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对策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该文估算了黑龙江省2011年的主要农作物秸秆量,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及限制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原因,提出了促进农户秸秆还田的对策,即玉米连作秸秆还田技术、玉米大豆轮作秸秆还田技术、水稻秸秆还田技术三套机械化秸秆还田模式。  相似文献   

2.
秸秆还田是蓄水保墒的重要措施,但秸秆还田的保水效应由于受还田方式的影响而表现出了复杂性和多重性。为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该文结合近年秸秆还田的相关研究,就还田时间、还田数量、还田深度和还田秸秆处理方式对土壤水分储蓄、利用和转化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秸秆还田在土壤水分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以期完善秸秆还田技术,促进农田生态系统水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利用方面,秸秆还田目前被公认为一种高效、大量利用秸秆的措施,而农户作为处理秸秆资源的实际主体,研究农户的秸秆还田意愿也成为了开展秸秆资源利用的关键。本文调查研究了密山市下属各乡镇,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去分析影响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问题,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来提出提升农户秸秆还田意愿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玲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64-164,167
概述了合肥市油菜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介绍了机械旋耕油菜秸秆还田效果好,提出机械旋耕油菜秸秆还田应是油菜秸秆利用的有效途径,并阐述了机械旋耕油菜秸秆还田的技术要点和推广该技术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崇明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快推进崇明秸秆资源化利用,笔者从秸秆机械化还田的角度,认真分析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按照基本发展思路,提出实施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崇明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主要瓶颈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田土壤有机碳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麦-玉米轮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进行定位试验,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了6a11季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和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均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还田方式均能显著提高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3种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长速率为玉米秸秆还田>两季秸秆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小麦季玉米秸秆还田对有机碳活性提升效果优于两季秸秆还田和玉米季小麦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7.
林秀渠  任利鹏 《现代农业科技》2011,(21):302-303,307
阐述了农作物秸秆的利用价值,论述了秸秆直接还田的作用,总结了文登市农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概况、技术,以期提高当地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再生资源.通过介绍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秸秆还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9.
秸秆还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国内外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现状,介绍了还田秸秆腐解的影响因素与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总结概括出秸秆还田的生产效益,同时还对秸秆还田产生的化感作用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并对黑龙江省秸秆还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中产生的思考作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川  施六林  宣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211-1212
在介绍低碳农业的特点及其与国内秸秆机械还田技术的应用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还田技术的意义,探讨了安徽地区秸秆机械还田的应用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减少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很多地区为防止农民任意焚烧秸秆强制推行秸秆还田政策,在收割农作物的同时将秸秆粉碎还田。因此有人认为:秸秆还田已经解决了秸秆问题,没有必要再搞秸秆的能源化利用。其实,这种看法是非常片面的。秸秆还田虽然暂时解决了农民焚烧秸秆的问题,但却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秸秆直接还田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增加农田有机肥源的主要途径。阐述了秸秆直接还田的养分效应、改土效应、生态环境效应,以期为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墩头镇麦秸全量还田及不同种类秸秆腐熟剂的使用效果,进行了水稻秸秆还田及腐熟剂使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及腐熟剂使用与无秸秆还田和有秸秆不加腐熟剂处理相比产量提高。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得到及时补充。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滁州地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现状进行调查,阐述了秸秆还田的作用,分析了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以期为全国农作物秸秆还田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玉米秸秆资源极为丰富,其利用方式也不同,目前秸秆最有效的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适量秸秆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力,增加产量,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玉米秸秆还田的作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玉米秸秆还田的技术要领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秸秆利用现状目前,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玉米秸秆和小麦秸秆。现阶段农作物秸秆利用方式有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主要利用途径有秸秆深耕还田、添加腐熟剂腐熟还田、旋耕还田、秸秆青贮、氨化、直接粉碎用作饲料等。(一)秸秆肥料化秸秆肥料化利用主要是以秸秆直接还田为主,通过秸秆深耕还田及加腐熟剂腐熟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土壤保水、保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作物秸秆资源利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用河北省农业统计数据并且结合2005~2006年度河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对河北省秸秆资源数量进行了估算,并且分析了2005~2006年河北省作物秸秆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06年河北省秸秆数量在4500万t左右,其中小麦和玉米秸秆数量占秸秆总资源数量的80%以上。在秸秆利用方面,该研究分别从秸秆还田(包括秸秆直接还田和秸秆堆肥还田)、饲料、生活能源(包括秸秆直接作燃料和做沼气)、原料(秸秆造纸等)、焚烧(包括秸秆田间焚烧和地头焚烧)以及堆弃6个方面进行统计,2006年河北省秸秆还田、饲料和生活能源比例分别为40.7%、24.2%和22.5%。主要作物秸秆中。小麦秸秆还田比例超过50%,达到57.7%,玉米秸秆还田比例也在38.4%。从不同地区来看,以小麦为例。秸秆还田比例从24.7%到96.3%差异较大,小麦秸秆还田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民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秸秆利用方式。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秸秆产出大省,近年来积极推广秸秆还田并在相关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本文系统总结了2011年以来安徽省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作物生长和产量、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重要进展,以期为全面和深入开展秸秆还田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秸秆资源高效利用。分析显示,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工作近10年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从秸秆还田方式和化肥配施运筹等方面对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进行了优化;(2)拓宽了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影响的研究范畴,开始关注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等;(3)开始探究秸秆还田对作物病虫草害等的影响,并日益重视秸秆还田在农田氮磷流失、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环境效应。综上,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呈现出从以关注作物生产为主延伸到兼顾农田生态环境效应的发展趋向。今后,安徽省秸秆直接还田研究应该在补齐区域短板、拓展研究内容、探明环境效应及深化机理探究等方面重点推进。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年统计数据和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黄淮海地区作物秸秆及其养分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007年黄淮海地区秸秆资源数量达到2.1亿t,秸秆N、P2O5、K2O、C养分资源产生量分别在189.8、60.0、298.2、8944.8万t.从秸秆资源利用来看,2006年秸秆还田比例较2000下降6.1%,其中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上升16.7%,河南和山东两省秸秆还田比例分别下降13.6%、12.6%.从主要作物秸秆还田比例分析,河北省秸秆还田比例中,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还田比例历年平均分别达到65.1%、53.0%;河南和山东分别为56.5%、57.1%,44.8%、18.1%.作物秸秆养分还田情况表明:各种秸秆养分中,N、C养分还田比例较低,只有不到50%,大量损失到环境中去;P2O5、K2O养分还田比例较高,平均在60%以上,这与假设的秸秆作燃料和饲料养分的还田率有关,估算中假设大部分畜禽排泄物和秸秆燃料的灰分能够及时还田.因此,加强畜禽粪便和灰分的管理,增加其还田比例,是提高养分循环利用率和减少秸秆养分利用过程中损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是指将农作物秸秆(含水量为65%~75%)在田间用机械实施耙切耕翻等作业。秸秆还田把作物秸秆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肥料,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科学利用。秸秆还田后,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