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8 毫秒
1.
【目的】克服以往的相关性指标所存在的线性相关性和信息损失的问题,为实际育种工作提供一种新的多性状间的非线性相关分析方法。【方法】采用四阶矩法,提出一种用于描述变量间或向量间相关性程度的广义相关系数。【结果】将该广义相关系数应用于生物性状团的相关分析,可使性状团之间的相关程度介于0与1。【结论】该广义相关系数计算简单,无信息损失,并能度量变量之间的非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正>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病、虫害的发生与温度、雨量等许多气象因素有关,作物产量的离低与许多栽培措施有关等不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现象,要想知道在这些不同因素间,哪些在所研究的具体条件下是确实有关的,其相互联系的强度又是如何?就要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加以估计。相关系数就是度量两个(或两个以上)现象间相互关系的密切程度的统计值。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有量和质两方面,量的方面指相关的程度,度量这种程度的统计值有相关系数和相关率等。质的方面指关系  相似文献   

3.
提取了在大连期货交易所和郑州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几种农产品一定时期内的每周收盘价,求出相关系数矩阵,对农产品的期货价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豆油和菜油期货价格高度相关;豆油和棕榈油期货价格中度相关;籼稻和玉米期货价格中度相关;籼稻和强麦期货价格不相关;玉米和强麦期货价格不相关;大豆和豆粕期货价格高度相关;大豆和豆油期货价格中度相关;相关系数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产品期货价格相关程度的方向和大小。  相似文献   

4.
<正> 三、相关系数应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要分清相关密切程度与相关显著与否的含义。相对系数绝对值大小,反映的是事物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数值愈大(愈接近于1)反映二变数间关系愈接近直线关系,即在直线相关上关系愈密切。这个数值是受两事物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而相关显著与否是指所测得样本相关系数在代表总体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江 《甘肃农业》2016,(19):30-32
以定西地区的4个玉米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相关分析,研究了该地区玉米穗三叶对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秃顶、株高、茎粗、穗位高八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穗三叶的叶面积与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株高、茎粗、穗位高度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925以上,其中穗位叶面积与千粒重的相关性最为密切;穗上叶面积与穗粗的相关性最强;穗下叶面积对穂长的影响程度最大;而与秃顶成负相关,其中穗上叶面积与秃顶的相关程度最为密切,相关系数为-0.9628。此外,叶形值与千粒重、穗位高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正相关,与秃顶达显著负相关;茎粗系数和穗高系数是评价抗倒伏性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典型相关分析在中国地方猪种系统保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并以47个中国猪种体尺,繁殖及肥育等17个数量性状资料为分析对象,通过典型相关系数探讨了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在畜禽系统保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多个随机向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出发,提出了广义多元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的概念,给出了估算这些广义多元指标的13种算法,导出了广义多元相关系数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的一种办法,并给出了一个数字实例。广义多元相关具有计算简单、结果可靠、适应性强、容易解释等特点,可作为研究多个随机向量间的相关性的一种统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完善生物性状非线性相关性的广义相关系数理论体系,为实际育种工作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方法】采用构造综合指标,借助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度量生物性状线性、非线性相关性的广义相关系数的抽样分布及假设检验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该广义相关系数服从F分布或t分布,可用F检验或者t检验对该相关系数与0之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结论】建立的广义相关系数检验方法计算简单、无信息损失,线性与非线性广义相关系数的定义、性质、抽样分布及假设检验问题都予以解决,丰富了多元统计学内容。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作物吸收的氮素总量能客观地反映土壤的供氮能力,是评价化学浸取氮的唯一准则。作物含氮百分数只有在生育期长时才有较大变动,反映出土壤供氮水平的差别。对于生育期短,吸氮不多的作物,干物质与吸氮量有一致关系,可用来衡量浸取法的适合程度;而对于生育期长、吸氮多的作物,则有较大偏差。以两种方式表示的浸取氮与作物吸收氮间的相关系数基本一致。作物吸氮量与两种方式表示的全氮间的相关系数无显著区别;而以每盆毫克数表示的有机质与作物吸取的氮素有密切稳定的相关。  相似文献   

