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在黄羽肉鸡肠道中的分布规律。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AP法,观察鸡肠道中GFAP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GFAP在鸡小肠黏膜上皮、小肠腺细胞腔面、小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及其血管壁周围均呈强阳性表达,在黏膜固有膜上呈阳性表达;GFAP在鸡大肠黏膜上皮、大肠腺中呈阳性表达,在大肠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均呈强阳性表达。GFAP是肠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之一,观察其在鸡肠道的分布特征有助于阐明肠神经胶质细胞在肠道各段的分布规律,为研究鸡肠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6,(4):76-78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AP法探究波形蛋白在黄羽肉鸡肠道的分布规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波形蛋白在鸡小肠黏膜上皮、小肠腺细胞腔面、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均呈强阳性表达;在黏膜的固有膜呈阳性表达,肌间神经丛的血管壁周围呈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在鸡大肠黏膜上皮、大肠腺呈阳性表达,在固有膜、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均呈强阳性表达。波形蛋白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标记物之一,其在鸡肠道的分布特征表明肠神经胶质细胞(EGCs)不仅对肠神经系统(ENS)的肠神经节细胞起支持、营养和保护作用,而且可能参与肠黏膜屏障、肠腺分泌、肠道物质的分泌与吸收、肠蠕动及血液的供应调节等诸多功能。  相似文献   

3.
将24只3月龄的新疆哈萨克羔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并口服生理盐水;试验组羔羊口服108 CFU以上的芽孢杆菌HS06菌液.饲喂14 d后采样测定肠道的绒毛高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以及IL-6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羔羊肠道不同肠段绒毛长度、黏膜厚度及肌层厚度皆显著增加(P<0.05),并且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斑马鱼肠道显微和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斑马鱼肠道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观察分析。斑马鱼肠道可分为前、中、后3段,肠壁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肌层和浆膜层。测量肠道各段的绒毛高度、绒毛纵截面积、柱状上皮高度和肌层厚度,各指标从前肠到中肠和后肠呈逐渐降低趋势,前肠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和后肠间无显著差异(P>0.05)。黏膜层向肠腔内折叠形成肠绒毛(多呈分枝状、指状),分为黏膜上皮和固有层,柱状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复合体发达,上皮细胞间分布着杯状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广泛分布于肠上皮下部,而肥大细胞主要分布在后肠上皮基底膜附近。细胞水平结果表明:斑马鱼肠道执行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前肠,肠道黏膜免疫机能与免疫细胞位置的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不同年龄青海湖裸鲤肠道组织结构的发育规律,本试验采用组织学和图像分析法,对2、3、6年龄青海湖裸鲤肠道不同肠段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肠壁厚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海湖裸鲤肠道中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肠壁厚度逐渐增大(P<0.05),其中6年前肠、中肠和后肠的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肠壁厚分别比2年增大13.92%(P<0.05)、20.14%(P<0.05)、28.30%(P<0.05)和21.20%(P<0.05)。比较同一年龄的不同肠段,从前肠至后肠,绒毛长度、黏膜厚度、肌层厚度和肠壁厚度均逐渐减少(P<0.05)。结果提示,青海湖裸鲤在发育过程中,其肠道组织结构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的成熟,且前肠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HSP70在牦牛肠道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选择6头份健康成年(3~6岁)牦牛的肠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蛋白免疫印迹(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HSP70在牦牛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和直肠组织中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P70在牦牛小肠的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中均有表达,其中小肠黏膜上皮的柱状细胞呈强阳性表达,杯状细胞未见表达;小肠腺的肠腺细胞和肌层的平滑肌细胞也呈阳性表达,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核。HSP70在大肠中的定位表达与小肠相似,在大肠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三层结构中也均有表达,其阳性反应主要位于黏膜上皮和固有层内散在分布的结缔组织细胞中,而固有层内大肠腺细胞仅在细胞核有表达,细胞质呈阴性。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积分光密度值分析得出,从小肠的前端到大肠末端,HSP70的表达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在盲肠中的表达量达到峰值,且盲肠和结肠中HSP70的相对蛋白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肠段(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SP70mRNA在盲肠中的相对转录量最高,分别是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和直肠的2、1.68、1.06、1.43和1.52倍。本试验显示牦牛肠道中HSP70呈广泛性阳性反应,HSP70基因和HSP70蛋白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揭示了HSP70在牦牛小肠和大肠中所发挥生物学作用的异同,为HSP70在反刍动物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羔羊腹泻通常与小肠疾病有密切联系,羔羊肠黏膜尚未发育完全,胃液酸度和酶活性不高,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造成羔羊胃肠道内容物不能彻底被分解,积蓄在胃肠中而发酵,产生刺激肠道的中间产物,加快胃肠蠕动,进而引起羔羊腹泻。同时,羔羊肠道消化功能的紊乱也会造成肠道内环境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加重羔羊腹泻症状。  相似文献   

