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油菜原花色素形成与种皮颜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赢  刘忠松 《作物研究》2009,23(5):328-331
油菜黄籽种皮颜色形成分子机理是目前油菜分子育种的一个热点。本文介绍了油菜种皮的形成和结构,综述了影响油菜种皮颜色的主要物质即原花色素的分布、合成和积累以及检测方法,简要介绍了油菜黄籽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油菜黄籽种皮颜色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和叶片颜色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黄籽和紫叶芥为材料,研究了芥菜型油菜种皮和叶片颜色的遗传,结果表明:紫叶芥种皮的黑色对四川黄籽的黄色为显性,种皮颜色是由2对独立基因控制;紫叶芥的紫色叶对四川黄籽的绿色叶为显性,叶片颜色是由1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用绿色下胚轴、黄籽材料与早花野生类型品系和品种Torch杂交,调查白菜型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下胚轴和种皮颜色的关系,发现下胚轴颜色和种皮颜色存在着完全相关。该研究与单隐性基因控制下胚轴和种子色素产生的假说相一致,并对培育白菜型黄籽油菜进行了讨论。 白菜型油菜种皮颜色遗传的研究表明:种皮颜色受一至三对独立基因控制(Ahmed和Zuberi,1971;Mohammed,1942;Stringam,1980)。最近对四个品种的研究表明:种皮颜色受两对独立显性基因Br_1和Br_3控制(Stringam,1980)。  相似文献   

4.
红光和蓝光对甘蓝型油菜黄籽和黑籽粒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甘蓝型黄籽和黑籽油菜种子发育时期用红光和蓝光处理植株,待种子成熟后,分别测定其种皮中的PAL活性及蛋白质,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蓝光可降低PAL活性,增加蛋白质含量、减少多酚,花色素和黑色素的合成,PAL活性对甘蓝型油菜种皮色泽有影响,且对黄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油菜黄籽育种是当前一个研究热点。但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并未阐释清楚。在简要介绍植物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应用这些方法克隆油菜种皮颜色形成相关基因、分析这些基因在油菜种皮颜色形成中作用已取得的进展,并探讨了油菜黄籽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种皮的花色素,苯丙氨酸解氨酶和苯丙氨酸的动态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种子发育过程中,黑籽种皮的花色素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高于黄籽,但黄籽种皮的游离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黑籽,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色素,苯丙氨酸,苯丙氨酸解氨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黑籽的花色素含量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呈正相关,与游离苯丙氨酸含量呈负相关,说明油菜黑籽与黄籽种皮的颜色差异与花色素含量有关,花色素可能由游离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相似文献   

7.
在前人研究中,芥菜型黄籽基因被定位到B03连锁群的1.5 c M区域内。本试验利用与B03染色体控制黄籽基因区域紧密连锁的unigene(通过RNA_seq技术获得的芥菜型油菜种皮的非冗余基因)和BESs开发标记,并对芥菜型油菜作图群体亲本紫叶芥BAC文库(ZBju H BAC文库)进行筛选,由开发的320对引物共筛到BAC920个,对其中483个BACs进行了末端测序,返回序列860条。构建了6段芥菜型油菜B03染色体黄籽区域BAC重叠群,共计长约3.3 Mb;通过BES blast分析表明,在B03染色体黄籽区域与A03、A09染色体存在高度的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黄、黑籽油菜种皮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3对甘蓝型油菜黄、黑籽近等基因系为材料,研究种子形成过程中与种皮色素相关的酶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黄籽种皮的纤维素含量与黑籽种皮差异不大,木质素、多酚、花色素、黑色素含量、PPO活性及皮壳率均低于黑籽。黑色素可能是形成种皮色泽的主要物质,多酚在种皮特征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木质素可能对种皮特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型黑籽油菜和黄籽油菜一样,在种皮上均可能出现褐色斑点,开花后50天内,黑籽和黄将油菜的种皮颜色没有显著差别.50天后,黄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出开始退绿变黄,种脐变成褐色,黑籽油菜从种子的合点端开始变成紫红色或褐色,以后紫绿相间,直至全紫或是暗褐色为止.种皮的颜色主要是由栅栏层细胞中沉积色素决定的.还观察到糊粉层上有一些突起的黑色颗粒状物质.  相似文献   

