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脑包虫病又名脑多头蚴病,当地牧民叫"转脑疯",其蚴虫有100~250个头节而得名,该病是其幼虫寄生于羊脑而引起的寄生虫病。本病无季节性,以春季为高发季节,对养羊业危害极大。本文通过湟源县一起患脑多头蚴病藏系羊,论述及分析了该病的发病原因,对本病的不同临床症状、诊断、预防进行了介绍,并运用手术摘除法治疗,效果良好。1病因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其成虫为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犬科等食肉动物的小肠内,蚴虫寄生于羊的脑和脊髓里  相似文献   

2.
内服大剂量丙硫苯咪唑治疗羊脑包虫病效果不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包虫病又称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狗、狼、狐狸等肉食动物肠内的绦虫的幼虫,经血液循环侵入并寄生在牛、羊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该病牛、羊发病较多,偶发于猪、马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极少感染人。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施行手术有一定难度。我们试用大剂量内服丙硫苯咪唑片的方法治愈羊多头蚴病13例。现将某一例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脑多头蚴病是寄生于犬小肠内的多头带绦虫的幼虫一脑多头蚴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危害羔羊和2岁以内的年轻羊。是一种致死性寄生虫病。该病在湟中县山区多发,发病率为5%~15%,多呈地方性流行,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采用广谱高效低毒驱蠕虫药物一吡喹酮,对绵羊脑多头蚴亦有较好的疗效,同时该实验也测定出最佳治疗量。  相似文献   

4.
多头蚴病又叫脑包虫病,民间把此病称为"回旋病"、"转圈疯"、"转场风",是由寄生于狗、狼、狐狸等肉食动物肠内的多绦虫的幼虫,经血液循环侵入并寄生在牛、羊、骆驼的脑及脊髓中引起的一种绦虫蚴病.该病牛、羊发病较多,偶发于骆驼、猪、马及其他野生反刍动物,极少感染于人.该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施行手术有一定难度.笔者试用大剂量内服丙硫苯咪唑片的方法治愈羊多头蚴病一例,现将该例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羊脑包虫病又称脑多头蚴病,是由寄生于犬(狼或狐等)的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脊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以脑炎、脑膜炎及周期性转圈运动为特征,是危害羊群的严重寄  相似文献   

6.
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脑及脊髓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1]。患羊常以脑炎、脑膜炎及转圈运动等神经症状为特征,最后衰竭死亡[2]。2018年9月,贵州省台江县某养羊场的羊群发生该病,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羊多头蚴是多头绦虫的蚴虫寄生在羊脑部引起的。此病的发病率在80%以上,死亡率较高,目前只能手术摘除。这是因为一般药物不能通过脑血屏障杀死寄生在脑部的蚴虫。1手术器械剪毛剪、保定绳、手术刀、创巾布、圆锯、带胶管的注射器针头、20毫升注射器、持针器、止血...  相似文献   

8.
正羊脑包虫病又称羊多头蚴病,是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引起的1种寄生虫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季多发。常感染2岁以下的幼龄羊,以绵羊最为易感,也感染1岁以下的小牛。笔者在2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中药"槟贯散"治疗羊脑包虫病100余例,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供参考。1病原及流行病学引起羊脑包虫病的病原多头蚴呈囊泡状,囊内  相似文献   

9.
羊脑多头蚴病ELISA试验用抗原制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羊脑多头蚴包囊头节、犬多头多头线虫节片经超速离心制备的抗原以及多头蚴包囊液抗原,分别对32头份羊脑多头蚴病阳性血清和63头份阴性血清进行EISA检测。头节抗原、节片抗原和囊液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81.25%、78.12%和53.12%,前两者阳性率均高于后者;其阴性率分别为82.54%、79.36%和80.95%。进而以头节抗原对32头份羊脑多头蚴病血清、25头份羊细颈囊尾蚴病血清、12头份羊棘球蚴病血清和7头份羊肝片吸虫病血清以及31头份羊肝片吸虫病阴性血清进行ELISA试验。结果,分别有26头份、9头份、4头份、1头份和1头份为阳性反应。经Dancan’s检验,多头蚴病血清S/N平均值明显地高于多头蚴病阴性血清。从而初步证明头节抗原用于诊断羊脑多头蚴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羊脑包虫病也称脑多头蚴病,是脑多头蚴寄生于羊的脑脊髓中导致的寄生虫病,且人畜共患.患病羊表现为脑膜炎、脑炎,呈周期性转圈运动,该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发病率较高,不仅会影响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本文阐述了羊脑包虫病的危害性,介绍了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综合防治措施,意在帮助广大...  相似文献   