8.
旨在观察代乳粉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7~28日龄湖羊羔羊胃肠道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健康、生长发育正常的7日龄湖羊公羔(双羔)30只,按同质性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每只为1个重复,分别饲喂枯草芽孢杆菌含量为0和0.2%的代乳粉,试验期21 d。28日龄时每组随机选择8只羔羊进行屠宰,称量各胃室和各肠段内容物重量和净重量,量取各肠段长度,计算各段的相对重量和相对长度及内容物分布。采集皱胃胃底腺区及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段的组织样品,用多聚甲醛固定后用于组织形态学测定,并测定小肠上皮细胞凋亡率。同时采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测定闭锁蛋白(occludin)、闭锁小带1(zonula occludens-1,ZO-1)和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 1)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枯草芽孢杆菌显著降低7~28日龄湖羊羔羊十二指肠指数(占活体重量百分比,P=0.037)、空肠相对长度(占全肠长度百分比,P=0.009)和十二指肠绒毛宽度(P=0.001),显著升高羔羊结肠相对长度(占全肠长度百分比,P=0.012)、空肠内容物相对重量(占全肠内容物重量百分比,P=0.003)、回肠绒毛高度(P=0.010)和隐窝深度(P=0.034);2)枯草芽孢杆菌显著上调十二指肠黏膜ZO-1蛋白mRNA表达量(P=0.012),此外,枯草芽孢杆菌有上调羔羊回肠黏膜occludin蛋白mRNA表达量以及降低回肠上皮细胞凋亡率的趋势(P=0.053,P=0.079);3)枯草芽孢杆菌对其他胃肠段的相对重量(占活体重量、总胃重量、总肠重量和总胃肠重量百分比)及其内容物相对重量(占活体重量、总胃内容物重量、总肠内容物重量和总胃肠内容物重量百分比)、肠道相对长度(占全肠长度百分比)以及皱胃和小肠组织形态与小肠黏膜occludin蛋白、ZO-1蛋白和claudin 1蛋白mRNA表达量和小肠其他肠段上皮细胞凋亡率均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枯草芽孢杆菌对7~28日龄湖羊羔羊胃肠道生长发育基本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小肠屏障功能并减少上皮细胞凋亡,有利于保持小肠结构和功能完整。  相似文献   

