来下游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变化进行综合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NDVI值所代表的植被对输水响应明显;2)各类植被面积的变化与输水量也存在良好的相关性;3)通过植被指数差值及植被盖度进行分析,表明植被覆盖变化在前五次输水后就已经达到较好的水平,后续两次输水则稳定的保持和推进这种良性变化,下游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需要多线程输水。结合实地调研,发现分析结果符合实地状况,说明利用MOD IS数据对下游生态环境目前及未来的变化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近10 a来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NDVI作为植被生长状况及植被覆盖度的最佳指示因子,被认为是监测地区或全球植被和环境变化的最有效指标。基于2000-2011年250 m分辨率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气候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祁连山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祁连山植被覆盖总体上自西向东递增,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植被覆盖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中西部植被覆盖增加,增加面积为79 149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52.93%;东部植被覆盖减少,减少面积为22 865 km2,占祁连山总面积的11.09%。近10 a来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生长季各月植被覆盖整体上呈增加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降水增加是祁连山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较高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6、7月NDVI分别与前期1月和前期2月的降水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8和0.684;8、9月NDVI分别与当月、前期1月的气温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和0.829。  相似文献   

14.
EOS/MODIS影像处理在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采用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MODIS处理软件和ENVI(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Images)遥感软件,针对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存档的2002和2003年MODIS原始影像资料,计算生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在分类的基础上讨论各植被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生态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MODIS数据及其植被指数产品,可以较稳定和准确地监测和反映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相似文献   

15.
基于MODIS数据的湟水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2001年~2008年250m分辨率的MODIS-NDVI数据,并结合湟水流域的地形特征数据,对流域内8年来植被覆盖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8年来湟水流域植被覆盖总体呈下降趋势;大通河流域以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为主,湟水干流以高植被覆盖区、较高植被覆盖区和中度植被覆盖区为主;基于地形特征的湟水流域植被覆盖分布差异显著,脑山区以高植被覆盖区和较高植被覆盖区为主,浅山区以较高植被覆盖区和中度植被覆盖区为主,川水区以中度植被覆盖区和低植被覆盖区为主。  相似文献   

16.
坝上地区作为京津冀阻滞风沙入侵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是构筑首都经济圈生态安全,维持地方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MODIS NDVI遥感数据,采用趋势线性分析、稳定性分析、变标度极差分析等数理方法,反演2005—2015年坝上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预测植被演化趋势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1)11 a间坝上地区植被覆盖度区域差异性比较明显,整体表现为从坝西到坝东依次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2)坝上地区植被覆盖度极显著改善区域和显著改善区域的面积最大,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89%,未显著改善区域占32.28%,退化区域占1.82%。(3)坝上地区植被覆盖稳定性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高稳定度区域和较高稳定度区域占比最大,为61.32%,中稳定度区域占24.35%,低稳定度和较低稳定度的区域占14.33%。(4)坝上地区未来植被覆盖持续改善区域占59.48%,潜在退化占38.67%,持续退化占1.04%,潜在改善占0.82%。  相似文献   

17.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7科,94属,139种,其中有一些古老种,生态幅度狭域种,受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和贵重中草药。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中,表现出中亚西部荒漠亚区和中亚东部荒漠亚区的过渡性。本文还分析了植物生活型,并描述了14个群系级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其一般特征,其中木本猪毛菜群落类型在新疆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18.
基于NDVI的乌梁素海湿地植被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3S技术,以1987、2000年和2010年的Landsat5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计算乌梁素海湿地3期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NDVI像元二分模型反演了植被覆盖度。通过转移矩阵对比不同年际间各等级植被覆盖度的转化比例,并分析植被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87—2010年,乌梁素海地区植被覆盖度总体较好,其中,低植被覆盖度(20%)所占比例由30.81%降低到了16.57%,中等植被覆盖度(20%~50%)所占比例变化不大,保持在14.50%左右,而高植被覆盖度(50%)所占比例则由原来的15.68%提高到了31.05%,整个地区的荒漠化土地在逐渐减少,农田的土地利用面积逐年增加。影响植被覆盖度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人为因素不仅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植被产生的影响,还包括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及相关政策的实施等所产生的影响;气候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温度和降水。  相似文献   

19.
近25年来新疆森林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雷 《干旱区研究》2011,28(1):17-24
新疆森林主要有落叶针叶林、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以及特殊灌木林4种类型,面积约为全疆植被面积的2%,但新疆森林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森林类型具有不同的NDVI变化特征,利用GIMMS NDVI数据集首先对新疆植被进行专家分类,然后分析近25年来新疆森林面积、蓄积量和密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原...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区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 NDVI数据和像元二分模型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比较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区与周边区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坡度耕地植被覆盖度变化程度和趋势。结果表明:(1) 陕西省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到2011年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增长速率高于周边区域;(2) 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变化百分率≥10%的面积占79.8%,≤-10%所占面积不及1%;(3) 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面积占其总面积的70.6%,显著减少的面积仅占0.1%,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的情况主要出现在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和耕地,显著和极显著降低的发生在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极少部分耕地;(4) 坡耕地植被覆盖改善比例大,坡耕地植被覆盖改善对于耕地植被改善贡献较大。在陕西省气候呈现暖干化发展趋势背景下,退耕还林区植被覆盖度呈现显著增长趋势,增长速率高于周边区域,坡耕地、林地、草地均比其他类型有明显的增加,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植被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