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噻拉嗪对离体神经元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明确噻拉嗪麻醉机制,为临床麻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本试验分离培养胎鼠脑皮质神经元,在培养第8天加入浓度为15、25、35μg/mL和45μg/mL噻拉嗪,分别在加药后0、5、10、15、20、25、30、45、60、90 min和120 min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离体神经元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噻拉嗪作用于离体培养的神经元后可见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5 min时,15、25μg/mL和45μg/mL组Na~+-K~+-ATP酶活性与0 min比分别降低了63.72%,66.77%和64.63%(P<0.01),这3组酶活性的最高值较最低值分别升高了188.9%、208.4%和181.8%(P<0.01)。35μg/mL组在15 min时为最低值,下降了67.04%(P<0.01),且最高值较最低值上升了196.2%(P<0.01)。不同浓度组Ca~(2+)-Mg~(2+)-ATP酶活性均在25 min降至最低值,分别较0 min下降了42.81%、68.91%、87.67%和80.14%(P<0.01)。4个组的最高值较最低值分别上升了46.95%、104.2%、420%和170.8%(P<0.01)。结果表明,噻拉嗪通过显著降低Na~+-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来发挥麻醉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神经元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2.
观察古方剂八珍汤对疲劳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血尿素氮、肝脏和肾脏ATP酶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疲劳的作用机制。将SPF级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八珍汤低剂量组、八珍汤中剂量组、八珍汤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4组小鼠采用力竭游泳制备疲劳模型,八珍汤给药组给予不同剂量相应八珍汤0.2 mL/(10 g·d)灌胃,15 d后各组小鼠检测血清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血尿素氮(BUN)含量、肝脏ATP酶、肾脏ATP酶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模型组比较,八珍汤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乳酸脱氢酶显著升高(P0.05);八珍汤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的血清血尿素氮明显降低;八珍汤中剂量组小鼠肝脏中Ca~(2+)-Mg~(2+)-ATP酶含量显著升高(P0.05),八珍汤中剂量组小鼠肝脏中Mg~(2+)-ATP酶、Ca~(2+)-Mg~(2+)-ATP酶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八珍汤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肾脏Mg~(2+)-ATP酶、Ca~(2+)-Mg~(2+)-ATP酶、Na~+-K~+-ATP酶含量均显著升高。说明八珍汤通过提高疲劳小鼠血清乳酸脱氢酶、肝脏ATP酶和肾脏ATP酶的水平而发挥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强痛宁麻醉镇痛作用与中枢脑区Na~+-K~+-ATP酶的相关性,试验选取24只纯种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催醒组,于各时间点冰上采集大鼠各脑区,采用比色法测定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后诱导期及麻醉期大鼠大脑皮质、小脑内Na~+-K~+-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海马、丘脑及脑干区Na~+-K~+-ATP酶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降低(P0.01),催醒期各脑区Na~+-K~+-ATP酶活性恢复到麻醉前水平。说明强痛宁可引起大鼠各脑区Na~+-K~+-ATP酶活性降低,阻碍神经细胞对痛觉刺激信息的传导,产生了麻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鹿复合麻醉剂麻醉与脑区突触体ATP酶相关性,试验选取纯种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催醒组,利用比色法测定样本中ATP酶活性。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后大鼠麻醉全程大脑皮质突触体Na~+-K~+-ATP和Mg~(2+)-ATP酶活性诱导组显著降低(P0.05),麻醉组和催醒组极显著降低(P0.01)。说明大脑皮质突触体Na~+-K~+-ATP和Mg~(2+)-ATP酶活性的抑制与鹿复合麻醉剂引起麻醉作用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在中枢麻醉的作用机制。试验用15只健康山羊,3只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其余为试验组,试验组山羊肌肉注射14 mg/kg体重咪达唑仑。分别在给药后诱导期、麻醉期、恢复Ⅰ期和恢复Ⅱ期4个时间点,每点剖杀3只山羊取脑组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结果注射咪达唑仑能明显抑制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的Ca~(2+)-Mg~(2+)-ATP酶活性,这种变化趋势与山羊肌肉注射咪达唑仑麻醉后行为学变化基本一致,海马的Ca~(2+)-Mg~(2+)-ATP酶活性在整个麻醉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表明咪达唑仑的麻醉作用可能与抑制山羊大脑、丘脑、小脑和脑干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6.