9.
正羔羊腹泻通常与小肠疾病有密切联系。鉴于羔羊肠黏膜尚未发育完全,胃液酸度和酶活性不高,加之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造成羔羊胃肠道的内容物不能彻底被分解,积蓄在胃肠中而发酵,将产生刺激肠道的中间产物,加快胃肠蠕动,进而发生腹泻。同时,羔羊肠消化功能的紊乱也会造成肠道内环境病原菌的大量繁殖,加重羔羊腹泻症状。1羔羊腹泻致病原因腹泻多发于7日龄内的羔羊,致病原因多而复杂,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补喂瘤胃液制备物对羔羊肠道黏膜和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探讨瘤胃液制备物对新生羔羊肠道黏膜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影响。选取50只初生体重接近的新生羔羊为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试验组羔羊1日龄开始补喂健康成年绵羊瘤胃液制备物[瘤胃液(Ⅰ)、灭菌瘤胃液(Ⅱ)、超声波破碎瘤胃液(Ⅲ)和灭菌超声波破碎瘤胃液(Ⅳ)],对照组羔羊补喂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5 d。在24日龄时每组选取3只羔羊屠宰,采集肠道黏膜;在羔羊14和28日龄时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测定肠道黏膜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显示:1)小肠黏膜蛋白质中,各试验组免疫球蛋白A(Ig A)、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 A)和免疫球蛋白G(Ig G)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Ⅲ组Ig A总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试验组SIg A和Ig G总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说,免疫球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为回肠十二指肠空肠,试验Ⅲ组免疫球蛋白总量较对照组增加较多。2)血浆中,羔羊28日龄时免疫球蛋白含量均高于14日龄。14日龄时试验各组血浆中Ig 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28日龄时试验Ⅰ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1);试验各组Ig G含量在14和28日龄时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给新生羔羊补喂不同处理的瘤胃液制备物均能提高羔羊肠黏膜免疫能力,补喂超声波破碎瘤胃液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早期断奶藏羔羊生长性能及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选择体况相近且健康的3月龄藏羔羊210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30只,分别饲喂精粗比为80:20、70:30、60:40、50:50、40:60、30:70和20:80的饲粮,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试验各阶段内饲喂精粗比为80:20和70:30饲粮藏羔羊的体重显著高于饲喂40:60、30:70和20:80饲粮组(P<0.05),60:40组羔羊总采食量最高;随着精料比例降低,料重比有降低的趋势;70:30组羔羊经济效益最佳;精料比例过低会降低羔羊的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饲粮中精饲料比例增加,可对藏羔羊小肠绒毛长度、宽度和小肠肌层、黏膜厚度产生显著影响(P<0.05),过高的精粗比(80:20)抑制肠道绒毛、肌层及黏膜的发育;藏羔羊肠道隐窝深度与饲粮中粗饲料比例呈正相关。在试验条件下,早期断奶藏羔羊饲喂精粗比为70:30时,经济效益及其肠道形态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滑鼠蛇(Ptyas mucosus)肠道黏膜组织结构以及杯状细胞和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和规律,本试验制作肠道石蜡切片,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过碘酸-阿利斯新蓝(AB-PAS)染色和Grimelius嗜银染色方法阐明滑鼠蛇肠壁显微结构和特殊细胞型的分布特点。H.E.染色结果显示,滑鼠蛇肠壁结构分为4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皮主要由柱状细胞和杯状细胞组成,肠皱襞发达,肠绒毛数量和长度在前肠、中肠、后肠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前肠肌层最厚,显著高于中肠和后肠(P<0.05),中肠与后肠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AB-PAS染色结果显示,杯状细胞镶嵌在柱状细胞之间,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逐渐增加,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Grimelius银染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形状多样,分布在黏膜上皮基部和上皮细胞之间,在各段肠壁内均有分布,其数量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呈递增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可为滑鼠蛇消化生理学研究和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芽孢杆菌对感染大肠杆菌的羔羊肠道发育及黏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影响,笔者将24只3月龄的健康新疆哈萨克羔羊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并口服生理盐水;试验1组为芽孢杆菌处理组(BL),羔羊口服108CFU以上芽孢杆菌;试验2组为大肠杆菌攻毒组(EC),羔羊口服108CFU以上大肠杆菌;试验3组为E.coli攻毒后添加芽孢杆菌处理组(BL+EC),羔羊口服108CFU以上大肠杆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羔羊肠道内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表明,与大肠杆菌感染组和治疗组相比,芽孢杆菌组羔羊肠结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V/C)略有提高(P0.05),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V/C值均显著提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添加芽孢杆菌可显著提升羔羊肠道内IL-1β和IL-6的水平(P0.05)。由此可知,芽孢杆菌可以提高新疆哈萨克羔羊肠道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发育。  相似文献   

