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黑粉病已成为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中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介绍了稻粒黑粉病的症状,探究了其发病规律,根据发病原因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水稻杂交育种过程中稻粒黑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夏禹甸 《植物保护》1965,3(2):43-46
秆锈病对部份冬麦地区,有严重威胁。虽然病害的流行频率不高,但在流行年份,减产十分严重。目前这些地区小麦能抗秆锈的品种很少,而优良抗锈品种的培育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品种的抗锈性还会丧失。因此,药剂防治还是必要的。 现有药剂防治秆锈的潜力 经过各地多年试验,已经找到一些防治秆锈的有效药剂。有些药剂如氟矽酸钠、氟钡剂、氨基磺酸钙等,在病情严重时也能起一定的保产作用;但  相似文献   

3.
花时调节剂与稻粒黑粉病的发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善 《植物保护》1989,15(4):32-32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花时调节剂(下称花调剂)可以解决父母本花期不遇,授粉率低等问题。1983年,全地区喷施花调剂的制种田面积是9943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5%,平均亩产82.2公斤,到1986年施用面积达90%以上,平均亩产129.7公斤。但是,随着花调剂使用面积的增加,稻粒黑粉病有逐年扩展和加重的趋势,据统计,1985年全地区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发病面积为13021.9亩,占制种田总面积的43.9%,一般  相似文献   

4.
吴利民 《植物医生》2010,23(1):35-35
<正>小麦全蚀病,又名根腐病、黑脚。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有报道,为河南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目前我国云南、四川、江苏、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等省(区)已有发生,尤以山东省发生重,为害大。河南省豫北、豫西麦区均已发生该  相似文献   

5.
影响中国白菜孤丁发病的一些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Rupr.)孤丁的病原业已鉴定为无菁病毒(Turinp Viurs 1 Hoggan&Jhnson)的一个株系,而且证明在华北地区油青菜(Brassica chinensis L.)的花叶病毒、萝卜(Raphanus sativus var,longipinnatus Bail.)的花叶病毒和甘兰(Brassoca oleracea var.capitata L.)的花叶病毒是和白菜孤丁同属于一个毒种而且很可能是同一个毒株[3]。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农业措施影响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程度。在病害易发地区,采用棉田、大豆田和蔬菜地等非禾本科植物田块套播旱育秧,以及通过耕作制度和作物布局的变化推广抗病、耐病丰产良种等农业措施,对控制和减轻病害的发生和为害程度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析东台市小麦梭条斑花叶病的发生特点及症状表现,提出推广使用抗(耐)病品种、轮作换茬、建好配套沟系、适期迟播、加强田间管理的农业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自70年代杂交稻推广以来,稻位黑粉病(Neovossiahorrida(Tak.)Padw.etA.Khan)的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杂交稻制种田和繁殖田的不育系母本更为严重。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表明,该病害的发生,除与品种、菌源和气候条件有关外,还与施肥水平有关。Kurnar(987)发现17个品种中,在N肥施用较多的条件下,有13个品种明显增多;TemPeton(196)和胡森(1987)报道,随着氮肥量的增加,田间病情相应加重。但不同NP、K施肥水平对病害的影响程度如何,则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在邓家埠水稻原种场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试验设计法进行了…  相似文献   

9.
通过小麦播期、种植密度对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早、播种密度大是纹枯病发生程度加重的主要原因。冬前和播种—拔节期积温多,拔节前后气温高,纹枯病病情指数高。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艾 《湖北植保》2005,(2):16-17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 Takahashi)俗名乌谷、黑谷病。属于真菌型病害,是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不育系上。据秭县多年制种实践调查,1989年抽穗期遇长期阴雨连绵,不育系发病率达55%~70%,种子病粒高达15%~25%,当年种子单产每hm^2为3t,每hm^2减产750kg。近年来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病情得到相应控制。2004年抽穗期又遇上了4d的连雨日,通过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田间不育系发病率为20%~30%,种子病粒率为3%~10%,与1989年相比。田间不育系发病率减轻35%~40%。种子病粒率减轻12%~15%。  相似文献   

11.
12.
 小麦丛矮病毒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有害影响,表现在:使带毒若虫历期延长5.3天,羽化前死亡率比无毒虫高一倍以上,并有3.3%的不羽化个体;使雌虫产卵前期延长1.4和3.5天,产卵天数少8.2和11天,寿命缩短6.5和15.4天,日平均产卵量少1.9粒,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少95.4和107.7粒。病毒对子代无影响。
获得丛矮病毒的介体表现抗御低温能力差,如在田间、不加温的温室越冬,长期在0~-4℃及-16~19℃、-21~-24℃各3小时的低温处理,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35%。对湿度敏感,在RH 50% 24小时后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10%。耐饥五天,春天带毒若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0%,夏天带毒成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而雄虫耐饥力又比雌虫要差。  相似文献   

