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尔垦区棉花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尔垦区自然生态条件宜棉,棉花品质优良,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从棉花播种到收获,期间常有低温、大风、沙尘、冰雹、高温等气象灾害发生,本文浅谈影响该地区棉花生产的灾害性天气的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我国棉花经过西移定居新疆之后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推动了我国纺织工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生产发展。新疆土地辽阔,为了充分利用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势,新疆棉花采取“因地制宜、宜棉则棉”的原则进行生产,以发挥区域优势。新疆棉花经历了以人工劳动为主到全面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变革,打破了大型设备进口垄断的局面,实现农机设备自主研发、规模生产和投产使用,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升了棉花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收益,为国内外棉花市场稳定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疆是我国的重要产棉区之一,新疆棉区自然生态条件宜棉,棉花品质优良,经济效益显著,是我国优质棉生产基地。但是棉花的种植、生长过程受光照、降水、温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比较严重,只有对棉花的生长习性以及气象灾害的特点、规律等加以研究、了解和掌握,那么,才能够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防御措施,为棉花的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正> 自从美国棉花育种家麦克迈克1959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无毒棉新品种23B以来,各宜棉国家相继开展了对无毒棉育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种植面积也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开启 《山东农业》1999,(4):37-37
根据我国棉花科技与生产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要求,初步提出21世纪初(至2010年左右)我国棉花科技10项重大课题。 一、我国棉花生产的宏观发展 面对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对棉花需求增长),耕地不断减少(棉田面积难以扩大)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棉花品质、品类要求提高)的现实,并考虑到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国内外市场对棉花及棉纺织品的需求,多种纺织纤维的竞争,还要考虑到棉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植棉的比较效益)等情况,应该对我国棉花生产的需求(包括数量、质量、品类)及其布局与产销等情况进行调研,并作出可靠的近期与中长期预测。这是棉花科技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棉花生产稳定发展的依据,至关重要。 二、全球气候变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研究气候变暖的势态,掌握其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欲用其有益的正面效应,控制其负面效应,宜从增温对棉花种植布局(宜棉地区可能北移)、熟制改革(多熟种植要扩增)、品种选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棉花协会秘书长高芳说,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今年适度种棉是有利可图的。高芳说,据中国棉花协会掌握的数据看,预计今年的棉花种植面积将比上年增长13%左右。由于近几年纺织业发展比较快,棉花供应一直有缺口。他建议,要提倡在宜棉地区种植,非宜棉地区难以保证棉花质量和单产,即使种棉,效益也不会很高。高芳认为,今年优质棉花的销路没有问题,但不要期望和去年一样。中国的棉纺织业是个有竞争力的行业,纺织品利好,棉花市场就通畅。去年在进口棉很多的情况下,中国的棉农受到的冲击很小,原因就是中国棉花的质量和国际棉花相比差距不大。国产优…  相似文献   

7.
中国棉区分布广阔,各地宜棉程度差别很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989—2003年的全国及各省区的生产统计资料,以规模优势指数、单产优势指数、集中度优势指数、综合优势指数、棉粮单产比指数、棉粮面积比指数对各省区近阶段产棉优势分布及部分省区优势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有新疆、河南、山东、河北、湖北、江苏、安徽,这7个稳定的棉花生产优势省区,天津可能成为新兴的棉花优势省区,总体而言,中国棉花生产优势在东部有所波动,略有减小的状态下,植棉重心向西北部偏移。  相似文献   

8.
<正> 棉花是“粮、棉、油、药、纸、木”多位一体的、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由于棉花具有吸湿、透气、保暖、易染色、对皮肤无副作用和穿着舒适等特点,棉花及棉制品在国内外都有广阔的市场。发展棉花生产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现代化建设。我省自然条件优越,宜棉面积大。历年种植面积1000万亩左右,是我国重要产棉省之一。很早以前,豫棉就因优质而称著于京、津、沪。棉花对我省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政策深入人心,我  相似文献   

