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牙鲆隶属硬骨鱼纲、鲽形目、鲆科,是一种名贵鲆鲽鱼类。该鱼肉质细嫩、口感好、价值高,生长快、易活运,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养殖生产中牙鲆鱼幼鱼白化已经成为多发病和易发病,研究结果显示,正常体色牙鲆与白化牙鲆不仅体色不同,生长性能和优势性状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幼苗的底板黑斑病是人工培育的苗种在腹面出现单个或多个黑斑,同时也有的伴有背部白化和个体形态异常,一般认  相似文献   

2.
日本牙鲆人工苗种体色异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光 《水产学报》1988,12(2):177-182
近年来,日本的牙鲆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4年全国生产牙鲆苗种总计约1375万尾,其中放流用苗种848万尾,养殖用苗种527万尾。牙鲆放流增殖在全国的三十三个县展开,牙鲆养殖鰤鱼、真鲷而成为第三大鱼类养殖业。但是,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眼侧体色异常(呈白色,以下简称白化)个体的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3.
<正>牙鲆,俗称牙片鱼、偏口、比目鱼,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沿岸水域,牙鲆具有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高、饵料来源广、饲料转换系数高等优点,是我国北方地区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和海洋增殖的主要经济鱼类。然而在牙鲆鱼育苗过程中,由于技术环节处理不当,经常出现不同比例的患有白化、黑化症的鱼苗,结合育苗生产我们分析总结了产生白化、黑化鱼苗的原因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牙鲆苗种培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出现高比例的体色异常苗种,即有眼侧的局部出现白化现象,严重者头部及躯干部完全白化,这种体色异常的鱼商品价值极低,同时也不符合放流标准。笔者于北戴河发现在牙鲆育苗过程中如果养殖方法不当,则容易出现较高比例的牙鲆白化苗,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现将有关牙鲆白化病的诱因及预防方法介绍如下,供从事牙鲆养殖业的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朱杰 《水产学报》2004,28(1):74-78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相同养殖条件下生长的正常和白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DHA和EPA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和白化褐牙鲆的皮肤和肌肉中EPA含量相近,但白化个体皮肤中DH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个体,约为后者的1/2。而两者肌肉中的DHA含量则没有显著差异。同时,白化个体皮肤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比值略低于正常个体。这一结果证明白化褐牙鲆皮肤蓄积或利用DHA的能力要低于正常褐牙鲆。关于鲆鳔类白化现象同鱼体对饵料中脂肪酸类物质的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我们从1997年开始对牙鲆苗种进行小规模苗种养殖试验,1998年又对其养成技术进行了试验均获得一定的成绩。我们认为:锦州地区的气候环境较适宜牙鲆的育苗和养殖,需要进一步成规模地开发和养殖这一品种。 1 牙鲆的养殖评价 1.1 我省及山东、河北、天津的近海水域适宜牙鲆鱼繁殖生长。 1.2 牙鲆生长快,刚孵出的仔鱼体长2~3mm,人工养殖一年半可达到800~1000g以上,性成熟后仍能继续生长。  相似文献   

7.
正一、品种概况(一)培育背景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是生活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以及日本、韩国和朝鲜等东亚国家沿岸海域的一种比目鱼类,是天然捕捞的主要鱼类之一,但近些年野生资源急剧减少。我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行牙鲆商业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推广,牙鲆已发展成为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2015年我国人工养殖的鲆鲽鱼类产量为14万吨,占海水鱼类养殖总产  相似文献   

8.
牙鲆鱼腹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牙鲆工厂化养殖及海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疾病开始频繁发生,其中以牙鲆腹水病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病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死亡率可达50%-80%,而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根据国内外研究发现,牙鲆鱼腹水病的病原菌为迟钝爱得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本研究系统地完成了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人工感染、生理生化测定,同时,进行了药敏试验及防治试验,在理论上为牙鲆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实践中为大规模养殖牙鲆提供了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牙鲆人工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牙鲆养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连云港市牙鲆工厂化养殖发展较快,但自然海域网箱养殖进展缓慢。为了弄清楚连云港海域几乎常年水质浑浊的条件发展牙鲆网箱养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我们曾引进了14cm规格的1250尾牙鲆鱼苗进行网箱试养,当年获得成功;随后承担了市科技局下达的“网箱养殖牙鲆试验”课题,项目实施1年,取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经济效益显著,现将网箱养殖试验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丁爱侠 《科学养鱼》2007,(12):26-26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emminck et Schlegel)俗称比目鱼,属鲽形目、鲆科、牙鲆属,为冷水性底栖鱼类。牙鲆生长温度2~32℃,适温范围8~25℃。牙鲆味道鲜美,市场价格高,销路广,逐渐成为名贵的重要海水养殖品种之一。我国的辽宁、河北、山东等省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牙鲆养殖发展迅速,取得了良好的养殖效益。近年来,南方各省市纷纷从北方引进苗种,或通过本地牙鲆人工育苗获得苗种进行养殖,已经形成热门的养殖优势品种。但是,由于南方夏季温度比较高,牙鲆又是低温品种,一般认为水温23℃摄食减少,水温达30℃有的成鱼开始死亡。如果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生活区域水温超过28℃,就不能保证冷水性鱼的生活栖息。所以,牙鲆安全渡夏的问题制约了其在南方养殖的发展。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的养殖经验,将在南方养殖牙鲆安全渡夏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相似文献   

