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卞标 《中国农垦》2014,(7):71-71
<正>1963年,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党中央发出了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号召,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这一年深秋,首批无锡知识青年来到江苏农垦滨淮农场。当时我刚从专业学校毕业不久,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被场党委指派到基层当知青队长。首批无锡知识青年到来后,接着苏州、常州、江阴、徐州、连云港及扬州、阜宁县城镇知青陆续来场,可谓:苏锡常,徐连扬,南腔北调,样样都有。我的团队随之不断扩容,多达近200人,简直成了新兵连。  相似文献   

2.
知青&民工     
何盛龙 《百姓》2006,(2):42-44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随着毛泽东同志一声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数以百万计的城市知识青年(后来简称“知青”)奔赴农村,谱写了一个时代的慷慨悲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江西农垦创建于1957年。当时在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全省五万多党政机关干部、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分赴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和湖滩地区,开始了我省最大的农业垦殖运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垦经济。五十多  相似文献   

4.
何吉妹,广东省农垦总局侨办原副主任,1968年插队海南省中瑞农场 “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把我带到海南来的,下乡17载让我与农垦事业结下了一辈子的情缘。”何吉妹充满感激地说。  相似文献   

5.
正我叫张景春,1949年7月8日出生,祖籍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1964年3月14日,初中毕业的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加入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军,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十一师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团(甘肃玉门蘑菇滩),开始了让我至今都魂牵梦绕的兵团生活。  相似文献   

6.
江西农垦事业是在中央和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于1957年冬开创的,当时全省共有5万名各级干部以及大批转业军官、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分赴垦荒第一线。他们在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湖滩地区安营扎寨,艰  相似文献   

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政府最初推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的原因,并分三个阶段回顾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历史进程.初期和大发展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做得比较稳妥,主要动因是经济因素,但在第二阶段后期,政治动因日益明显;在第三阶段,蜕变成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最后,从三个方面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了反思。单一的经济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成的人口倒流是逆现代化潮流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今天仍是必要的,但要有正确的结合方式,使知识分子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场。虽然此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底色上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沧桑烙印。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复述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而将重点放在了知青岁月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上,因为,过去只是一段经历,我们要着眼的,是现在,是将来。  相似文献   

9.
徐梅 《中国农垦》2006,(8):57-58
1968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于是,数百万城镇中学生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 在这些知识青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来到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场。虽然此后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但毫无疑问,他们的人生底色上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沧桑烙印。 在这里,我们无意于复述知青们的生活经历,而将重点放在了知青岁月对他们的人生的影响上,因为,过去只是一段经历,我们要着眼的,是现在,是将来。[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农行山东省分行的决策者们审时度势,及时出台了《进一步做好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工作的意见》,向全行发出了“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号召。于是,一个集中信贷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一方经济,为  相似文献   

11.
赵国春 《中国农垦》2007,(12):66-70
在北大荒的开发历史上,有许多令人难忘的壮举,我国第一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开发北大荒,就是其中辉煌的一页。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55年4月,北京共青团市委召开了第三届团代会,会议中心内容是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亲临会议并作报告。他说:"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30亿亩土地可发展农业。但是有一半还没有开垦,这  相似文献   

12.
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期间,向全国发出号召:今冬明春要大搞一下农田基本建设。这是华主席抓纲治国的又一重大部署。全党要立即动员起来,响应华主席的号召,为今冬明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做好准备。力争早干,大干,干得有劲头,干得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垦》2006,(5):1-1
也许,你曾经是一名身披戎装的军人,南征北战。在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你服从党中央命令,开赴北国荒原,驻守西部边疆,挺进华南边陲,开荒拓植,屯垦戍边。今天的你已是古稀老者,在含饴弄孙中安享晚年。也许,你曾经是一名朝气蓬勃的知识青年,满怀理想。在上山下乡的高潮中,你响应党中央的号召, 奔赴北大荒,扎根戈壁滩,开垦不毛地,种粮采棉,插秧植胶。今天的你步入知天命之年,仍然孜孜矻矻, 奋斗在人生与事业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4.
装配式钢管塑料棚的设计使用维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的春天已经来临,党发出了科技兴农的号召。我们将从这一期起,连续系统的介绍当前保护地栽培中最普及的,也是较先进的设施——装配式钢管塑料棚的设计与性能、骨架结构、具体使用和维护修理,为“菜篮子工程”的发展添一砖片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科学》1990,23(4):92-96
1958年 2月14日 农业部向周总理和中共中央呈报“在全国开展化肥实验网的报告。” 3月 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会议通过了发展军垦农场的意见,毛主席在会议上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召,并号召党的负责干部学习“威廉斯土壤学”。 冯兆林著《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包括:  相似文献   

16.
正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三展厅里,陈列着一本日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兵团四师四十三团四营孙连华"。扉页下方,一个红色的方戳清楚地印着:"1949—1969,黑龙江省赴京国庆观礼代表团纪念"。孙连华,1948年出生在天津市一个工人家庭。1968年9月高中毕业后,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来到今天的牡丹江管理局兴凯湖农场。孙连华的这个日记本,记的都是去首都北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甄真的开场白: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表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由此,拉开了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序幕。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时光真如白驹过隙,沧桑变化宛若过眼云烟,往事在我们的记忆中,总是渐淡、渐远…… 可是,对当年那些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来说,那毕竟是他们曾经亲自经历过的运动,那毕竟是他们浸泡了汗水与泪水的青春,那毕竟是一段无法尘封于历史的蹉跎岁  相似文献   

18.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发出号召:“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它激励、鼓舞着全国人民,深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场新的伟大斗争开始了! 我们学校,最近隆重召开了有两千多人参加的传达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  相似文献   

19.
周旺东 《农业考古》2012,(3):315-31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场由政府组织倡导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社会活动。针对这场运动,理论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源、进程和结局进行了大量分析,但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家畜血防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应用李春棣,宋学林,陆昌华(云南省兽医防疫总站)(江苏省农科院农业现代化研究所)血吸虫病是一种对人和家畜危害十分严重的寄生虫,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1956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经过30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