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8月26日至9月5日,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和作物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小麦锈病和抗锈育种研究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进一步掌握锈菌致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异规律,从而对抗锈性的发掘、创造和利用,更富有預见性获得更好的成效。对抗锈性丧失的原因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井对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作了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1)进一步查明锈菌生理小种的区系及其动态;(2)研究适应性变异和异核结合产生新小种的问题;(3)进一步鉴定品种的抗锈性能及其稳定性;(4)研究不断提高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拔的技术等。会议认为耐锈性的利用值得重视,为此必须开展耐锈性鉴定标准和耐锈性机制的研究。其它如抗锈性的遗传规律和免疫性生理机制等,都须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的一系列研究证明,病菌变异是引致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的主要原因,而且是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早在50年代Stakman,E.C.等即已发现,小麦锈菌小种内尚有生物型(Biotype)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抗锈病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钟鸣  牛永春 《植物保护》2000,26(2):32-35
小麦锈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病害 ,它分布广、传播快、危害大 ,常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 ,选育并合理利用抗锈品种是控制小麦锈病大发生、保护小麦生产的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自Biffen(190 5)证实小麦抗锈病遗传遵从孟德尔遗传规律和Stakeman(1917)发现小麦秆锈菌的生理专化现象后 ,小麦抗锈育种得以蓬勃开展。目前 ,国际上已正式命名了 2 5个抗条锈病基因、4 6个抗叶锈病基因和 4 1个抗秆锈病基因。这些抗锈病基因的利用 ,在小麦抗锈病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小麦锈菌的高度变异性 ,品种的抗…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病是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条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和主栽品种抗锈性的全面丧失,条锈病又成为陕西省小麦生产上的重大隐患。在过去的3a中,本省小麦产区干旱少雨,抑制了锈病的发生。2002年3~5月出现了阴雨潮湿天气,小麦条锈病大面积流行,陕南、关中地区中度偏重流行,部分地区大流行,是1991年以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1发病特点2002年陕西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呈现以下特点:①发病面积大,损失严重。全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62.15万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6%,比2001年扩…  相似文献   

5.
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生理小种划分的依据是对品种苗期的致病性,其致病性必须通过寄主植物方能表现出来,病叶就是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结合体。有关条锈病菌的人工培养尚无报道。秆锈病菌和叶锈病菌的人工培养研究表明,专性寄生锈菌在人工培养过程中的变异很大,其在遗传、进化和分类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尚难以作出肯定的评价。如果以相应病叶作为小种分析的材料,将有助于尚不能人工培养的  相似文献   

6.
 用葡酒锈生座孢(Tuberculina vinosa)的孢子悬浮液,在贴梗海棠、木瓜、苹果和垂丝海棠锈病发生期,喷雾接种于叶面锈菌性子器处,7-12 d出现重寄生现象。表明葡酒锈生座孢除能在自然条件下寄生梨锈病菌外,在人为接种条件下,其寄主范围包括贴梗海棠锈病菌、木瓜锈病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苹果锈病菌和垂丝海棠锈病菌(G.yamadai)。用葡酒锈生座孢和白蜡锈生座孢(T.fraxinis)在梨锈病菌和大叶白蜡锈病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上交互接种,结果表明,两者不能交互寄生。研究T.vinosaT.fraxinis的寄生专化性,对2种重寄生菌的应用及锈生座孢属(Tuberculina)种的鉴定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6,4(2):57-57
锈菌生理小种 小麦锈病菌其它很多病菌一样,在一个种内,还有许许多多形态一样,但致病能力有差别的类型,叫作生理小种(就象作物的许多品种似的)。在生产中常常表现出相同的小麦品种在甲地抗病而在乙地却感病,主要是由于两个地区锈菌生理小种不同而引起的差别。以前抗病的小麦品种后来变成感病,也是由于不同年份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改变所造成的。例如我国北方麦区碧蚂1号等品种抗条锈性的丧失,已经证实是由于锈菌1号小种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又如甘肃96、玉皮等小麦品种,近年由于10号小种的发生,受病很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发现的条锈生理小种有十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1号、10号、13号等。秆锈生理小种也有1号、2号和3号三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秆锈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病害之一。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变异菌株的出现~([1]),随后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引起的流行,引起了全球对小麦抗秆锈性的再次关注~([2,3])。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历史上是中国小麦秆锈菌主要越冬区,为小麦秆锈病的流行提供初菌源。近几年我们对小麦秆锈病的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全国各地几乎见不到该病的情况下,云南省每年均有小麦秆锈  相似文献   

9.
1987年7月28至29日,河北省科委在保定召开了有各界植保专家20人参加的研讨会,共议当前河北省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存在问题。会议认为如下问题值得重视: 1.老病虫变化与回升 我省70年代末已基本控制的小麦锈病,目前主要生产品种已有78.8%不抗条锈、83%不抗叶锈,给小麦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玉米螟在玉米、春高粱和春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农药是三唑酮,由于长期使用,品种单一,有可能出现抗药性等问题。为了筛选出高效、低毒、价廉的替代品种,我们用新杀菌剂植保宁、保丰宁、粉锈铜对小麦叶锈和条锈病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药剂: 20%植保宁乳剂、20%保丰宁胶悬剂和20%粉锈铜乳油(均为山东省农药厂试销产  相似文献   