10.
数理统计是根据试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来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学科。数理统计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中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数理统计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哲学思想的渗透、经典理论中的统计思想、数据的功能及数据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改进畜禽近交系数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是对Wright的计算近交系数的方法做了改进,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了计算过程的程序化,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计算工作的效率,很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玉米果穗的八个性状间的相关和通径分析,认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行粒数、穗粗、千粒重和穗长,为玉米选育种和栽培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1986~2000年连续15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花生病毒病的年度流行程度(发病率)与相关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花生病毒病的年度流行程度与花生苗期(5~6月份)蚜量的正相关系数、通径系数最大,是花生病毒病流行程度的主导因子,生产上可以花生苗期的蚜量为主要依据,及时提出必要的防治措施,控制花生病毒病的流行程度。  相似文献   

14.
扫描电路的极限参数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扫描电路的极限参数,研究了扫描电路时间常数的设计,以确保研制出来的扫描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不超出极限参数值,并给出了实用扫描电路的两种基本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适于任何无世代交叉系谱的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迭代算法。迭代过程是先利用亲代的近交系数和亲代间的亲缘系数计算出子代的近交系数,然后利用亲代的近交系数、亲代间的亲缘系数和子代的近交系数计算出子代间的亲缘系数。这种迭代算法不仅以统一的形式描述了连续全同胞、半同胞等有规律系谱近交系数迭代公式,而且突破了有规律系谱的限制,使迭代算法的适用范围拓宽到了任何无世代交叉的不规则系谱。  相似文献   

16.
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玉米区试中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分析了1994-1995年度全国北方春玉米区试资料,同时对几种品种稳定性参数的准确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回归系数的大小能较准确地反映出品种稳定性差异的程度。其对稳定性的代表性要准确于其它稳定性参数;用回归系数坐标分析法较为详细准确,但较繁琐。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品种高产稳产性简便可行,结果可靠,生产实践证明,分析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7.
长春种植冬小麦的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3,1995,1996三年在长春种植6个冬小麦品种,观察和分析了冬小麦的基本苗数、茎数和穗数的表现,并对越冬率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冬率和穗数、穗数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它性状间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力穗数最大,越冬率最小。越冬率经穗数对产量的间接影响力为最大。  相似文献   

18.
农业结构调整连锁系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投入产出模型的连锁系数分析法,对河南1992 ̄1997年间农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结构分析,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都在逐年增大,畜牧业、渔业和其他农业的FE值均大于1,特别是畜牧业值最大,发展畜牧业将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10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 90个组合 ,对玉米的穗长等 1 0个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和通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穗长等 1 0个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 ,且均达极显著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 ,穗长、结实性、穗粗、千粒重、穗行数和生育期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 ,其中穗长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 ( 2 3.6 2 37) ,其次是结实性 ( 2 .91 78) ,而行粒数等 4个性状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负值。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 ,要高度重视选择长穗和结实性好的类型 ,其次要注重果穗粗度和千粒重的选择 ,适当注意穗行数的选育  相似文献   

20.
于2008年10-11月和2009年3-4月,测定了昆明市东北郊大蹼铃蟾冬眠前后的整体肥满度、躯体肥满度、肝系数、脂肪体系数及生殖腺系数等生理指标,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整体肥满度K和体质量/体长指标KWL在不同性别间变化有差异;按体长数理统计法,将雌雄个体均划分为成体1龄和成体2龄,比较1龄和2龄个体间的K和KWL,表明用岛。检验不同年龄间个体身体状况的差异更准确。冬眠后两性的肝系数均显著下降,脂肪体系数变化均不显著;生殖腺系数的变化和营养消耗均表现出性别差异;在雌雄个体中均不能明确在冬眠期间主要消耗的营养物质来源,推测其在此期间可能有短暂的捕食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