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驯鹿狂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3年3~9月,以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作为试验基地,对829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寄生部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驯鹿狂蝇幼虫感染率为9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2条;驯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部、咽喉部及鼻、咽的交接部。  相似文献   

2.
驯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分别对829只和543只驯鹿进行了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该病的病原为双翅目、狂蝇科、鹿蝇属鹿狂蝇(Cephenemyia trompe)的各期幼虫。其成蝇一般出现在6月初,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当地驯鹿在这2年内鹿狂蝇幼虫的平均感染率为91.03%,平均感染强度为15.98条/只,最高的达91条/只。鹿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鼻甲及咽喉等部位,并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鹿狂蝇幼虫病的流行除与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及宿主因素密切相关外,还与敖鲁古雅乡鄂温克猎民的生活方式及经济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利用扫描电镜对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头部、尾部和第三体节棘刺进行形态观察;并选取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提取其线粒体CoxI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发现:(1)马鼻狂蝇气门板上的结构不同于其它狂蝇,其气门板上由硬化的骨质形成期的孔缘围绕,气门肌肉使得气门板上的开口呈垂直形态,在后气门板上有几排小刺;头部有1对乳突状感受器,其上分布着1对疣状乳突;(2)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的CoxI、16S rRNA基因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提交的马胃蝇、纹皮蝇、鹿狂蝇、羊狂蝇等在系统发育树中分开。虽然蒙古马鼻狂蝇三龄幼虫形态上跟紫鼻狂蝇很像,但是其分子生物学特点说明它可能是一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4.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5.
杨茂生 《贵州畜牧兽医》1992,16(4):24-27,17
概述双翅目中,有瓣翅超科(Calypteratae)与兽医有关。它包括4个科:<1>狂蝇科(Oertridae)。幼虫寄生于动物体内,引起特殊的蝇蛆病,如牛皮蝇、马胃蝇、羊狂蝇;<2>花蝇科(Anthomyidae)。触角成梳状或羽状的分枝,如家蝇、螫蝇;<3>寄生蝇科(Tachinidae)。幼虫可寄生于腐败组织内,引起伤口蛆病,如丽蝇、  相似文献   

6.
正羊狂蝇幼虫病主要危害绵羊、山羊,此病主要发生在初秋至中秋,患病后羊只不安,出现摇头、奔跑,低头用鼻端拄地等症状,有的将头藏在其他羊只的腹下。羊狂蝇幼虫病治疗方法:(1)秋初成蝇飞翔产幼虫时,可用灭虫软膏涂羊的鼻部和鼻孔,7 d/次,可预防成蝇产幼虫;(2)用3%来苏儿溶液60 mL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马鼻狂蝇幼虫感染的蒙古马咽部的病理变化,于2015年3月份和11月份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共收集到8匹马鼻狂蝇幼虫感染的蒙古马,对感染马的咽部进行病理学研究,检查各龄马鼻狂蝇幼虫的感染情况,同时观察马鼻狂蝇感染马咽部的病理变化。结果表明:患马的病理变化主要为咽部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和增生性炎症,黏膜层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浸润,黏膜固有层水肿,黏膜上皮细胞空泡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见感染马鼻狂蝇幼虫的蒙古马咽部有大量Ig G分泌细胞出现。  相似文献   

8.
<正>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又称脑共尾蚴或脑包虫,是多带绦虫(Taenia multiceps)或称多头绦虫(Multiceps multiceps)的中绦期。羊脑包虫病,俗称"羊转头疯",是脑多头蚴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见于我国西北地区。新疆牧区为多发区,呈地方性流行。羊狂蝇属双翅目,狂蝇科(Oestridae),狂蝇属(Oestrus)。羊鼻蝇蛆病是由羊狂蝇亦称羊鼻蝇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感染具有一定季节性,主要是由其幼虫寄生于羊的鼻腔  相似文献   

9.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青海省互助县、贵德县和玉树县三个不同海拔、生态环境的绵羊感染狂蝇幼虫的线粒体COI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0个狂蝇幼虫扩增出长度为309bp的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这些绵羊狂蝇幼虫的COI基因相似性在99.4%~99.7%之间。  相似文献   