探讨T-2毒素对TM3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将不同浓度T-2毒素(0 nM、1 nM、10 nM、100 nM)作用于TM3细胞24 h,通过MTT法检测T-2毒素对TM3细胞增殖的影响;生化方法测定细胞内Ca~(2+)、活性氧、线粒体超氧化物、ATP的含量、Ca~(2+)-Mg~(2+)-ATPase和Na~+-K~+-ATPase的活性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结果显示,T-2毒素对TM3细胞具有毒性作用,可引起细胞内Ca~(2+)含量增加,使细胞内活性氧和线粒体超氧化物的含量增加,降低线粒体膜电位、ATP的含量以及ATP依赖的Ca~(2+)-Mg~(2+)-ATPase和Na~+-K~+-ATPase的活性,进而影响线粒体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6):97-99
通过检测鹿复合麻醉剂作用下大鼠小脑及海马突触体Ca~(2+)-Mg_(2+)-ATP酶活性的变化,探讨其麻醉与该脑区突触体Ca~(2+)-Mg_(2+)-ATP酶相关性。32只纯种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催醒组,利用比色法测定Ca~(2+)-Mg_(2+)-ATP酶活性。结果显示,药物作用后大鼠小脑及海马脑区突触体Ca~(2+)-ATP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小脑脑区突触体Mg_(2+)-ATP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果提示,鹿复合麻醉剂抑制了大鼠小脑、海马脑区突触体Ca~(2+)-ATP酶活性及小脑脑区突触体Mg_(2+)-ATP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6,(4):84-86
通过测定强痛宁作用下大鼠中枢脑区Ca~(2+),Mg~(2+)-ATP酶活性变化,探讨其麻醉镇痛作用与中枢脑区Ca~(2+),Mg~(2+)-ATP酶相关性。将24只纯种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和催醒组,于各时间点冰上采集大鼠各脑区,采用比色法测定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引起诱导期及麻醉期大鼠大脑皮质、小脑、海马、丘脑及脑干区Ca~(2+),Mg~(2+)-ATP酶活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催醒期各脑区Ca~(2+),Mg~(2+)-ATP酶活性恢复到麻前水平。结果提示,强痛宁作用下引起大鼠各脑区Ca~(2+),Mg~(2+)-ATP酶活性降低,阻碍了神经细胞对痛觉刺激信息传导,产生麻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健康雏鸡80只,随机分为8组,第1组为正常对照组;第2、3、4组为正常低、中、高剂量用药组,分别灌服1:1当归煎剂1、2、3 mL/kg,连续给药7 d;第5、6、7、8组以80 mg/kg剂量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约1周左右便可造出典型的血虚模型,第6、7、8组在造模后同样以低、中、高剂量用药组,分别灌服1:1当归煎剂1、2、3 mL/kg,连续给药7 d.各组鸡心脏采血进行红细胞总数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同时观察了当归改善血虚证的作用.结果表明,制备的血虚模型组(5组)反映了血虚证的主要特征,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较正常对照组(1组)显著降低(P<0.01),可作为血虚证模型之一.当归给药组(3、4组)与正常对照组(1组)能显著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P<0.01).血虚给药组(7、8组)与血虚组鸡(5组)能显著增加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P<0.01),而且能够回升至正常水平.表明由环磷酰胺制造的鸡血虚模型可以作为血虚证模型之一,当归可以显著提高血虚鸡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体外培养鸽嗉囊组织形态学、酶活力及基因表达变化规律。取60周龄美国王鸽嗉囊组织于体外培养7 d,动态检测其形态学、代谢和凋亡相关酶活力以及角蛋白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形态学结果表明:鸽嗉囊组织于体外培养第2~4天结构清晰,上皮层细胞排列紧密,体外培养5 d后嗉囊结构显著退化,形态学受到破坏。酶活力和基因表达结果显示:Caspase-3酶活力于培养第1、5、6、7天显著高于培养第2~4天(P0.05);琥珀酸脱氢酶、Na~+-K~+-ATP酶、Ca~(2+)-Mg~(2+)-ATP酶和总ATP酶活力以及Bcl-2和角蛋白19基因表达均于培养第1、6、7天显著下调(P0.05),于培养第2~4天显著升高(P0.05);Bak1基因表达于培养第2~5天稳定,随后于培养第6天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体外培养鸽嗉囊组织形态学、酶活力和基因表达随培养时间延长而显著改变。本试验条件下,鸽嗉囊组织体外培养稳定时间为4 d,且开展后续药理、病理及生理学试验前的1 d预培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玉米赤霉烯酮与(ZEA)联合暴露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分别以0.012 50μg/mL DON+0.006 25μg/mL ZEA、0.050μg/mL DON+0.025μg/mL ZEA、0.2μg/mL DON+0.1μg/mL ZEA、0.8μg/mL DON+0.4μg/mL ZEA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进行联合暴露培养,48 h后测定细胞膜ATP酶(Ca~(2+)-ATP酶、Na~+/K~+-ATP酶)活性以及细胞内pH、Ca~(2+)水平和钙调蛋白(CaM)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设不添加毒素的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添加毒素的各试验组间,细胞内Ca~(2+)水平、CaM