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景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材施艺、因形赋意的造型艺术。盆景就其词意而论,可理解为:盆中有树(或石料等),树(或石料等)能成景,景中有情,情中寓境,而且这些环节一脉相承,一气呵成。只有这样才合艺术法度,得自然真趣,才能算为名副其实的盆景。简言之,即是由景——情——境。一、盆景艺术中的“工”这是相对于“意”而言的。就象国画中的工笔画对于写意画一样。盆景中“工”的艺术特点是整齐划一,法度严明,姿态端庄,具有鲜明的具像美、装饰美和通俗之美(见右上图)。人们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常常有意识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特有范畴。研究盆景的意境,可为盆景的创作、欣赏与评价提供理论启示,亦可为盆景艺术理论增添新的内容。意境不是“意”与“境”的简单加和。意境的“意”不等于“立意”的“意”;意境是艺术作品中情、景交融,并与艺术对象的情感经验相互沟通时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景象、情感与欣赏经验是意境的三元素。  相似文献   

3.
刘俊夫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91年第2期发表的《盆景摆件的应用》一文中说:“摆件,顾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我以为这定义并没有揭露所谓“摆件”的本质属性。以某一种类传统素材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还有可能表达不了作者的全部思想感情,为完善其创  相似文献   

4.
读2000年贵刊第1期封三之“微型水仙”及第2期插三之“微型盆景组合”,我有以下感想,供同好评说。众所周知,创作一件好的盆景作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而创作一件理想的盆景组合作品,其难度更大,需时更长。微型组合盆景是在几架特定的空间内,表现一种立体的、具有生命气息和文化特征的组合美。在创作上,要求它把几件、十多件甚至几十件具有各自风格和内容的精致微景作品,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并能够尽量把各件作品美的内涵表达出来,且不破坏各件作  相似文献   

5.
由审美实践创造了盆景艺术从盆景的发展过程来看,我们祖先在长期劳动生产中,逐步认识了花早树木的自然之美,并把它作为审美对象,以满足自己精神生活的要求。这已有悠久的历史了。自魏晋以来,文坛上的山水诗、山水画以至山水园林,都有着高度的发展。在园林艺术发展中,派生出直接以自然树石为创作素材的些子景,纳山野景观于居室之内,即现在的盆景。又进一步以树木为主构成了树桩盆景,成为带普遍性的群众审美对象。而岭南盆景,在南方气候环境中,形成别开生面的地方风格,于晚近自成流派。仅这些事实,历史地说明树桩盆景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古典美学始终紧密联系,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习惯以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所以鉴赏盆景艺术,必须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一景二盆三几架”不仅是人们品评盆景的序列,同时也成了盆景品评的范围。然而,所谓盆景,顾名思义就是盆中之景。“一景二盆”自然在盆景二字之内。那么几架,是否也应列在盆景品评的范围之内呢? 毫不否认,几架对于提高盆景的观赏价值关系很大。“精隽之盆栽,如不配合几座,则如同一个人衣冠齐整,而不穿鞋”(《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7.
当今人们谈盆景风格流派,总是把北京、天津、山东、沈阳、丹东等地的盆景混为一谈,统称为:“北方盆景”。如《中国花卉盆景》1985年第1期所载钱安同志的文章就是如此。笔者对此持有异议,愿与之商榷。北京盆景发展历史也很悠久。如历代遗存的“桂桩盆景”和传统的丰台民间的迎春桩景,久负盛名。近几年来,北京盆景又有发展,它既不同于沈阳的木化石、海浮石盆景和天津的山水盆景,也不同于丹东  相似文献   

8.
我国盆景现行分为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两大类,这意味着用树桩盆景去包括其他植物盆景。植物是母项,树桩是子项,怎能把母项归纳到于项里边去?是纲目颠倒,不科学不可取的。“树”是万木之总名;“桩”乃树木之残余。它表明树桩盆景应有树景与桩景之区分。更有甚者将“树桩盆景简称桩景”,这是不妥的。山水盆景,有人称山石盆景,又有人称水石盆景。其实它们之间各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含义,“水石”与“山石”两词较实,比较而言,山水盆景这个名称为好,好在它能引导欣赏者联想到山水画和自然景色中的山山水水之美。以我浅见,中国盆景分类按造景材料应分为植物盆景、山水盆景和树石盆景三大类。植物盆景,即使配有拳石之类,仅属烘托、陪衬;山水盆景,也有植  相似文献   

9.
读《诗入景中,意在盆外——盆景作品的题名点景》(见贵刊89、8)一文很有启发。一盆优秀的盆景作品,就应达到“诗入景中,意在盆外”,“景中寓诗,诗中有景,诗外有诗,景外有景”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创作盆景《鹤引诗情到碧霄》的苦苦追求。《鹤引诗情到碧霄》是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  相似文献   