11.
牙鲆养殖     
《科学养鱼》2001,(11):54-55
牙鲆,我国俗称比目鱼、牙片、偏口,是冷水性、底栖肉食性经济鱼类,也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它具有个体大、肉质细嫩、脂满味美、易消化等特点;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D;同时牙鲆又具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洄游性小、回归性强的特点。我国牙鲆人工繁殖的研究始于1959年,但进入90年代才开始进行牙鲆人工养殖。1992年以后牙鲆人工养殖发展迅速,山东荣成、威海、蓬莱等地大规模进行工厂化养殖,河北、辽宁等地也在积极发展牙鲆养殖,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牙鲆Para…  相似文献   

12.
牙鲆无水保活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选用2龄人工养殖牙鲆,采用生态冰温学原理,研究了牙鲆的临界温度、无水保活技术工艺、影响无水保活时间的因子。结果表明:人工养殖牙鲆的临界温度为-0.7~0℃;温度、暂养时间、梯度降温速率、氧气的供应是影响牙鲆无水保活时间的主要因子;采用低温法,牙鲆无水保活52h,成活率100%;60h,成活率90%;低温法明显优于TMS麻醉法。  相似文献   

13.
丁爱侠 《齐鲁渔业》2008,25(6):21-21
近年来,南方各省市纷纷从北方引进苗种,或通过本地牙鲆人工育苗获得苗种进行养殖,牙鲆已经形成热门的养殖优势品种。但是,由于南方夏季温度比较高,牙鲆又是低温品种,一般认为水温23℃摄食减少,水温达30℃有的成鱼开始死亡。如果夏季表层水温超过30℃,生活区域水温超过28℃,就不能保证冷水性鱼的生活栖息。所以,牙鲆安全度夏的问题制约了南方养殖的发展。本文结合自己近几年养殖经验,将在南方养殖牙鲆安全度夏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  相似文献   

14.
人工驯化养殖野生牙鲆改变了它的自然生存环境和摄食等生活习性,通过对海捕野生牙鲆进行驯化养殖管理,使野生牙鲆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能够正常摄食并存活,以备来年春天育苗作为亲鱼使用。  相似文献   

15.
牙鲆腹水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春光  萧国华 《河北渔业》2004,(1):29-29,33
目前牙鲆养殖规模正日益扩大,逐渐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陆上海水工厂化养殖和海水网箱养殖最主要的养殖品种。但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疾病开始频繁发生,给牙鲆的养殖造成了巨大危害,其中以牙鲆腹水病的危害最为严重。2002年我国北方各牙鲆养殖厂,无论是陆上工厂化养殖还是网箱养殖,从牙鲆苗种(5~6mm)开始一直到秋冬季200~400g/尾的成鱼均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6.
牙鲆的苗种生产中普遍存在体色白化现象,严重影响了稚鱼和成品鱼的商品价值,有的白化率甚至高达50%,目前尚无有效的控制方法。国内外对牙鲆有眼侧白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决定牙鲆是否白化的时期是在全长6~10 mm时期,此阶段牙鲆仔鱼培养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7.
鲆鲽类增养殖国外从19世纪末开始研究,主要是欧美一些国家对欧洲鲽进行孵化放流丁作。我国从1959年开始对牙鲆的人工繁育工作。目前全世界养殖的鲆鲽类有牙鲆、大菱鲆、欧洲鲽、庸鲽、星鲽、石鲽、半滑舌鳎(欧鳎)等,养殖规模和产量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目前我国的养殖品种幸要是牙鲆和大菱鲆为主,石鲽、黄盖鲽等也有养殖。  相似文献   

18.
<正>牙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雌雄异体,在人工养殖过程中,雌性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据报道,雌性牙鲆在养成时的生长速度比雄性牙鲆快20%以上。因此,牙鲆的雌性化是改良其生产性能的目标之一。以往牙鲆苗种繁育的诸多技术指标及  相似文献   

19.
牙鲆养殖技术的开发70年代初始于日本,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我国,70年代末开始牙鲆苗种生产研究,90年代开始牙鲆养殖发展迅速,北方地区,山东的荣成、威海、烟台、青岛等地大力发展工厂化养殖生产,尤其是山东荣成市率先在国内陆地上进行了牙鲆工厂化养殖,并获得了成功;南方地区,国内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牙鲆工厂化养殖的报道。本文仅就2002年10月至2003年5月在北暮生态海水养殖场进行的牙鲆南移工厂化养殖试验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北鲆2号     
<正>培育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品种简介:该品种是以渤海秦皇岛海域采捕的野生雌性牙鲆为亲本。经诱导雌核发育,以一个优良家系为母本,以另一个优良家系诱导成伪雄鱼为父本,经两个家系杂交获得的F1,即为北鲆2号。F1雌性比例达90%以上;在相同养殖条件下,6月龄生长速度比普通牙鲆快35%以上;经一周年养殖,比普通牙鲆快50%左右。适宜在我国沿海人工可控的海水水体中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