mRNA表达水平随毒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且添加毒素的各试验组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细胞内pH以及细胞膜Ca~(2+)-ATP酶与Na~+/K~+-ATP酶活性均随毒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且添加毒素的各试验组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得出,DON、ZEA联合暴露导致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内酸化、离子平衡失调等一系列细胞内环境稳态失衡,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Na+-K+-ATP酶在荷斯坦牛热应激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比较测定了329头荷斯坦牛在非热应激期和热应激期的体温、红细胞K+和红细胞Na+-K+-ATP酶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牛群红细胞Na+-K+-ATP酶活力呈正态分布;不同胎次、产犊季节、泌乳期、场次牛Na+-K+-ATP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性别牛Na+-K+-ATP酶活力差异极显著(P<0.01).在热应激期,同一泌乳期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产奶量下降率成负相关;荷斯坦牛的体温明显升高,产奶量明显下降,红细胞K+无显著变化,红细胞Na+-K+-ATP酶活力明显下降,与非热应激期相比只有红细胞K+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都差异极显著(P<0.01);红细胞Na+-K+-ATP酶与体温成负相关,与产奶量成正相关,与红细胞K+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在热应激期,荷斯坦牛红细胞Na+-K+-ATP酶活力与耐热性成正相关,红细胞Na+-K+-ATP酶活力高的荷斯坦牛,耐热性好.  相似文献   

13.
为观察铁皮石斛多糖对NO、cGMP、Na+-K+-ATP酶活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并探讨其效应机制,将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7组,每组10只。模型组高脂饲料及寒冷刺激6周,对照组基础饲料常态饲养。模型组第35天~第42天皮下多点注射垂体后叶素(10μg/kg),对照组给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低、中、高剂量组,阿托品组和小檗碱组第35天~第42天分别灌胃铁皮石斛多糖(100、200、400mg/kg)、静脉注射阿托品(5mg/kg)、静脉注射小檗碱(8mg/kg),每天1次。第43天取材,检测血清NO、cGMP、Na+-K+-ATP酶活性及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檗碱组血清NO、cGMP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1),APD、APD90、ERP均延长(P0.05或P0.01),模型组造模后、小檗碱组给药后心率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NO、cGMP含量均降低(P0.05或P0.01);Na+-K+-ATP酶活性升高(P0.05或P0.01),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APD、APD90、ERP均缩短(P0.05或P0.01),高剂量组及阿托品组心率显著增高(P0.01)。表明铁皮石斛多糖对NO、cGMP、Na+-K+-ATP酶活性均有影响,与剂量有关,通过NO-GC-cGMP通路提高心率,同时也可能通过NO间接调节Na+-K+-ATP酶活性或直接调节Na+-K+-ATP酶活性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在发生内毒素血症时,山羊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性以及红细胞内和血清中K+离子浓度的变化,将体重10 kg±1 kg的12只山羊,随机分为内毒素处理组(LPS,1 mg/kg)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分别在处理后第0,0.5,1,2,3,4,5小时和第6小时从颈静脉采取血液样品。采血之后,制备红细胞、红细胞膜和血清。检测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红细胞内和血清中K+浓度。结果表明,发生内毒素血症时,红细胞膜上Na+-K+-ATP酶活力和红细胞内K+离子浓度都先升高后降低,血清中K+离子浓度先降低后升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Na+,K+-ATP酶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关系,以判断该酶是否为该制剂作用的靶位之一.试验选取84只SD大鼠,先随机抽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高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ip) 7.5 mg/kg)和低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5mg/kg),每个剂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等3个亚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5 min后断头取材;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分别在翻正反射消失即刻、翻正反射恢复即刻和大鼠可直线爬行后断头取材.迅速分离双侧大脑皮层、海马、小脑、脑干、丘脑,立即液氮冷冻.制备脑粗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Na+,K+-ATP酶活性.结果表明:2个剂量麻醉组大脑皮层、脑干和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P<0.01或P<0.05),高剂量组小脑该酶也发生明显变化(P<0.05).在恢复期上述脑区的该酶活性呈现不同程度恢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海马在2剂量组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小脑和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相关,说明此酶可能是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16.
