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浅谈树木引种驯化的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尚士 《广东园林》1990,(1):21-24,20
我国树木引种驯化工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回了核桃、石榴等。油橄榄早在公元863年引种到我国,法桐于公元401年引种到长安,刺槐于19世纪末引进到胶东。在本世纪初引进了大量的国外树种,如欧美杨,几种国外树,澳洲的桉树、印度的木麻黄,日本柳杉和橡胶等。同时在国内也进行了地区间的相互引种和推广,如水杉、杉木、樟子松、泡桐、桧柏、日本樱花、黄松、法国蔷薇等。多年来的树木引种驯化工作,丰富了城市绿化树种,改变了市容。  相似文献   

2.
候玉梅  牛云 《广东园林》2005,30(4):25-27
根据河西走廊的立地条件和近几年的引种情况,提出了一些园林树木引种对策,主要内容包括:引种前的信息收集;引种树木的功能要求;栽培过程中的灾害天气预防及引种栽培的技术处理等。为城镇园林绿化树种引种驯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树木引种驯化的生态限制条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明树木园的树木引种驯化工作中 ,探讨了引种树木的生存、生长、发育受引种地常年性和偶发性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以及引种树种对新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一定的生态环境 ,对一些树种是适生条件 ,对另一些树种则是生存、生长发育的限制条件。这决定于树木的遗传变异性。由于各树种的遗传变异性不同 ,因而在受引种地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上存在种间差异 ,相同树种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 ,种内在受引种地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上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引种树木对引种地的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分为相似生态适应能力、潜在适应能力和可塑性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也存在种间和种内个体差异 ;适应能力的大小是该引种树木在新环境中能否存活以致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研究引种地常年性和偶发性生态条件对引种树木的影响和引种树木的适应能力 ,可以开扩树木引种驯化视野 ,使树木的引种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树木引种驯化的生态限制条件探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昆明树木园的树木引种驯化工作中,探讨了引种树木的生存、生长、发育受引种地常年性和偶发性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以及引种树种对新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一定的生态环境,对一些树种是适生条件,对另一些树种则是生存、生长发育的限制条件。这决定树木的遗传变异性。由于各树种的遗传变异性不同,因而在受引种地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上存在种间差异,相同树种个体间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种内在受引种地生态条件影响的程度上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引种树木对引种地的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可分为相似生态适应能力、潜在适应能力和可塑性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也存在种间和种内个体差异;适应能力的大小是该引种树木在新环境中能否存活以致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研究引种地常年性和偶发性生态条件对引种树木的影响和引种树木的适应能力,可以开扩树木引种驯化视野,使树木的引种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树木的引种驯化是增加林木种质资源的一种传统育种方法。山东省有记载的针叶树引种历史应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出现两个引种高峰期,分别占引种种质的26.5%和21.5%。山东有计划的科学引种针叶树种约30个,其中银杏科1个属1个种,19份种质;松科5个属39份种质;杉科4个属5份种质;柏科3个属3个种质,共计66份种质,其中松科种质占总引种种质59.09%,而松属种质占松科种质79.49%。从1978~2006年省林业厅鉴定或获奖的项目中针叶树遗传改良占4.77%,审(认)定品种占总数量5.22%。建议:(1)强化针叶树引种驯化策略;(2)明确引种驯化程序、标准和关键技术;引种驯化与种质创新相结合;(3)重视乡土树种驯化及开发。本文对针叶树引种驯化与遗传改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引种驯化是林木育种的重要手段,其不仅丰富了本地的树种资源,改善现有树种组成及比例,而且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生态平衡的需要,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文中综述我国东北地区树木引种驯化情况,发现截至目前已成功引种63科、119属、500余种,主要包括用材树种、经济树种、观赏树种和生态树种;总结引种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讨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树木引种发展策略,以期为今后东北地区开展树木引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桉树引种驯化是桉树良种选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我国桉树引种驯化的实际出发,应用“气候相对论”、“栽培植物起源中心”、“生态因子分析法”等理论,提出了桉树引种驯化的技术对策。通过引种驯化的理论与实践分析,强调了今后要做好:引种区划、分区引种、加大种源/家系试验规模、分树种建立育种计划,以及抗性选择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8.