10.
驯鹿狂蝇幼虫寄生于驯鹿的鼻腔、咽喉,致使驯鹿的鼻腔黏膜大面积损伤、发炎、坏死,形成寄生虫性鼻咽炎和额窦蓄脓.病鹿免疫力下降,体内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1.
对感染驯鹿狂蝇幼虫驯鹿进行了剖检观察,证实狂蝇幼虫主要寄生于驯鹿鼻腔及咽喉黏膜,在当年的7月到翌年1月主要以一期幼虫为主,从翌年2~3月开始快速生长发育,在4~6月多为二、三期幼虫。从翌年5月开始,成熟的三期幼虫随驯鹿打喷嚏排出体外羽化为成蝇。通过对驯鹿狂蝇生活史的观察,表明在大兴安岭地区,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在50%~70%的湿度、21.5℃的平均温度及21.5℃下的451.5~666.5℃总积温下,经21~31d羽化为成蝇,羽化率为59.6%。成蝇出现于6~9月份,在7~8月份达高峰期。驯鹿狂蝇1年发生一个世代,在驯鹿体内的寄生生活长达9~10个月;雌性成蝇每次产胎蚴30-80条,一生共产800~1000条;雌蝇寿命比雄蝇长,约为1~3周。  相似文献   

12.
羊狂蝇蛆病(Oestriasis)是由双翅目、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Oestrus ovis)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慢性鼻炎症状的寄生虫病。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蒙古、前苏联、印度、美国等18个国家均有报道,在我国西北、内蒙古、华北及东北等地区较为常见。赤峰地区羊狂蝇蛆病流行时间久、分布普遍,是引起羊只死亡的主要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2000年2月,对来自内蒙古兴安盟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5个旗县市22个乡(苏木、镇)的216只羊进行了尸体剖检,共收集羊狂蝇1、2、3龄幼虫3926个;对3群552只羊进行了临床检查。结果表明:羊狂蝇(oestrus ovis)蛆是引起兴安盟羊狂蝇蛆病的病原;临床检查,羊狂蝇蛆病感染率为92.21%;尸体剖检,羊狂蝇各龄幼虫在羊鼻腔内全年至少寄生8个月。由于重复感染各龄幼虫感染率随季节不同而不同,范围在40.00~95.00%之间,感染强度为1~140个;动态监测,羊狂蝇1、2、3龄幼虫全年均表现出两个感染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5月和翌年1月、5月和8月,从而说明兴安盟羊狂蝇繁殖有两个世代。  相似文献   

14.
羊狂蝇(羊鼻蝇)极为讨厌。它们的幼虫阶段必需寄生在羊的鼻腔和鼻窦中,影响宿主的健康。由于药物不能触及幼虫,所以各种化疗药物滴鼻并非有效。单用克芦磷醋,噬苯达哩,林丹治疗看来也无效(B耽hanan等,1969;DuToit和Fiedler,1956)。使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驯鹿狂蝇蛆及其成蝇(Ccphenemyia trompe)的线粒体COI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进行了研究。DNA核苷酸测序结果证实:中国内蒙古株驯鹿狂蝇蛆(C.trompe CIML)及其成蝇(C.trompe CIMA)线粒体COI种属特异性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72bp~676bp。种系发生进化树分析显示:第三期幼虫与成蝇两者在核苷酸碱基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它们与同种不同挪威株(C.trompel同源性较为接近:与同属不同种(C.stimulator和C.ulrichii)同源性稍差;与不同属种的羊狂蝇(Oestrusovis)同源性较远,狂蝇科不同属间序列差异明显,差异性在18.6%~23%之间;鹿蝇属不同种间差异性在1.9%~9.9%之间:驯鹿狂蝇不同株间差异性为0.9%。说明生物线粒体COI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种属及株间在进化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牛皮蝇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H.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7.
羊鼻蝇蛆病是由羊鼻蝇(又称羊狂蝇)的幼虫寄生在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中引起的寄生虫病,当鼻蝇蛆幼虫寄生在鼻腔或窦腔时,会引起羊的慢性鼻炎症状,宜尽快用药杀灭虫体。  相似文献   

18.
羊狂蝇属于狂蝇科、狂蝇属,又称羊鼻蝇,其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发病。成虫是一种中型蝇类,呈淡灰色,背部略带金属光泽,形如蜜蜂,长约1.0~1.4cm。黑龙江省青冈县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中旬高发,雌蝇常栖息于羊舍四周墙壁等较高而安静的地方,待体内幼虫发育,在炎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对我省黄河谷地的贵德县和高原腹地的玉树县两个不同海拔、气候地区羊狂蝇成蝇出现及消失时间等活动规律的观察结果,选用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药物的不同剂型,分别在9月上旬和10月中旬选择自然感染羊狂蝇幼虫的绵羊200只;采用注射液口服、泼背和片剂口服的方法,对羊狂蝇幼虫进行药物驱除的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9月上旬驱虫组效果达100%,而10月份驱虫组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20.
皮下蝇蛆病是由狂蝇科(Oestidae)皮蝇亚科(Hypoderminae)皮蝇属(Hypoderma)的两种皮下蝇——纹皮蝇(H.lineatum)和牛皮蝇(H.bovis)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通常称“牛皮蝇病”。皮下蝇蛆病在北半球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