分析生当归水煎液对乙酰苯肼及环磷酰胺致血虚模型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以探讨生当归水煎液的补血作用机制。将80只清洁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当归水煎液组,测定各组小鼠全血中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含量,并测定体重、胸腺指数及脾指数。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给药前后体重、胸腺指数、脾指数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阳性对照组和生当归水煎液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生当归水煎液对血虚小鼠具有一定的补血作用,其补血机制可能与提高血红蛋白的含量有关;同时,它还可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6,(12):68-71
本试验旨在探讨β-酪啡肽-7对早期断奶仔猪胃酸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选取刚出生健康仔公猪2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β-酪啡肽-7处理组,其中β-酪啡肽-7处理组仔猪在饲喂与对照组相同日粮的基础上,每天灌胃β-酪啡肽-7溶液。仔猪21日龄时一次性断奶,分别在21日龄和35日龄时屠宰,颈部采血分离血清、取胃肠内容物、胃底组织等,测定胃肠食糜的p H值、胃蛋白酶活性、血清中胃泌素的含量以及胃底组织中H~+-K~+-ATP/Na~+-K~+-ATP酶的活性。结果显示:β-酪啡肽-7能降低断奶仔猪胃内食糜p H,其中显著降低35日龄断奶仔猪的胃内p H值(P0.05),而对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食糜p H无显著影响;β-酪啡肽-7能够升高21日龄断奶仔猪胃蛋白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能显著上调35日龄仔猪的胃蛋白酶的活性(P0.05);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胃泌素结果显示:灌胃β-酪啡肽-7后仔猪血清中胃泌素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1日龄时差异不显著(P0.05),35日龄时极显著升高(P0.05);灌胃β-酪啡肽-7对断奶仔猪H~+-K~+-ATP/Na~+-K~+-ATP酶的活性作用不显著(P0.05)。说明添加β-酪啡肽-7可以有效缓解断奶应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不足以及胃蛋白酶活性较低等问题,其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促进胃泌素分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探讨Ca2+,Mg2+-ATP酶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关系,以判断该酶是否为该制剂作用的靶位之一。选取84只SD大鼠,先随机抽取12只为对照组,其余随机均分为高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7.5mg/kg)和低剂量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组(腹腔注射5mg/kg),每个剂量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等3个亚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5min后断头取材;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分别在翻正反射消失即刻、翻正反射恢复即刻和大鼠可直线爬行后断头取材,在生理盐水冰面上取脑,用4℃生理盐水将脑上的血迹冲洗干净,迅速分离双侧大脑皮层、海马、小脑、脑干、丘脑,立即液氮冷冻。制备脑粗突触体,采用比色法测定Ca2+,Mg2+-ATP酶活性。结果表明,小型猪复合麻醉剂的全麻作用与抑制小脑和丘脑突触体Ca2+,Mg2+-ATP酶活性相关,此酶可能是小型猪复合麻醉剂全麻作用的靶位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Ca2+,Mg2+-ATP酶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过程中的作用,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再分为早期催醒组、中期催醒组和晚期催醒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Ca2+,Mg2+-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在不同时期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大鼠不同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均被激活,且Ca2+,Mg2+-ATP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相一致。结果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脑干和海马等脑区的Ca2+,Mg2+-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Na+,K+-ATP酶在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过程中的作用,14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再分为早期催醒组、中期催醒组和晚期催醒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脑区Na+,K+-ATP酶活性.结果显示,大鼠在不同时期注射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后,大鼠不同脑区的Na+,K+-ATP酶活性均被激活,且Na+,K+-ATP酶活性的这种变化趋势与大鼠行为学的变化相一致.表明小型猪特异性麻醉颉颃剂催醒作用可能与激活大脑皮层和海马等脑区的Na+,K+-ATP酶活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