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新化县晚粳稻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粳稻较籼稻具有耐寒、品质较优、经济效益高等优势,推广种植粳稻对调整我国南方水稻种植结构,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具有积极意义。为探索粳稻在湘中稻区作晚稻栽培的适应性,筛选适宜新化种植的晚粳稻品种,2014年引进19个粳稻品种在湖南新化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杂粳2号’和‘晚粳29’综合表现良好,可以进一步示范试种。同时就粳稻在南方发展的问题与关键技术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淮稻5号为对照,通过不同粳稻品种种植比较试验研究,分析不同品种的生长特征、产量水平等综合特性,结果表明:武运粳27和南粳9108综合抗性较好、产量潜力较高,适宜在盐城市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以合系22为对照,对杂粳1、杂粳2、杂粳3、杂粳4、杂粳5进行一年品比试验,研究杂交粳稻相关品种凉山州的适应性以及较对照的增产效果。通过其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变异系数及适应度的方差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以达到因地制宜,筛选高产抗病品种,为品种审定和选用提供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杂粳1、杂粳4、杂粳5在产量、性状和适应性方面均比对照合系22好,适宜本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焦杂粳1号是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于2005年以不育系焦31A与焦恢2号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8和2009年参加河南省水稻中晚粳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296和9.458 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7.2%和17.3%,2 a均居参试组第1位。该组合还具有米质较优、抗病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河南省北中部粳稻区和南部籼改粳稻区栽培,2011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5.
淮河下游稻区机插粳稻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粳稻品种机插种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圣稻16、新稻21全生育期140 d,早熟;宁9213、武运粳24全生育期161 d,偏迟熟;其余品种全生育期为151~154 d,适中;武运粳24、连粳9号、新稻18、南粳9108、武运粳27实收产量均在700 kg/667 m2以上,产量较高,其它品种产量在680.6~697.8 kg/667 m2,差异较小。从产量、生育期和抗性等方面综合分析,武运粳27、中稻1号、淮稻5号、南粳9108、连粳9号适合在淮河下游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其余品种尚需扩大示范或再示范。  相似文献   

6.
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1个杂交粳稻品种和20个常规粳稻品种的产量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相比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的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增产7.9%和8.6%,产量优势明显;杂交粳稻在株高、穗粒数、干物质量等性状上优势也较明显,表现植株高大、穗粒数多、群体物质积累量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粳稻产量受到穗粒因子影响最大,杂交粳稻高产品种选择和品种选育应该以穗粒数为重点,选育大穗型品种,常规粳稻受生育期影响较大,高产栽培应该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单季晚粳稻,并注重品种的穗粒协调;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初步筛选出适宜江淮区域种植的Ⅲ优98、金奉19、甬优7号等3个杂交粳稻品种和T418、淮稻5号、武运粳24、天粳2号等4个常规粳稻品种。  相似文献   

7.
2014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69个次(有5个品种在2个省份省审定),其中,籼型三系杂交稻185个、籼型两系杂交稻94个、籼型常规稻36个、粳型三系杂交稻17个、粳型常规稻122个;籼型三系杂交稻区试平均产量为543.45 kg/667m2、比对照增产5.5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57.84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95%,籼型常规稻为479.0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83%,粳型杂交稻为617.9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16%,粳型常规稻为612.8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7.45%;粳稻品种品质要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要明显好于杂交稻,粳稻品质优质达标率为63.31%、籼稻为39.38%,常规稻为61.39%、杂交稻为38.87%。病虫害综合抗性较好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较突出。  相似文献   

8.
2016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及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16年我国水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通过省级以上审定水稻品种的基本特性.结果表明,2016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92个次(有13个品种通过两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6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37个、籼型三系杂交稻166个、粳型常规稻87个、粳型杂交稻25个(其中19个为籼粳杂交稻)、 不育系41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501.3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3.86%;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92.5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52.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5.16%;粳型常规稻为624.94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7.48%;粳型杂交稻为651.96 kg/667 m2,比区试对照增产8.91%.品种品质表现是粳稻好于籼稻,常规稻好于杂交稻,优质达标率粳稻为51.79%、籼稻为43.95%,常规稻为56.91%、杂交水稻为41.77%.并列举了一些对单个病害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水稻新品种,选取了9个粳稻品种进行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24号、连粳11号、淮稻5号等品种综合表现好,生产潜力大,可作为主推品种在本地示范种植;武运粳27号、南粳9108、盐粳10号、扬育粳2号等品种部分性状较好,但存在结实率不高或不抗倒等缺点,可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0.
(1)合系40号: 编号滇粳50号,系云南省农科院中日课题育成,属中熟粳稻品种。1995~1996年参加云南省中北部粳稻区域试验,两年平均单产515.15kg/667m2,比对照云粳9号增产7.05%。耐冷性强,高抗稻瘟病,米质中等。适宜云南省海拔1900~2300m粳稻区种植。(2)合系41号: 编号滇粳51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粳稻育种中心育成,属中熟落粒型粳稻品种。1997~1998年同时参加云南省中部和中北部区域试验,中北部区试11个试点,两年平均单产521.74kg/667m2,比对照云粳9号增产14.95%。全生育期165~180天。适宜云南省海拔1400~2000m地区种植。(3)合系42号: 编号…  相似文献   

