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外部经济性特征,生态文明成果具有公共产品属性。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公共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中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部分,提倡"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不破坏并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种环保理念也能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启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一个新阶段,它意味着人与自然之间达到了和谐共存的进步状态,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从一开始的敬畏,再到后来的征服,最终走向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人与自然的角度,十八大指出,由于人类要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所以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它贯穿于整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反映了社会协调和文明进步状态。建设较好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个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的工业文明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努力优化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儒家生态思想的认同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生态制度建设中的畜牧业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锐 《中国畜牧业》2014,(16):35-36
<正>当前,作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项高层次的文明形态,其根本是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建设所依赖的是制度建设,只有通过制度建设的强有力手段,才能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畜牧业是农业中的一项重要  相似文献   

7.
沈阳市高度重视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切实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绿色GDP概念,依靠科技创新,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本市发展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大任务。因此要依靠科技创新,积极发展绿色装备制造业,开展绿色制造技术和绿色制造装备的推广应用和产业示范,培育装备再制造、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发展绿色消费以减少消费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发展新能源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培育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8.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推进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价值的新拓展,是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视域上生态思维路径的开启,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另一种诠释方式,并提供了立足现实的理论特质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9.
文明是一个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一个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程度如何,一个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如何,标志着这个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党的十七大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理论建设上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把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是对中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构建合适的制度保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跨越。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出现于英美后,即凸显出逐渐强大的生命力,并越来越受到文学批评的关注。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以《2012》为主的灾难电影进行解读,有助于唤醒人类的自然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态势,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科学技术在工业文明之后得到的快速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受到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尚未引起太多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受制于当时特殊历史条件,马克思没有对生态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本文从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出发,阐述其理论内涵,不仅可以发现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而且对我们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前加强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属于我国一个重要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也是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需求方面也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提升高度。尤其是在草原生态修复方面,怎样才能更加科学有效的推进草原的生态修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因此,为进一步做好草原生态修复工作,该文讨论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用心教育,德育先行,为学生营造多元和谐、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班级工作中,用心教育,寓教于乐、注重个性教育、整体构建与实践,成为我们必须寻求和探索的建设班集体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按照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总体部署,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引下,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加速推进,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构建草原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正在逐步实现。近年来,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生态建设项目,锡林浩特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禁牧、休牧、轮牧等制度,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如何破解发展与保护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美丽与发展双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就锡林浩特市草原生态建设中的一些实践探索、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成效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如果要从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当中分析当前人类社会面临问题的原因,那么就得从技术、经济和环境这三方面来入手,要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行。经研究发现: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也同样是当下地域性、世界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源头所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核心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文明形态,也叫做生态文明。它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一样的,都是将理想建立在现代文明之上的人与自然环境的重新调整。也同样提倡可持续发展,并建立一个资源节约性的、环境友好型的生存、生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将生态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循环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生态循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是一条怎样的循环链?我们来看看在镇江召开的中日生态循环农业新技术推广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黑龙江省草原出现大面积严重的"三化"现象,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建设的不和谐,提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我国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之际,林业建设面临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陕西省镇巴县为例,通过对当前镇巴县的监控工作进行整体研究,探讨野生动物疫病监控工作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促进林业健康发展必须要加强监督控制,这是其重要的保障也是有效的措施,有利于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数量及占地面积的迅速增长,自然保护区质量提升滞后以及建设与管理过程中诸多矛盾冲突的不和谐现状也随之显现,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自然保护区和谐发展.自然保护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内容的一部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但目前我国关于构建和谐自然保护区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在研究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法律保障体系建设、社区共管体系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和区域发展援助基金成立,以及生态旅游开展等方面,提出了黑龙江省构建和谐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议,为黑龙江省的生态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