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巨大压力,任务艰巨,因而大力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首要任务。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粮、棉、油等农产品的需要,除了保证耕地面积外,主要是要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 1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粮食保持着7%的年增长速度,是世界平均年增长率的一倍;以世界耕地的7%生产了占世界24%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是,我国人口多,农业底子薄,与现代农业的差距甚远。我国农业的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的56%,是发达国家的十多倍;基层生产组织的规模是美国的300分之一,法国的60分之一;人均产粮产肉只是美国的百分之一,法国的50分之一。 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确保粮食供给,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需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我国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  相似文献   

4.
5月28日,全国首届青年农业工程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杨显东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他说: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相比是相当落后的,10亿人口靠8亿农民搞饭吃,每年还要进口稂食。美国五十年前农业人口是25%,现在是2%,可是它生产的粮食几乎50%供出口,每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可以养活70人,我们一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只能养3—4人;英国1.5%的农业人口生产的粮食,养活全英8500万人口还有富裕;日本五十年代初期农业人口占50%,现在占17%,还有一部分星期天农民,它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存在诸多隐患,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一、粮食供给的不稳定性是引发粮食安全问题的主要隐患(一)从现实角度来看,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已造成耕地数量减少和水资源进一步紧缺,加上粮食价格偏低,农民种粮的比较利益下降,农民的人均收入增加缓慢,这又使得粮食的种植面积减少,从而导致…  相似文献   

6.
王斌 《甘肃农业》2008,(8):19-21
一、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是以农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吃饭”“喝水”是头等大事,农业如何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体现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对农业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要以占世界6.8%的耕地,生产占世界20%的粮食,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农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石元亮介绍,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和肥料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与肥料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肥料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资料,对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和沉重的人口压力,又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施用化肥仍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据统计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农业和人口大国,要用占全球7%的土地养活占全球22%的人口,粮食问题一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耕地面积不能增加甚至逐渐减少的情况下,要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只能依靠提高粮食品质和单产来实现。0  相似文献   

9.
印度人口为6.84亿人,农业人口占80%,农业占国民收入的40%以上,农产品占出口的1/3。全国耕地面积的82%种植粮食,然而五十、六十年代,印度是世界上闻名的“饥荒之国”。自六十年代后期推广“绿色革命”以来,粮食生产形势显著好转。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价格政策的变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而且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近21%的人口,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国人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崭新的阶段,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份额已经达到目前的45%,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物数量保障水平逐趋稳定。我国用占世界约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左右的粮食产量,解决了占世界21%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基本具备了年产4.5~5亿吨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由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形势明显好转,4.55亿吨的粮食总产量目标能够实现。食物的结构不断优化,肉、蛋、奶、菜、水产品等食物种类在整个食物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以占世界9.1%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8%人口,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农业科技进步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由27%提高到了45%。分析吉林省在全国减产、干旱的情况下,2003年增产7.5亿公斤粮食,2004年增加25亿公斤粮食,农民人均增收400元的技术原因,在增产的技术性限制因素中,品种贡献率、耕作栽培技术、科学施肥技术、病虫草鼠害防治技术分别占40%、30%、20%、10%。因此,农业科学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不足10%,而人口却占世界的22%。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能否做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养”得起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技推广》2009,25(4):44-44
2008年的非洲粮食危机波及全球,让我们深深感到粮食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只有农业的稳定才有经济的发展。然而,用占世界不到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1%的人口,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粮食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因而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必然对水稻有着极大的需求量.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位列世界第二,占世界粮食生产面积的28%,而粮食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占世界总产量的39%.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水稻与其它农作物相比,是耗水量最多的作物,占整个农业用水的70%.然而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人均淡水占有量更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然而,我国的淡水用量又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因此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水荒是一个不可磨灭的事实,且其有着蔓延的趋势,给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积极发展粳稻生产 不断优化稻米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常年种植面积4亿亩左右、总产2亿t左右。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消费国,全国60%以上的人口主食稻米。每年消费稻谷约1.9亿t,占粮食消费总量的35%.稻谷作为口粮消费占稻谷总消费的86%、占口粮总消费的65%。所以,稻米是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口粮.在粮食消费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因此。稳定和发展水稻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就稳定和发展了我国的粮食生产;积极促进粳稻发展、不断优化稻米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结构.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作用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石磨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一、研究的意义与正名中国素以农业立国。迄今中国农业还很发达,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生产出占全世界粮食总产量17%的粮食,养活了约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很了不起的。究其根源,无疑和悠久的农业生产有关。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之一,有数千年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正因为中国的农业发轫较早,经几千年的农业财富的积累才使中国较早地进入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8.
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以占世界7%的可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因此粮食生产在我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1998年间经历了两个飞跃时期,1998年是中国粮食产量的高峰,达到5.1亿吨.但跨世纪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却首次大幅度减产,这对我国粮食供求关系、农业形势甚至国民经济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用占世界9%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5%的粮食,解决了占世界20%左右人口的吃饭问题,这种旺盛的生产如何持续,我们一直都会有吃的吗?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工业产物影响食品品质,我们还敢吃吗?生活条件变好,不良饮食习惯带给健康莫大伤害,我们会吃吗?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既处于国内各行业中相对落后的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较为落后的地位。农村人口众多的中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最终要靠农业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