11.
种植抗绣品种是防治小麦锈病最有效最经济的办法。但是,目前适于各地种植的抗锈品种还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即使已经种植抗锈品种的地区,也往往由于品种本身的变化,或新的锈菌生理小种的出现而丧失抗病性。在一些还没有适当抗锈品种、或原有抗锈品种丧失抗病力的地区,在尚无新的抗病品种更替以前,一旦发生锈病,就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以求尽量减少绣病的为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几年来通过各地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示范推广,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但是,药剂防治小麦锈病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影响效果的因素很多,如使用不当,有时效果很低甚至无效,不  相似文献   

12.
洪锡午 《植物保护》1963,1(2):53-55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合理栽培和化学防治是当前解决小麦锈病问题的三个重要方面。尤以前二项现实意义更大,而且需要在小麦播种以前就要作好安排。 一、种植抗锈良种是防治小麦锈病的根本措施 种植抗病丰产良种防治小麦锈病,国内外已有很多经验。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品种抗锈性丧失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碧蚂1号,从1956年起,巳在大面积上“丧失”了抗锈性。据今年了解南大2419在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一带也开始普遍感染了条锈病。此外,还有不少抗锈良种如:矮立多、中农28、玉皮、甘肃96号、农大183等也  相似文献   

13.
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生态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保护》2011,37(1)
小麦条锈病是制约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生物灾害.陇南等地是我国小麦条锈病最重要的越夏区和东部广大麦区秋苗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自2001年以来.针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连年流行成灾的严峻形势以及菌源基地病菌致病性变异和品种抗病性"丧失"等突出问题,采用生态病理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区范围及其作用、病菌致病性变异、品种抗病基因遗传、作物适应性以及生态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试验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是针对生产上小麦品种的抗锈性变异问题,探索叶锈菌的变异机制。用细胞学方法对夏孢子芽管中的细胞核进行染色,发现叶锈菌的异核现象是很普遍的,并且出现的频率很高。生物学研究的结果表明,锈菌通过异核现象可以产生新小种,并且产生的频率也较高。说明异核现象是叶锈菌变异的重要机制之一.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可能与锈菌的这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我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优势菌系,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200份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鉴定,并分别对不同省份后备品种的抗条锈性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对我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锈性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的品种占80.82%;其次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分别为52.73%和50.00%,河南省的最弱,全免的品种仅占22.22%;从抗性类型种类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陕西省后备品种的抗锈基因较单一,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显示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带来了成效;成株期抗锈品种数量明显多于苗期,表明后备品种中存在大量的成株抗锈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对氨基苯磺酸钠处理能感染小麦叶锈病、条锈病和秆锈病的品种燕大1885的小麦花,在后来(F1)中获得了苗期及成株期能抗锈的植株。  相似文献   

17.
大叶白蜡树锈病及其重寄生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云  叶华智  黄天述 《植物病理学报》2002,32(4):351-355,360
 小叶白蜡树锈孢锈菌(Aecidium fraxinibungeanae Diet.)引起大叶白蜡树(Fraxinus chinensis var.rhynchophylla Hemsl)锈病为国内新记录。该锈病在我国重要白蜡产区乐山市严重发生,病株率和病叶率分别可达100%和56%,造成叶片病部坏死,病叶脱落,严重影响白蜡产量。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sp.)为国内外首次报道。该重寄生菌在乐山市及雅安市大叶白蜡树锈病菌上寄生很普遍,自然重寄生率达46.8%。重寄生菌寄生在大叶白蜡树锈菌春孢子器(锈子器)出口处,阻碍春孢子(锈孢子)的释放。本文还报道了大叶白蜡树锈病的危害、症状特点、病原形态特征及大叶白蜡树锈病菌的重寄生现象和重寄生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多年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陇南天水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核心越夏区。近年来通过长期治理和应急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即调整越夏区种植结构,压缩小麦面积,降低菌源基数;加强抗锈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进行多抗源品种合理布局;推广伏耕、适期晚播、药剂拌种、早期及普发期的防治等常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以来,逐步筛选出兼抗条、叶、秆3种锈病,农艺性状较好的抗源品种240个。1983年对这些抗源品种进行田间鉴定,现将这些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报告于下: 小麦抗源品种对叶锈病的抗性测定结果 有113个丧失了抗叶锈性,而以下48个品种对叶锈仍保持高度抗性:多抗811、抗锈117、80—6243  相似文献   

20.
小豆锈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豆锈病是小豆的重要病害。然而,小豆锈病病原菌在我国还没有被鉴定。本文对从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采集的5个小豆锈病菌样品的分类地位进行了研究。形态学观察表明,小豆锈病菌夏孢子芽孔位于赤道线或赤道线上方,冬孢子平均壁厚为2.0 μm。分子标记检测发现,小豆锈病菌不能被疣顶单胞锈菌特异性引物对UA-ITSF/UA-ITSR扩增,小豆锈病菌和豇豆锈病菌不能被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UV-ITSF/UV-ITSR区分。对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对扩增的4个小豆锈病菌样品PCR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分析表明目标序列与小豆单胞锈ITS序列的同源性为99%~100%。基于夏孢子的芽孔位置、冬孢子壁的厚度、疣顶单胞锈菌及豇豆单胞锈特异性引物检测结果和ITS序列分析,小豆锈病菌被鉴定为小豆单胞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