11.
杂交晚粳泗优42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泗优422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新育成的中粳不育系泗稻8号A引用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的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测配选育而成。该组合属三系早熟晚粳,产量高、米质优、抗病性好。几年来参加各项试验和示范表现杂种优势明显,增产显著。1993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入江苏省晚粳地区重点推广新组合。1产量表现 1989年本院小区鉴定平均亩产561.5kg,比六优3-2增产7.9%,1990年在省杂交晚粳预备试验,6个点平均亩产570.28kg,比对照武育粳2号增产5.3%。1990~1991年苏州市杂交晚粳品比试验中,6个点平均亩产611.33kg,比秀水04增产9.7%,1…  相似文献   

12.
以香型粳稻光温敏不育系0259S为母本,与香型粳稻父本gr75测交,育成了全香型两系杂交晚粳稻新组合粳两优5975.该组合在2006-2007年湖北省晚稻区试中,2 a平均单产7.30 t/hm<'2>,比对照鄂粳杂1号增产5.16%;稻米品质达国标1级优质稻谷标准;耐肥抗倒性较强,抗寒性好,于2010年3月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3.
武运粳23号(原名运2645)系常州市武进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稻新品种,具有熟期适中、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米质优、综合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2010年2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苏审稻201014)。2010年全市常规粳稻面积1.3万hm~2,其中武运粳23号达到0.9万hm~2,占全市常规粳稻面积的69%。  相似文献   

14.
常规粳稻新品种作单季稻种植对比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7个常规粳稻品种,以武运粳23号为对照,在桐城市进行种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这7个常规粳稻品种均适合在桐城市作单季粳稻种植,经济性状优良,产量高,抗病性强,耐肥抗倒,平均单产11.26 t/hm~2,比对照增产23.19%。  相似文献   

15.
八优8号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杂交稻组与诸暨市种子公司合作 ,以不育系8204A与恢复系R9525配组而成的杂交粳稻。该组合于2002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具有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 ,适宜在浙江晚粳稻地区作单季或连晚栽培。一、产量表现八优8号参加浙江省杂交粳稻联合品比试验 ,平均产量为8.08t/hm2,比对照秀水11增产6.5%。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粳稻区试 ,平均产量为6.01~7.04t/hm2,比对照秀水63增产3.3%~8.2% ,其中第二年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1年参加浙江省杂交晚粳稻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为7.06t/hm2,比对照品…  相似文献   

16.
水稻新品种吉粳515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新品种吉粳515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配制的杂交组合"吉粳88号/吉粳101"的后代材料中选育出的优良新品种。2 a区域试验结果显示,该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7.2%。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比对照品种增产5.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宜在吉林省四平、长春、延边、辽源等中晚熟稻区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2015年我国审定的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5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水稻品种共有487个次(有7个品种通过2个及以上省份审定),其中,籼型常规稻34个、籼型两系杂交稻105个、籼型三系杂交稻209个、粳型常规稻101个、粳型杂交稻19个、不育系18个;区试平均产量籼型常规稻为466.44kg667 m2、比对照增产5.54%,籼型两系杂交稻为575.40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46%,籼型三系杂交稻为547.87 kg/667 m2、比对照增产5.39%,粳型常规稻为622.85 kg/667 m2、比对照增产6.71%,粳型杂交稻为661.66 kg/667 m2、比对照增产9.40%;品种优质达标率粳稻为74.17%、籼稻为34.93%、常规稻为69.92%、杂交稻为35.09%,其中,籼型常规稻为45.45%、籼型三系杂交稻为32.32%、籼型两系杂交稻为36.45%、粳型常规稻为78.00%、粳型杂交稻为55.00%.可见,粳稻品种品质要明显好于籼稻,常规稻要明显好于杂交稻.虽然对多个病虫害综合抗性表现较好的品种不多,但有些品种对单个病害的抗性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些品种中有些品种同时品质表现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泗优422     
泗优422是江苏省农科院粮作所用新育成的中粳不育系泗稻8号A引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粳稻恢复系轮回422测配选育而成。1993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列入江苏省晚粳地区重点推广新组合。1产量表现1991~1992年江苏省杂交晚粳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11.12kg,比对照武育粳2号和秀水04,分别增产8.2%和9.6%、在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单季组)区试中,6个点两年平均亩产534.01kg,比对照秀水04增产12.3%。1992年在江苏省杂交晚粳生产试验结果,3个点平均亩产52…  相似文献   

19.
80优9号     
80优9号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不育系80—4A与恢复系皖恢9号配组于1988年育成的早熟晚粳杂交组合。1994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1991年参加安徽省粳杂双晚区试,平均亩产405.1kg,较对照鄂宜105增产6.1%;1994年平均亩产384.3kg,较对照鄂宜105增产2.75%;同年参加双晚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1.7kg,较对照鄂宜105增产12.02%。目前在安徽省已累计种植10万多亩,一般比当地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庐江县1993年种植1万亩,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20.
盐稻9号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稻9号系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选育成的超高产优质多抗迟熟中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是江苏省迟熟中粳区试用武育粳3号作对照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5年2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水稻良种补贴品种。2004年9月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公告,公告号CNA001452E。该品种在江苏作麦茬中稻栽培,全生育155 d,适宜在江苏苏中及宁镇扬盐等地作单季稻种植,据不完全统计,2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