11.
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羊脑或脊髓内而引发的严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绵羊,尤其是2岁以下绵羊易感,该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脑多头蚴的成虫直径为2—3微米,数目100~200个,中绦期为多头蚴,呈囊状。  相似文献   

12.
羊多头蚴病是由于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即脑多头蚴寄生在羊的脑内,引起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一种寄生虫病。1病原脑多头蚴,又称为脑包虫,属于绦虫类,是多头带绦虫的幼虫,呈现囊泡状,有的呈现豌豆粒大小,随着长到鸡蛋大小,囊内可以有一百多个原头蚴,一般有芝麻大小,原头蚴直径2-3mm。寄生在羊的脑内,是羊发生疾病的源头。  相似文献   

13.
羊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一多头蚴寄生在羊脑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俗称“回旋病”。该病分布广,呈地方流行性,死亡率较高。2008年9月起,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实习门诊部先后收到8头大足种山羊就诊,通过流行病学分析、临床检查和手术治疗确诊为羊脑包虫病。  相似文献   

14.
羊多头蚴病又称羊脑包虫病,由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羊脑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羊,特别是2岁以内的羊,终末宿主是犬、狼等肉食动物。羊多头蚴(羊脑包虫)为鸡蛋大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100~200个头节,呈白色粟粒大结节状。羊吃到多头带绦虫卵而感染,随着血液到达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感染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2016年某羊场感染羊脑多头蚴病案例着手,对羊脑多头蚴病病原、流行病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重点分析了其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该病的诊断要点,随后提出了该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助于相关从业人员更好的认识并防控该病。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羊肉的需求量也在增加,但是在羊舍饲养的时候,经常会暴发脑包虫病。该病主要是多头绦虫的蚴虫-多头蚴,在脊髓和羊脑中寄生,进而导致羊的死亡,属于一种寄生虫病。为了对该病进行分析,了解具体的情况,以青海省海南州在2015年发生的病例为例,最终有150多只绵羊病死,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希望给有关人士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脑多头蚴病是绵羊所有寄生虫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绵羊只要感染一个虫体,若治疗措施不得当,就必然会造成死亡.在我省高寒牧区,绵羊脑多头蚴病是危害畜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3%~5%羊只感染脑多头蚴病,每年因脑多头蚴病死亡多达2%,仅此一项就给造成牧民很大的损失,为了加强对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治,我站与兰州兽研所申请进行了科研项目——脑多头蚴细胞系的培育及其在免疫预防中的应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并取得了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正>羊多头蚴病又称羊脑包虫病,由多头带绦虫寄生于羊脑和脊髓引起的疾病。主要侵害羊,特别是2岁以内的羊,终末宿主是犬、狼等肉食动物。羊多头蚴(羊脑包虫)为鸡蛋大的囊泡,泡内充满透明的液体,囊壁薄,囊内膜有100~200个头节,呈白色粟粒大结节状。羊吃到多头带绦虫卵而感染,随着血液到达脑及脊髓,经2~3个月发育成多头蚴而感染羊。  相似文献   

19.
正羊脑包虫病主要是因为多头囊尾蚴寄生在羊脑或脊髓中,又称羊多头蚴病。羊脑包虫病不仅传染性较强,还是人兽共患病,且致病率较高,因此,饲养人员需要意识到该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减少其对养殖人员的危害。本文介绍了羊脑包虫病的治疗方式,供参考。1致病因素羊感染多头蚴病后会表现出明显病症。多头蚴主要呈现鸡蛋大的囊泡,囊泡内具有透明状的液体。  相似文献   

20.
羊脑包虫病的病原体是多头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多头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绦虫纲的多节绦虫亚纲带科。多头蚴是狗多头绦虫(Taenia multiceps)的幼虫,传染给羊,多寄生在羊脑部或椎管内,亦会感染人,侵害羊、人神经系统,发生人、羊脑包虫病。2004年在河北大厂县某农场的羊群中发现有走路转圈、卧地不起为主要症状的疾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实验室检测诊断为脑包虫病。病早期用吡喹酮50mg/kg治疗5天或70mg/kg治疗3天,脑部浅层包虫手术摘除,并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之后,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