欧洲落叶松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引种驯化在林区新的发展形势下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为林区发展商品林提供新的选择,而且为丰富林区的树种组成、开展遗传育种等林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欧洲落叶松生长快、抗性强、耐干旱瘠薄、耐高寒,是国内外松属植物引种工作中较为成功的一例。本文实录了欧洲落叶松引种驯化情况,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树木引种驯化在林业发展中,始终具有较强的魅力。这是由于一个优良的树种,理性地引入一个地区后,所带来的良性变化决定的。从80年代即开始了国内外松属植物的引种工作,其中,长白松是较为成功的一例。长白松生长快、抗性强、耐干旱瘠薄、耐高寒。重点介绍20余年长白松引种驯化情况,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林区林木引种驯化初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菲  王峰  高永文 《防护林科技》2001,1(1):27-27,43
本文在回顾大兴安岭林区林木引种驯化工作的基础上 ,列出了长白落叶松、红松等引种驯化已获成功的树种 2 1个 ,引种未成功的树种文冠果、花旗松等 10个 ,并对进一步做好大兴安岭林区林木引种驯化工作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树木引种驯化在林业发展中,始终具有较强的魅力。这是由于一个优良的树种,理性地引入一个地区后,所带来的良性变化决定的。欧洲赤松生长快、抗性强、耐干旱瘠薄、耐高寒。我们从80代即开始了国内外松属植物的引种工作,其中欧洲赤松(pinusdensiflorasieb·etzucc)是较为成功的一例。本文实录了20余年赤松引种驯化情况,以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园林植物引种的几个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园林植物引种过程中存在着对引种理论简单化、片面化解读,引种品种选择缺少规划,忽视引种后的驯化过程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选择引种材料和加强引种植物的驯化锻炼与保护2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伊春林区,正在从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林业工作的重点已从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为主方向发展。林区的天然次生林已受到保护,而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原料林已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树木引种驯化在林区新的发展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可以为林区发展商品林提供新的选择,而且对丰富林区的树种组成、开展遗传育种等林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种质材料。日本杂交落叶松(Larix kaempferi X Larix gmelinii日X兴)生长快、抗性强、耐干旱瘠薄、耐高寒,引种已获成功。本文实录了日本杂交落叶松引种驯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林木引种驯化的程序、科研成果推广、乡土树种的驯化、引种驯化与良种选育结合以及加强林木引种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美国蓝杉引种驯化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引种驯化的概念,美国蓝杉引种驯化的主要原则、驯化步骤及引种驯化成功的判断标准等,为从事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林木引种驯化策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王豁然  江泽平 《林业科学》1995,31(4):367-372
林木引种驯化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代林木引种驯化概念出发,对林木引种驯化策略进行了探讨分析,对于中国林业的持续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城市绿化树种引种驯化的一般要求 ;总结了目前吉林市绿化树种应用及引种驯化情况 ;对引种驯化技术作了介绍 ;指出在积极引进外来树种的同时 ,也要挖掘本地优良特色品种 ,以使城市绿化树种更加丰实  相似文献   

18.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药用植物引种驯化的原则,及基本方法,提出检验引种驯化结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一、林木引种驯化的机理和方法林木引种驯化是增加树木种类,实现林木良种化,解决林业生态建设树种单一,提高林地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林木的引种驯化是一门由植物分类学、生理学、生态学、栽培学、遗传育种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发展中的分支学科。引种驯化一词的科学含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伊春市小兴安岭植物园,近30年来,把引进国内外有价值树种,确定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伊春国有老林区,林业发展对新植物材料的需要,开展树木引种驯化及系列推广应用工作。小干松(Pinus contorta ssp.latifolia)做为第一批引进的国外树种,已获成功。实录了小干松引种试验过程,以供同行们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