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棉铃虫是危害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2007年第3代棉铃虫发生危害较重,2008年第2代棉铃虫发生危害重。根据两年来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分析探讨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胄  唐保善 《西北农业学报》2017,26(10):1554-1558
棉铃虫是中国棉花主要害虫之一,降水量对其种群数量具重要影响。采用连续10a棉铃虫第2代和第3代的百株卵量与同期降水量指标资料,通过相关系数法筛选出10个预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的降水量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第2代、第3代棉铃虫百株卵量的特征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好,历史符合率为70%;而第3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信度较差,历史符合率为40%。由于入选因子均为前兆因子,因此,第2代棉铃虫的预测模型可用于区域棉铃虫发生程度的监测和预警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求防治棉铃虫的有效措施,新疆棉区开始引种试种抗虫棉,通过几年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种植转基因抗虫棉作为防治棉铃虫减轻棉铃虫危害的一项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棉农的青睐和农业技术人员的关注。一、棉铃虫发生及危害现状棉铃虫在新疆北部和东部大部分棉区,1年发生3代。一般年份发生危害严重的为第2代,近几年,第3代危害加重。棉铃虫主要以幼虫危害棉蕾、花和棉铃,在危害重的棉田,棉铃虫咬食棉叶,蛀食棉花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是造成棉花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使用转基因抗虫棉和化学防治,可有效控制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2代百株累计卵量在400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时间应在300粒左右,随后如百株幼虫超过5头时应进行第2次防治;3代百株累计85粒左右时,第1次防治应在50~70粒开始,第2次应在百株幼虫45头时进行。  相似文献   

5.
根据河南省新乡市1976-2005年的棉铃虫调查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影响2、3、4代棉铃虫发生的关键气象条件,得出了影响棉铃虫发生程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指标,预测了2、3、4代棉铃虫的发生程度。同时,结合新乡市棉花生产现状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影响棉花生产的7个关键问题。最后,从8个方面对如何促进棉花生产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调查、室内模拟试验以及人工辅助试验 ,探讨了雨水、天敌、作物布局和棉花生育期以及防治措施等对淮南地区第 2代棉铃虫种群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大雨对棉铃虫卵有较强的冲刷作用 ,小雨淋湿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以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对棉铃虫蛹均有致命的打击 ;棉田四周面积较大的玉米作物是棉铃虫的主要食物源 ,棉花迟播迟栽对第 2代棉铃虫幼虫的钻蛀极为不利 ;天敌的捕食与寄生对第 2代棉铃虫种群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抑制作用 ,而不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则会削弱这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滴灌棉花技术大面积应用,其灌溉方式发生了改善,它将水分、养分均匀持续地定时、定位地运送到棉花根系附近,棉花栽培配套技术随之改变,致使棉田害虫所处的生态环境,及其发生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为此,很有必要摸清膜下滴灌条件下棉花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措施,确保棉花持续均衡增产。一、棉铃虫1.发生程度与历年相比,2005年中度偏重发生,其中第1、第2代中度偏重发生,第3代轻度发生,在新湖垦区还是首次。2.发生原因①与灌溉方式改变有关温、湿度是影响棉铃虫生长发  相似文献   

8.
正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rea(Hfibn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亚洲、大洋洲、非洲及欧洲各地危害棉花及其他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这些年来,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减少,而减少的面积,大部分种植了蔬菜、玉米、大豆,花生等其他作物,逐渐扩大了棉铃虫寄主田,为防治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对棉铃虫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而加大力度做好综合防治工作是当务之急。1发生规律与环境棉铃虫在南疆一年发生3代,有些年发生4代,南疆第1代  相似文献   

9.
在我县,棉铃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在麦子、紫云英、豌豆等作物上繁殖危害,第2代起危害棉花,我县以第3、第4代危害最严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县大发生,棉农若疏忽防治或单纯依靠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很难控制其危害,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有机结合、协调使用,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和高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棉花面积的逐年扩大,棉铃虫在我县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县棉花生产的重大致灾害虫。 一、棉铃虫在库车县的发生规律 棉铃虫在库车县一年发生四代,其中第四代为不完整代,以幼虫为害大田作物,以蛹在地表5~……  相似文献   

