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闫立春 《北方水稻》2004,(Z1):64-65
通过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入不同量的圣丹生物肥与生物钾肥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施用圣丹生物肥,能促进水稻生长,增强抗逆性,提高水稻品质,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施入不同量的圣丹生物肥与生物钾肥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水稻施用圣丹生物肥,能促进水稻生长,增强抗逆性,提高水稻品质,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圣丹生物肥应用于水稻效果作比较,圣丹生物肥2kg/667m2+常规施肥和2kg/667m2+常规施肥减p、k肥量1/3分别增产1.4%、1.7%,其余减产。因气候异常结果受到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稻应用圣丹生物肥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处理的圣丹生物肥应用于水稻效果作比较,圣丹生物肥2kg/667m^2 常规施肥和2kg/667m^2 常规施肥减P、k肥量1、3分别增产1.4%、1.7%,其余减产:因气候异常结果受到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试验,以比较对照(常规施肥)、微生物肥对水稻土壤肥力、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肥对水稻的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环境,但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的制约因素,需要在生产实践中对施用时间、施用方式、施用方法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水稻稻瘟病流行因素及绿色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稻瘟病是影响水稻增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条件及流行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菌源、品种抗性及气象条件既是稻瘟病发病的基本条件又是稻瘟病流行的关键因素。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控上,提倡根据不同发生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及以上时,以化学防控为主;发生程度中等及以下时,侧重于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7.
复合微生物肥应用对水稻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浙优1号、Y两优900、甬优538和甬优12为材料,研究复合微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肥成本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比传统施肥平均增产331.41 kg/hm~2,增3.58%,主要是通过增加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施用复合微生物肥能提高水稻株高和收获指数,并通过增产实现增效。因此,在水稻生产过程中可通过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实现化肥减量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义勇 《北方水稻》2011,41(1):54-55
针对近年来盘锦北方滨海盐碱稻区水稻稻瘟病发生趋势加重的实际,介绍了盘锦北方滨海盐碱稻区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症状、发生特点及发生原因,并提出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用肥料、处理越冬病源、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及科学开展药剂防治等措施对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枯草芽孢杆菌1000亿芽孢/g可湿性粉剂防治稻瘟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稻的拔节期、始穗期、齐穗期分别施用不同剂量的生物药剂枯草芽孢杆菌1 000亿芽孢/g可湿性粉剂,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促进水稻增产。同时,应根据水稻稻瘟病实际发生情况选择不同的药剂处理,以降低防治成本,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水稻应用苗欢牌生物肥(基施旺)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良 《北方水稻》2007,(5):66-67
通过田间设区对比法施用基施旺,观察生物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伦地区水稻上应用苗欢牌生物肥—基施旺,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抗低温促早熟,增产增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不同施氮方式对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稻瘟病的研究,探讨了施用氮肥对稻瘟病发病规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稻瘟病的发生氮肥起着决定性作用,N肥高、中、低及0氮肥条件下,叶瘟和穗颈瘟的发病规律呈现出相同的趋势,随着N肥量的增多发病率增强,病情严重;不同的施肥方式叶瘟和穗颈瘟也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7:3发病率与病情指数最高,发病最严重,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6:4表现病情相对较低。随着密度的降低,各品种发病情况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穗期喷施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水稻穗期喷施不同种类的叶面肥来研究不同叶面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出效果好、性价比高的叶面肥用于水稻生产。结果表明,磷酸二氢钾、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生化素植物多糖等7种叶面肥在水稻穗期喷施,可以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来增加产量,其中,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处理增产22.10 kg/667 m^2,润垦磷酸二氢钾处理增产19.91 kg/667 m^2,生化素植物多糖处理增产16.32 kg/667 m^2;同时,穗期喷施叶面肥可以提高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提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其中生化素植物多糖、高效腐植酸和微量元素水溶肥处理还可降低垩白粒率。从产量和效益方面综合考虑,水稻穗期喷施叶面肥增产增效最多的是润垦磷酸二氢钾,然后依次为含氨基酸水溶肥、禾丰磷酸二氢钾、14-16-12硫酸钾型水溶性化成肥料、高效腐植酸、生化素植物多糖、微量元素水溶肥。  相似文献   

13.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cm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区对比的方法,对八一农大、许博士、秦皇岛领先科技、佳木斯三兴4种生物硅肥开展了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抗病性,但效果不显著;施用硅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实现增产作用。四种硅肥中,八一农大生物硅肥增产效果最明显,基肥施硅处理产达605.5 kg/667 m^2,比对照增加55.4 kg/667 m^2。  相似文献   

15.
在化肥总养分减量18%的前提下,比较2种不同缓释肥在新垦水田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新垦水田上施用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但可大幅提升化肥偏生产力,化肥减量效果明显。与常规施肥(施用45%三元复合肥)相比,施用缓释肥可增加水稻生长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弥补了有效穗数的不足,达到稳产的目标。相比较而言,有机缓释肥的施用效果较掺混肥料要好,较常规施肥增产1.1%、增效350.4元/hm2、化肥偏生产力提升23.2%。建议可将“好乐耕”有机缓释肥作为余杭地区主要水稻缓控释肥品种之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3 a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有利于增加分蘖和粒数,对产量起决定性作用,但不利于提高稻米品质;磷肥能够促进氮肥的吸收,增施磷肥有提高成熟度和增加产量的作用,同时又提高出米率和降低蛋白质含量;钾肥和镁肥对于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对改善稻米品质作用最明显。氮、磷、钾配施产量最高,增产6.3%,米质趋中,如果再加施镁肥,既有利于提高产量又有利于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盐碱地水稻种植过程中存在的有效分蘖少、有效穗数少、产量低、化肥对土壤二次污染等问题,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盐碱地水稻生产中进行添加微生物菌剂、纳米硅肥和传统施肥的对比试验,通过调查水稻产量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含量,明确其增产效果及土壤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和纳米硅肥显著提高盐...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硅肥对水稻产量及抗病性的影响,特选取两种硅肥,采取叶面喷施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硅肥叶面喷施可使水稻增产8.9%~12.3%,使鞘腐病发病率降低1.1%~1.3%,叶瘟发病率降低0.3%~2.0%,褐变穗发病率降低0.83%~5.1%,其中隆垦速效硅效果较好,较对照增产12.3%,增效117.6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上高产依赖高肥所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多菌种、复合、高效微生物产品研发的基础上,以微生物肥料部分替代化肥,微生物菌剂助力秸秆还田高效利用,通过水稻生长过程中微生物肥料与化肥的合理调配,创新肥料施用方法及配套的耕作与灌溉技术,建立了基于微生物产品(肥料及菌剂)的水稻肥药双减绿色生产技术。生产试验示范表明,该技术在化肥和杀菌剂分别减量66%和65%的情况下,产量与当地农户持平,实现了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前提下水稻减肥减药绿色生产。  相似文献   

20.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蘖肥施用时期的后移,水稻生育期延迟;株高和空瘪率逐渐增加,穗长和褐变穗发病率逐渐降低,穗颈瘟逐渐增加,倒伏程度没有明显变化;水稻平方米穗数逐渐增加,而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逐渐降低;水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没有明显变化,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