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Tail-PCR分离1个T-DNA插入导致的水稻配子体不育类型的雄配子不育突变体mga36的侧翼序列。比对结果显示T-DNA插入在水稻第7号染色体上1个未知蛋白基因的内含子区。RT-PCR表达分析发现候选基因MGA36在花粉成熟期的根、茎、叶、小穗中均有表达。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突变体约50%花粉略微凹陷,表明突变发生在花粉发育晚期。综合结果显示候选基因MGA36在水稻花粉发育晚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水稻两性不育突变体嘉64bs的发现及基本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两性同时不育是极其罕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具有美国光身稻亲缘的晚粳新品系嘉06-64,在海南进行原种生产时,出现了两性完全不育的罕见突变类型,经嘉兴、海南两地2次育性分离检测,群体正常结实株数与雌、雄两性不育株数的分离比符合3∶1。结果表明控制嘉64bs两性不育的是一个隐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类病斑坏死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LMM)是一类表型类似于植物过敏反应的突变体,对植物抵御外界病原菌浸染的抗病机理研究具有重有意义。以水稻突变体库中类病斑突变体lm1为材料,经图位克隆获得突变基因LM1,同时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片细胞中的丙二醛(MDA)积累水平明显升高,而叶绿素含量、Fv/Fm却显著低于野生型。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显示,lm1突变体表型受一对隐性核基因LOC_Os12g16720控制,并将该基因命名为LM1,LM1位于水稻第12号染色体短臂的着丝粒附近,是SPL1的等位基因, 编码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LM1突变导致其功能缺失,使植物体内活性氧得到累积,引发细胞程序性死亡并诱导病斑形成。  相似文献   

4.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F2群体育性分布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常规籼稻品种杂交后F2后代育性频率分布,在可育峰数目和主峰位置上存在差异,在同一父本的遗传背景下,不同不育系F2的分离谐有所不同,并因采用的父本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分析认为:光温敏不育性的遗传分离多态性可能与不同生态型的常规籼稻品种的遗传背景有密切关系,并从系谱上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在水稻转基因后代中,筛选到1个与雌配子育性相关的突变体,该突变体自交后代群体外源标记基因(潮霉素磷酸转移酶hpt)保持1∶1的分离规律,连续6代自交没有得到纯合株系;正、反杂交以及测交分析显示,潮霉素抗性基因只能通过雄配子进行传递;结实率统计分析表明具有外源标记基因hpt的单株有近乎一半的雌配子发生败育,胚囊的育性与外...  相似文献   

8.
选用不同种质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衡农-1S,5460S和W6154S与常规品种特青,湘早灿1号,Vary Lava1312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结果表明,安农S-1、衡农-1S的育性由核内隐性单基因控制,但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育性的遗传表达存在差异,基因的外显率及表现度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5460S及W6154S的育性由核内隐性双基因控制,其育性的表达较为复杂,受遗传背景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10.
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作为单子叶植物发育的模式植物,其雌性器官和雌配子体发育过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控制雌性器官和雌配子体发育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者籼粳杂交后代,常常出现雌性不育现象。作者从突变体研究角度出发,总结了近年来对水稻雌性不育突变体的表型描述、遗传分析,以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进展。最后对水稻雌性不育特性在育种改良和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上的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1.
籼稻两用不育系培矮64S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矮64S是全国第一个有使用价值的籼稻不育系,由于其具有很多优良性状,在育种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其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再生体系难以建立,不能用于遗传转化,通过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及接种方式的探讨,确定了不育系培矮64S的愈僵组织诱导培养基,使愈伤组织平均诱导率达到56.48%;愈伤组织通过预分化,干燥处理等过程,分化率大大提高,可达到80%以上;同时建立了培矮64S稳定,高效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数显著高于新平和寻甸,不同地区粳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限制新平、玉溪、寻甸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功能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稻谷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千粒重受基因型控制,γ–氨基丁酸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黄酮、生物碱受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新平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较高,玉溪和寻甸2种成分含量相接近;总黄酮以玉溪点最高,寻甸较低;不同地区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3.
嘉65(曾用名嘉糯65,组合为嘉48/F4118)是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湖州市种子公司、长兴县种子公司及海盐县种子公司等单位育成的晚粳糯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特性为高产、糯性好、矮秆抗倒、较抗稻瘟病、移栽和直播稻兼用。适宜在浙江省及相似生态稻区推广应用。栽培要点为适时稀播早播,适龄移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科学水浆管理,加强病虫草害治理等。  相似文献   

14.
类病变突变体(lesion mimic mutant)是一类研究细胞死亡与抗病机制的有效工具。试验以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为材料,构建了spl5突变体的胚性悬浮细胞系。结果表明诱导spl5突变体愈伤组织的最佳2,4-D浓度为2 mg·L-1,疏松的Ⅱ型胚性愈伤组织经悬浮继代培养3~4个月后可获得理想的胚性悬浮细胞系,FDA-PI染色结果表明该细胞悬浮体系活力高。水稻类病变突变体spl5胚性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研究spl5突变体细胞死亡及其与病原菌互作的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38个杂交晚稻新组合杂种一代主要性状的整齐度与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5个性状的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均不显著,但株高整齐度与产量的简单相关接近显著水平。进一步通径分析发现:株高、穗长整齐度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均达到显著水平,株高整齐度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长整齐度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不显著;在产量构成因素和整齐性性状中,对产量作用的大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株高整齐度、穗长整齐度。  相似文献   

16.
优质晚粳稻嘉991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嘉99l是嘉兴市农科院育成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表现优质高产,较抗稻瘟病,青谷粒金黄呈椭圆形,千粒重较高,单季晚稻栽培无心腹白米粒,透明度好,食味软糯深受种植者和消费者的喜爱。2003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杭、嘉、湖及类似地区作晚粳移栽稻种植。  相似文献   

17.
杂交粳稻甬优9号密度、氮肥用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杂交粳稻甬优9号的密度和氮肥用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为15万丛·hm-2,氮肥用量为187.5 kg·hm-2的处理组合产量最高。如密度偏小,则应增加氮肥用量以提高分蘖力,获得足够的有效穗;如果密度偏大,则应该减少氮肥用量以控制群体数量抑制无效分蘖,促进个体健壮,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同源重组技术的特利波契巴尔通体基因敲除方法。研究通过扩增并融合Ⅳ型分泌系统VirB4基因的上下游同源片段,将同源片段与pJM05质粒进行体外拼接,并将pJM05-ΔVirB4质粒转化进入S17-1大肠杆菌中;通过双亲接合转移将大肠杆菌S17-1中的pJM05-ΔVirB4质粒转移到特利波契巴尔通体中进行同源臂交换,产生单交换菌株;随后利用质粒中sacB基因表达产物分解蔗糖对自身产生毒性作用,在蔗糖平板中筛选出22个双交换菌株,通过菌落PCR及测序验证,共确定出6个VirB4基因框内缺失菌株;并且测序结果表明这6个菌株在VirB4基因框内缺失了2 136 bp。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晚季引进14个优质晚稻新品种(组合)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特优17、准两优527、洪优1号、四黄A×明恢67等4个品种(组合)表现产量高、农艺性状好、抗性强,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