14.
肠道黏膜作为阻止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对动物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由peyer’s patches(PP)及分布于肠黏膜固有层和上皮内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此外,肠淋巴细胞归巢作为肠道重要的免疫活动之一,参与构成免疫屏障。文章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对肠黏膜免疫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早期补喂瘤胃液对羔羊血浆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含量和小肠黏膜免疫相关细胞数量的影响。选取12只特克赛尔(Texel)初生羔羊,随机分成2组,每组6只。试验组羔羊出生后连续补喂瘤胃液14 d,每天1次,对照组羔羊补喂等量生理盐水。羔羊7、14、21和28日龄时,颈静脉采血并分离血浆;28日龄时,屠宰收集肠道内容物。测定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 A)和免疫球蛋白G(Ig G)]、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肠道内容物中Ig G和免疫球蛋白Fc片段(Fc)含量。结果表明:试验组21日龄血浆中Ig A和Ig G含量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他日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血浆中IL-1β和IL-6含量较对照组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血浆TNF-α含量在14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他日龄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羔羊血浆IFN-γ含量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给新生羔羊补喂瘤胃液对28日龄羔羊肠道内容物中Ig G和Fc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试验组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增加,尤其在回肠,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各肠段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早期补喂瘤胃液对羔羊体液免疫无显著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由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早期补喂瘤胃液对羔羊小肠转运母源免疫球蛋白无显著影响;早期补喂瘤胃液能刺激羔羊小肠黏膜免疫系统的发育,使免疫屏障功能尽早完善。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5,(6):90-92
本文对暴发科贡氏艾美耳球虫病的灰袋鼠各肠段进行病理学观察,发现科贡氏艾美耳球虫侵入肠道黏膜下层,对十二指肠上段和空肠黏膜层损伤最为严重,对盲肠损伤较轻。其有性生殖阶段发生在空肠和回肠。  相似文献   

17.
“胀肚”是临床上对肠鼓气俗称。初生羔羊饱食后,喜卧于草地或阴凉处。时间长了胃肠蠕动机能减弱,乳汁不能充分消化吸收,停滞在肠内的食物发酵或由于肠球菌大量增殖,就会产生过多的气体而“胀肚”。发病羔羊腹部迅速增大,导致持续性腹痛。常于数小时内死亡。(一)病因主要发生在母羊奶较多的羔羊。羔羊往往贪食,饱食后不愿活动,当胃肠机能减弱时,积聚在肠道的内容物分解发酵,或由于肠球菌过量繁殖,迅速产生气体(二氧化碳、氢气、氮气等)。由于气体刺激肠黏膜的感受器肠壁扩张、反射性的引起肠管痉挛性收缩,排气机能出现障碍,肠内产气和排气过…  相似文献   

18.
断奶会引起仔猪肠黏膜屏障受损,丁酸钠的主要有效成分——丁酸具有短链挥发性脂肪酸的功能,能作为肠细胞的能源物质促进其增殖和成熟;降低胃肠道pH值,调节肠道微生物稳态,抑制病原菌的侵害;提高肠黏膜固有层中免疫细胞的数量,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9.
《猪业科学》2017,34(2):28-28
<正>PIG PROGRESS肠黏膜作为肠腔与机体其他组织的过滤器,不仅可以调节营养物质和分子的通过,还可以防止细菌、毒素和抗原进入黏膜下组织或系统循环。有效的肠道屏障包含多种组分,例如黏液层及其相关的微生物、免疫效应分子和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已有研究揭示了肠屏障的紊乱如何影响动物的性能和健康。肠黏膜由柱状上皮细胞(也称为上皮)以及下面的固有层和肌肉黏膜组成。存在两种通过上皮的途径,即跨细胞(通  相似文献   

20.
试验应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对感染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蚓突、圆小囊这两个兔所特有的肠道淋巴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蚓突的病变主要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淋巴细胞增生、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肠腺内有细胞分化增生;间区内血管充血。圆小囊的病变主要也是在黏膜层,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淋巴细胞增生、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严重、肠腺大量增生、肠腺内有细胞分化增生;间区内血管充血。这些病变对研究兔巴氏杆菌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