10.
甘蓝型黄籽油菜与黑籽相比,具有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饼粕中蛋白质含量高、在相同的遗传背景下油份高等优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为了深入了解黄籽性状,人们从黄、黑籽种皮发育进程、种皮的结构解剖、种皮色素化合物含量等方面进行研究去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黄籽性状的遗传研究表明该性状可能受多对基因控制,一些与黄籽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的发展,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黄籽油菜品种奠定了基础.为了解决黄籽性状遗传不稳定,人们利用突变和种间杂交等方法对黄籽种质的不断创新及遗传基础的拓宽,获得了一些遗传稳定的黄籽甘蓝型油菜,并选育出双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籽色及春化遗传利用甘蓝型油菜双倍体及杂交F2研究种子颜色和春地遗传。结果表明,籽色主要由母本基因型决定,但父本的作用也能在正反交F2代中显现。种子颜色由三对基因控制,黑籽显性比黄籽强。用黑籽植株作母本,杂交F2及四个双倍体群体的分离比率显示...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种子发育过程中种皮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随着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种子发育40天时,叶绿素和叶黄素的含量达到最大值,花色素的含量在种子发育45天时达到高峰.随种应由绿转黄或转紫红最后转黑,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含量均降低。黑籽花色素的含量明显高于黄籽。不同品系间及种子发育的不同时期间,叶绿素、叶黄素和花色素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黄芥(Brassica juncea L.)与两个不同来源的褐籽类型芥菜型油菜杂交,研究黄芥黄色种皮的遗传。结果表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母体基因型控制,褐色对黄色为显性;F2和BC1世代株间乃至株内颜色不尽一致,但黄色单株和褐色单株能够明显区分,褐色和黄色的比例分别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例,证明黄芥的粒色主要受一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修饰基因和环境的影响。黄籽和褐籽杂交F2代粒色与几个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除含油量与粒色密切相关外,其脂肪酸组分的平均值与种皮颜色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二、黄籽油菜的育种现况(下) 黄籽油采的育种方法和进展 1.黄籽油菜新品种的选育 ①从自然群体中分离出黄籽油菜Asthana.A.N.在1963—64年从印度芥菜型油菜品种“东方”(oriental)中发现了黄籽突变,其后代全为黄籽,命名为“东方芥”。我们从加拿大引进的某些甘蓝型音油菜品种如加油3号、米达斯中都发现了黄籽单株。1980年从波兰引进的Bakow双低品系中,也发现了黄籽油菜。由这些单株繁育而来的黄籽选系,一般  相似文献   

15.
不同颜色油菜种皮含有不同类型的色素,研究种皮颜色与其色素之间的关系能够为黄籽油菜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介绍油菜种皮中色素种类、主要色素的含量及测定方法,为黄籽油菜的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和种质创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我国在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及种质资源创建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甘蓝型油菜系20世纪30、40年代由国外引入,取代白菜型与芥菜型油菜后于60、70年代大面积栽培,故遗传基础较狭窄。但我国的白菜和白菜型油菜、芥菜与芥菜型油菜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异类型,可为甘蓝型油菜的遗传改良提供许多所需的性状及基因,我国进行了大量的芸薹属种间(甘白、甘芥)杂交,培育出了优异品种与骨干亲本中油821、黄籽新材料、抗菌核病与根肿病新材料。还运用组织培养与体细胞融合技术,合成许多甘蓝型油菜与其他属植物的有性及体细胞属间杂种、附加系与易位系,选育出可供育种利用的新材料、新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恢复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利用效率。采用SCoT标记方法,对30份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50条SCoT标记引物的筛选,获得24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遗传信息丰富的引物,并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4个DNA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有18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33%。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分析得到,供试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473~0.930之间,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97时,可将30份材料完全区分成5组。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并综合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试验研究,发现塔巴寺黄籽油菜某些性状与芥菜型油菜相似,初步认为塔巴寺黄籽油菜可能是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的后代或者本身就携带类似芥菜型油菜的隐性基因,此假设可在后期分子水平实验中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8.
黄色种皮这一性状在芸苔属植物中广泛存在,芸苔属的三个基本种和三个复合种当中,都已发现黄籽。黄籽油菜由于其具有的优点,是油菜育种的重要资源。黄籽油菜种皮薄、纤维素含量低,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因而相对提高。据Appelqvist,L.—A.等研究,黄籽皮壳率为13%,褐籽皮壳率为18%以上。作者(1981)曾观察到黑籽品种华油3号种皮  相似文献   

19.
主要以经多代自交选育的芥菜型油菜自交系黄黑籽种皮为材料,对于其中可能影响种皮色泽的化学成分,探讨与改进了测定方法,测定了相对含量。结果是:黑/黄种皮花色素、黑色素和木质素含量之比依次为3.26/1,3.73/1,3.02/1,说明该3种成分均是表征种皮色泽差异的内在特征成分;而黑/黄种皮多酚含量之比为1.16/1,但黑皮样对香草醛显红色,说明种皮多酚含量相当高是芥菜型黄籽油菜的显著特征,黑/黄种皮多酚的分子结构差异可能是形成芥菜型油菜种皮色泽差异的根本内因。  相似文献   

20.
比较甘蓝型油菜同一遗传背景组合分离出的黄黑两个品系在种子发育过程中若干特性。结果表明:黄籽比黑籽胚体转绿色快,退化胚珠数少,结籽率高。黄籽油菜种皮转色时期为开花后30天。黄籽种子体积增加比黑籽快5—10天,干物质积累速度在花后35天内显著快于黑籽。黄籽含油率比黑籽高7.9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