11.
在我县,棉铃虫1年发生5代,以蛹越冬,第1代在麦子、紫云英、豌豆等作物上繁殖危害,第2代起危害棉花,我县以第3、第4代危害最严重。近几年,棉铃虫在我县大发生,棉农若疏忽防治或单纯依靠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棉铃虫,很难控制其危害,只有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通过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等措施的有机结合、协调使用,才能达到经济、安全和高效地控制棉铃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食料对棉铃虫种群增长的影响及虫源性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27.6℃的恒温条件下,应用昆虫种群趋势指数模型,研究豌豆、大豆、棉花等8种天然食料对棉铃虫各虫态发育进度和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豌豆叶的棉铃虫发育进度最快,取食棉花的最慢,指数值的大小依次为豌豆>大豆>玉米>高粱>棉花>花生>茄子;棉铃虫在长江下游小麦作物上不能很好地生长发育,棉田第2代棉铃虫虫源主要来自非小麦作物田。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下野地垦区第三代棉铃虫大发生,棉花损失严重,个别地块蛀铃率达18.5%。现就2004年棉铃虫发生特点和原因加以分析,以利垦区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 棉铃虫是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常发性害虫。1990年第三、四代棉铃虫危害棉花成灾。1992年第一代在麦田和早播棉田发生,危害面积7000万亩左右。第二、三、四代连续大发生,棉花受害重,发生面积达1.3亿亩。且多种秋作物受到危害。造成棉铃虫大发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是制约棉花生长的最主要害虫之一。为确保棉花丰收并进一步防止棉铃虫的危害,采用有针对性的棉田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便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新疆库尔勒针对棉铃虫的防治工作,主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结合的思路,力求在防治棉铃虫的同时尽量维持生态的平衡。本文具体论述棉花棉铃虫防治措施,以保障库尔勒的棉花生产。  相似文献   

17.
棉铃虫是我区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随着棉花面积不断扩大,棉花重茬年限较K.棉铃虫发生日趋加重,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所以近两年采取各种措施防治棉铃虫。尤其推广一各种笼罩式棉铃虫诱捕器,但捕蛾效果差异较大,为了进一步摸清不同笼罩式诱捕器对棉铃虫蛾子的诱杀效果,我们进行了同一种诱灵不同笼罩式棉铃虫诱捕器对棉铃虫的诱杀试验c1材料和方法选择三种不同笼罩式性诱宠即1、山西运城绿洲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白色内套塑胶型(白塑胶型)2、将白塑胶型内套改为绿色铁纱网型(改良型)3、自制型性诱笼(用绿色铁纱网制作,自…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是我区制约棉花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棉田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在棉花生产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棉铃虫危害保证棉花丰收,多年来,我们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本文结合棉铃虫危害特点,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选育抗虫棉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提出了适合我区的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对我区棉铃虫防治,减少其对棉花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为浙江省棉花主要害虫之一,于7、8月份以3~4代为害棉花,而所用药剂防治又不甚理想。如果采用抗虫品种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作者于1984~1985年开展了棉花品种对棉铃虫抗性鉴定的研究,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1997~ 1999年在山东省南北 2个主要棉区的巨野和夏津县进行棉铃虫在不同寄主作物上的分布调查。 3年 2地调查结果平均 ,1代棉铃虫卵在小麦上占 93 48% ;2代棉铃虫卵在棉田占 74 13 % ,在春播花生、大豆上占 2 2 78% ;3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72 6 7% ,在大豆上占 10 38% ,在玉米上占 9 38% ,在花生上占 5 17% ;4代棉铃虫卵在棉花上占 6 1 5 9% ,在玉米上占 32 0 2 %。棉铃虫幼虫在不同作物上的分布率与卵有所不同 ,1代幼虫仍然集中在小麦上 ,2、3、4代幼虫在棉花上的分布率减少 ,在花生、大豆、玉米上的分布明显增加。在对棉铃虫采取防治措施的情况下 ,棉花上的各代幼虫分布量进一步减少 ,4代幼虫分布量在棉田只占 2 1 96 % ,而在夏玉米上高达 5 2 5 6 %。特别是 1999年推广普及转Bt基因抗虫棉后 ,在棉花上的幼虫量仅占 9 5 2 % ,夏玉米上增加到 6 3 8%。这种分布变化对区域性整体控制棉铃虫发生危害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