13.
诱导处理对小麦穗内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目前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内,国际上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做了一些田间应用工作。国内有关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苹果、哈密瓜和黄瓜等多种作物上关于人工诱导免疫研究亦取得可喜的结果。左豫虎等(1999)用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粗毒素和2,3-丁二醇作为诱导因子,也成功地使小麦获得对赤霉病的抗性,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以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做诱导因子,研究了获得诱导抗性植株中与抗病相关的酶活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1990年4月至1994年4月对小麦离体叶段鉴定白粉病抗性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灭菌条件下,以在培养皿中垫两层滤纸,用6BA作保绿主,超过人主至进行鉴定效果较好。(2)保绿剂的浓度低,发病快、退绿早,反之反病慢、退绿晚。其最适浓度是:苗期6BA为60-100ppm、苯咪唑为60ppm ;成株期6BA以80-150ppm为佳。(3)份病快、退绿迟的角度出发,鉴定材料以株龄小、叶龄短的初展  相似文献   

15.
种衣剂17号包衣对小麦条锈菌影响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衣剂17号内含三唑醇等杀菌剂和其它化学成分,小麦种子用种衣剂包衣,出苗后一叶期接咱小麦条锈菌毒性小种,采用荧光染色技术和整叶透明技术,研究了种衣剂17号对条锈菌在寄主内发育的影响。观察结果表明,该种衣剂对对叶表的夏孢子萌发和芽管入侵无明显影响,但可使菌丝扩展和菌丝分枝严重受抑,吸器母细胞和吸器形成的数目减少,每一侵染点的吸器一般不超过2个,并且对吸器具有致畸作用。在多数侵染点内可观察到寄主细胞坏  相似文献   

16.
在福州平原麦区,影响稻桩上赤霉菌子囊壳形成的关键因子是湿度;冬、春10℃以下的低温是阻碍子囊孢子发育的主要因子,小麦花期(2月/下旬~3月/上旬)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发病重;相对湿度在70%以下时,发病轻。无论子囊孢子或是分生孢子,均以在小麦花期最易侵入,抽穗期次之,至灌浆期病菌的侵染力则显著减弱。接种于土中的赤霉菌在当地不能越夏,也不能侵染早稻桩和晚稻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小麦与秆锈菌3种典型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Sr5/P5)使秆锈菌芽管生长方向与叶片长轴夹角显著变小,比对应的亲和性互作ISr5-Sa/21C3 CKR(sr5/p5)平均小6.22°。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11-Ra/34M KG(Sr11/P11)使秆锈菌附着胞总分化率显著降低,接种后第1、2 d平均分别降低21.16%、33.37%,3种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附着胞在气孔上的定位无影响。各类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菌落扩展有不同程度极显著抑制作用。完全非亲和性互作、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6-Ra/34C2 MFR(Sr6/P6)侵染点寄主细胞坏死率分别为66.7%~76%、近100%及52.4%~87.1%。  相似文献   

18.
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室内15—35℃恒温条件下,截形叶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5、25和35℃下雌螨一代平均历期分别为32.13、9.02和5.64天;雌、雄螨一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0和11.33℃,有效积温分别为135.42和110.47日度;不同温度对世代存活率及子代雌雄性比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雌成螨的寿命及产卵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下内禀增长率(0.3298)、周限增长率(1.3907)、净增殖率(130.993)、日产卵量(10.98)及总产卵量(181.90)都最高,30℃是种群繁殖增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9.
 稻粒黑粉病是影响杂交稻制种田产量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胡淼等(1987)、陈毓苓等(1992)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已有一些报道。  相似文献   

20.
自西葫芦花叶病株所采的标样,經鉴定后都屬于甜瓜花叶病毒种羣,可侵染葫芦科植物,产生系統性花叶症,不侵染茄科,物理屬性也与过去报导基本一致。試驗中証明本病毒可以侵染豌豆,在秋季温室条件下,产生局部枯斑。在田間试验中,观察了影响病害流行的各种条件。初步認为:在田间已有西葫芦花叶病初侵染源的情况下,棉蚜为传播的主要介体。持續25—30℃的日平均温度是构成发病的温度条件,这时的潛育期为10日左右。本文討論了影响发病及流行的各种因素,在流行前期进行予测,可为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