9.
以“钻石”理论的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分析了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整顿种业,个性发展;宜棉则棉,规模经营;加强管理,配套技术;提高补贴,打造品牌;利用期货,避险套利.  相似文献   

10.
根据棉花生产调查,总结了鲁西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病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措施,对于棉花生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棉花补贴已成为世界棉花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稳定棉花生产的重要手段,借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棉花补贴政策,对于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减轻进口棉对我国棉花生产的冲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介绍了棉花主要生产国家和地区棉花补贴政策内涵,总结了它们的棉花补贴经验,提出我国棉花补贴政策应以保障棉农的生产收入为主要目标,采取覆盖棉花生产和流通诸环节的多元化补贴形式.  相似文献   

12.
<正> 1 品种因素 现代栽培棉种起源于多个中心,其中主要有草棉、亚洲棉、海岛棉和陆地棉,我国宜棉区域辽阔,品种繁多而杂乱,其中大多数品种产量低、纤维短、抗病虫能力差,严重影响了棉花的质量,有些很优良的品种由于多年连续种植,其品种也已退化,使棉花质量在遗传上处于劣势地位。此外,由于棉花品种繁多,而又未实现按种分开收花造成了棉花质量一致性的不均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棉花的质量,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许多棉花育种专家正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从资源丰富的棉种王国里培育出高产、高质、抗病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半干旱盐碱地棉花生产的试验、探索,形成了包括备种、施肥、化学控制以及整枝等环节比较完整的半干旱盐碱地棉花节水栽培技术,对半干旱盐碱地区的棉花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乌兹别克斯坦棉铃虫的生物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科技》2004,(9):45-46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产棉国和棉花出口国,也是原苏联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由于气候、土地和水利条件适宜于发展植棉业,乌兹别克斯坦承担了原苏联棉花生产的主要任务。乌兹别克斯坦每年棉花种植约130万公顷,以中绒陆地棉和长绒棉为主.且原棉质量较好,产量占前苏联的60%以上。棉花生产是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外汇收入的60%来源于棉花出口。  相似文献   

15.
加入WTO对中国棉花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棉花生产的现状和主要制约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棉区连年种植棉花,加上耕地复种指数不断提高,黄河、长江两大棉区黄枯萎病发生严重,棉铃虫日益猖獗,对棉花生产形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1996年国家再次对棉花生产布局进行调整、规划,总的发展要求是:稳定长江流域的棉花生产,发展新疆棉区的棉花生产,对于黄河流域单产低、自然灾害频繁、农民种棉积极性不高的地区进行适度调减。目的是通过生产布局调整,适当压缩棉花生产,逐步向依靠科技增加总产、增加效益的目标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的棉花生产农业部科技司王有田以色列是一个新兴的棉花生产国,但其产量及出口量在短时间内飞速发展。以色列的现代棉花生产始于1953年,就在这一年,在Beit-Shean地区建立了第一块面积为30ha的棉花实验田。1965年,棉花生产量满足了以色列所...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5,(21):24-25
今年江苏省棉花生产自然灾害频发,前期干旱、中后期连续阴雨以及台风袭击给棉花生产带来较大影响.产量品质双双下降。然而在这样的条件下,部分地区引种的由江苏科腾棉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科棉3号,仍表现出了高产丰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鲁西地区种植制度、气候条件、生产基础、棉花试验和群众经验等,提出了鲁西地区抗虫棉一播全苗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棉花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棉花生产的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20多年来技术进步对我国棉花生产的贡献份额进行了77.42%。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各产棉地区的均衡发展,我国棉花单产水平仍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法下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我国2001~2016年棉花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对12个棉花主产省份的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划分及差异比较,概述了中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特点及趋势。结果表明:(1)2001~2016年间,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波动较小,上升趋势明显;(2)12个棉花主产省份可划为3类:一类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二类地区分别是江西、湖南、河北、湖北、安徽、山东,三类地区包括江苏、河南、山西、陕西;(3)我国棉花生产技术效率演进过程呈现西部地区逐步增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缓慢减弱,并由东中部省份向西部省份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