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州绕城公路生态修复中的景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随州市绕城公路是连接曾侯乙古墓和炎帝神农故里两张文化名片的快速旅游通道,综合考虑绕城公路的生态现状和人文现状,尝试对公路两侧开挖边坡进行生态修复的同时注入随州历史文化元素,对部分坡面进行人文景观设计。通过采用植被混凝土、防冲刷基材、厚层基材、三维网客土喷播、混凝土连续框格梁内铺草皮、罩面网攀缘植物、铺种草皮等一系列的绿化护坡措施进行边坡稳定性防护,同时结合具有历史人文特色的景观设计,营造出层次丰富、和谐统一的道路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2.
对延庆县境内连接主要景区、景点的山区道路边坡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道路沿线植被以自然灌丛为主,在已进行修复的边坡道路中,千小路、延琉路、昌赤路修复效果较好;古龙路、栾赤路、古崖居路两侧边坡修复与景观建设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玉海路、松阎路边坡修复效果不理想,与周围自然景观不协调,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往景区的道路安全和沿途景观。在调查的基础上对边坡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对延庆县边坡生态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浅谈边坡生态修复中的土壤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坡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其中土壤条件是边坡生态修复的基础。本文从土壤环境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的角度简述了土壤在边坡生态修复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及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如何通过人工措施营造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期提高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对土壤生态性的关注和维护。  相似文献   

4.
门头沟区百花山景区道路边坡近自然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市门头沟区百花山景区道路沿线挖填坡面营造绿色屏障、实施生态缓冲拦挡、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并进行合理组合,采用播种和栽植相结合的人工促进自然修复的方式,实现了百花山景区道路边坡创面的表层稳定、植被恢复,使景观得到有效改善,为类似坡面的生态植被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符禾 《南方农业》2010,4(5):35-39
通过调查研究,吸取既有的理论成果,针对城市道路入口现状及景观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与设计实例相结合,对城市道路入口景观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研究分析密云县潮关西沟封育区天然次生林的生态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经过近20年的封育,林分的郁闭度提高了近0.2,林场的林木覆盖率从7.2%提高到93.8%,生物多样性、林木生物量、植被群落,都有所增加。平均林分郁闭度超过0.4,比封育前提高0.1~0.2,植被覆盖度超过90%,林木在截留降水、提高林地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态修复涉及到农村的能源、牧业、产业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生态修复的顺利进行。针对辽东山区生态修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开辟农村新能源、协调林牧矛盾、调整产业结构等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8.
人口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所致的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越来越大是辽东山区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辽东山区生态自我修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矛盾突出、柞蚕过度放养引起的柞蚕场退化、农村能源需求和绒山羊养殖对林地的破坏等。针对辽东山区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科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据 2 0 0 0年遥感调查结果 ,辽东山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1 6 2万hm2 ,占土地总面积的 2 9% ,但土壤侵蚀强度仍以轻度侵蚀为主。辽东山区水、热条件好 ,光照条件充足 ,水土流失程度轻 ,人口密度小 ,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生态修复影响因素的分析 ,确定辽东山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设施和开发新能源、舍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10.
宁夏南部彭阳县地处半干旱气候带的黄土高原丘陵区 ,属于典型的草原过渡带 ,该区气象、土壤、植被条件适宜进行生态修复。从生态修复的理论出发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最优化各项措施和资源的配置布局 ,封禁与治理相结合 ,全方位多措施节节布防 ,采取积极合理的实施办法 ,加快修复工作的进程。彭阳县实施生态修复的实践表明 ,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促进宁夏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边坡生态修复中植物群落类型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边坡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这就要求根据不同的生态修复方法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对目标植物群落进行合理的设计。根据恢复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研究团队多年的生态修复工程实践,在对边坡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目标植物群落类型进行分类,总结了其设计原则,同时深入研究了公路(铁路)边坡、矿山废弃地、滨水岸坡等典型边坡的植物群落类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山区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水土流失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以锦云川小流域1996~2004年土地利用分布图为基础,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该流域8年来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疏林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外,有林地等斑块面积都有所增加,8年来流域内的斑块总数量明显增加,其中水浇地和建设用地等数量明显增加,有林地等斑块数量明显减少,破碎度指数降低;小流域景观多样性有所增加,表明景观的异质性程度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均匀化方向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修复期间,不同土地类型上植被响应最明显的是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生态修复调节径流、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非常明显,减水减沙效果以退耕草地最好,其次为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荒坡草地最差;生态修复有助于土壤的正向发育,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生态修复的重点是先要保护退耕地和林草地,其次是荒地。  相似文献   

14.
北京山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描述山区景观镶嵌体水平景观格局的前提下,立足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表现,重点测算了山区建设用地景观镶嵌体以及单一景观要素2个水平下的景观形状和分布指数变化,以系统地分析北京山区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山区的城市化进程中,山区生态建设的开展引发绿色空间不断增加,景观有向单一化、均一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建设用地总体连通性变强,空间分布上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但尚未形成集聚效应。同时,建设用地景观的碎裂化特征也很显著,独立工矿用地则更趋不规则和破碎。应结合山区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规划措施引导建设用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5.
云南高原山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3S技术为支撑,选取不同格局指数,在划分研究单元的基础上分析了云南高原山区-易门县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与空间格局特征,探讨了该地区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易门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观光农业旅游区的基本含义,强调我国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重要意义,应用旅游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认为景观设计特性既有农业产业的本质特性,又具有旅游观光所决定的创新特性,并对景观表达特性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以丹江流域陕西省段为研究对象,采用GIS,IDRISI和Fragstats平台与系列经济数据,分析了丹江流域土地的数量变化及转移情况,建立了景观格局和经济指标的模型,模拟出2020年、2030年的景观格局,并通过模型计算相应年份经济数据。结果表明:(1)该流域的优势景观为草地,1980—2010年草地面积减少最大为46.65km2,林地增加最多为50.42km2;与2010年相比,2030年的林地和城镇工矿用地会进一步增加,草地大幅度减少(90.84km2);(2)研究区整体多样性增加,稳定性降低。草地、林地和城镇用地都趋于规则,更加聚集,高连通;(3)景观指数DIVISION,IJI,LPI,SHDI与经济有显著关系,其中DIVISION,SHDI与经济呈负相关,而IJI,LPI与经济呈正相关;(4)2010—2020年是经济增速明显,除人口外增幅80%~188%;2020—2030年增幅降低,保持在30%以上,但人口相比2020年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18.
张掖市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与生态恢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掖市受干旱、风沙、水资源短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问题,如:森林带退缩,草场严重退化,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气候极端干旱,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展,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繁、盐渍化程度日趋加重;环境承载压力超过了极限;人类滥采野生植被资源现象严重,植被种群减少。结合本地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上游山丘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ArcGIS 9.2和景观卒间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 3.3的支持下,运用叠加分析(overlay)和景观的空间格局指数方法对淮河上游山丘区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探讨其景观格局变化与相应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00年的10 a问,研究区景观结构总体未发生重大变化.(2)10 a间,研究Ⅸ内平原区水田景观类型向平原区旱地、林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景观类型转化的趋势显著.(3)10 a间,研究区整体景观异质性上升,斑块趋向离散,连接性下降.(4)研究区后5 a部分面积优势景观类型较前5 a的破碎化程度均有减弱,斑块聚集度增加且连接性变强.(5)研究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