10.
应友之邀,往姜文华盆景园“集景斋”。姜文华,现年40岁。从事绿化工作二十多年,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十几年来多次参加全国盆景展并获奖。近几年来,他连续被省、市政府授予“绿化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出乎意料之外,所谓“盆景园”也不过是约二百多平方米的家庭小院。进入庭园,正墙上大理石雕刻由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苏本一老先生为他题写的“盐阜盆景园”。小院的四周,摆放着上百盆形态各异、大小别致的盆景,大有“别有洞天”之感。  相似文献   

11.
为有利于盆景的分类评比,我非常赞成盆景要有大小档次之分、全国要有一个统一标准的观点。但我认为,盆的大小应是划分盆景大小的唯一基准。理由有二:1.盆是景的“载体”,凡盆景,都是离不开盆的。树木盆景有盆,山水盆景有,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大型乃至超大型树木盆景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树木盆景究竟是大好还是小好?笔者认为,宜小不宜大,小型盆景好处多多。符合盆景创作要求盆景盆景,盆中之景。众所周知,盆景是用艺术手法将大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再现于盆盎之中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微缩景观。小中见大,缩龙成寸,以小树展现大树或古术风采,早己成为树木盆景创作的准则和目的。以"咫尺之石,观五岳太华;一勺之水,目睹千里江河",是对盆景艺术的极好诠释。将与自然大树一般大小的树桩移植于盆中,有悖于盆景的创作要求,难冠盆景之名,不宜追奉。而小型盆景,恰好以其有限的体量,无限的魅力,很好地承接了盆景创作原则,是应该提倡的盆景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所谓龟纹石单体盆景,是指由龟纹石为实体,水为虚景,有机统一地组成于盆盎之中,再现自然意趣的山水景观。它不用植物和土壤作陪衬。我爱好这类盆景,还得从一个“懒”字说起。起初,我看到什么样的山水盆景都痴迷,都想学着制作。有一次用六月雪和硬石制作了一个中型山水盆景,郁郁葱葱,勃勃生机,展示出生命力之美。但由于自已赖着管理,好景不长,几个月后上面的植物枯死了。由此引起我的思考:怎样才能使盆景长久不衰呢?有一个偶然去青岛出差的机会,我看到海边的礁石成  相似文献   

14.
各位代表: 女士们、朋友们: 请允许我以北京市政协的名义和我个人的名义向首届中国国际盆景会议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世界盆景市场繁荣昌盛! 中国盆景流派纷呈,距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悠久历史,堪称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耀目的明珠。特别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各项经济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就的前提下,也为盆景艺术的发展开创了广阔前景。作为一种高级艺术品—盆景它已开始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沿海各个省、市都出现众多的盆景基地和盆景园。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的国策指引下,盆景出口量日益增加。我相信中国盆景艺术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从今天的精品展览中发现,北京的盆景近年已有很  相似文献   

15.
摆件,故名思义,是摆设点缀品,它是以植物和山石为主要材料构成的盆景的配景、衬景或补景。有一名为《牧马人》的盆景,以五针松组成丛林,林中摆了几匹“马”和一个“牧马人”,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布局构图都很成功。但我想,如果摆件换为“杨子荣”,改名为《林海雪原》,也同样景真意切;或者换  相似文献   

16.
(一)中国盆景重在突出一个“景”字。它是浓缩在盆盎中一种移情化了的活的自然景观。也可以说是神州大地瑰丽风光,揉合融汇了盆景作者的道德情操、思想抱负、审美能力、科技功底、文化素养等主观因素后,再借助于盆景创作素材而体现出来的一种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有法无法”,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理论和创作思想。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同样可以指导盆景艺术创作。在创作中,我们要接受前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但不能成为束缚今人的戒律,还需大胆创新。但在初学阶段,必须从“有法”入手,好比学国画从临摹入手一样,掌握前人创作中总结出的有用理论和技法,要兼收并蓄,广泛吸取传统各派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逐步从“有法”变成“无法”,创造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笔者在一盆榆树桩景制作中,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中国盆景艺术是一座殿堂,那么,地方特色就是构筑殿堂的砖瓦。地方特色奠定了中国盆景的基调,是中国盆景独有的亮点。中国盆景艺术之所以能异彩纷呈,青春常在,领军世界盆景艺术,皆为地方特色之功。没有地方特色就没有中国盆景艺术昨日的精彩和今日的辉煌。地方特色是中国盆景艺术流派形成的基础。盆景是最受环境、土壤、气候、素材、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人们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盆景创作,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由上述因素造就的规律行事,创作出风格相近的盆景作品来,这种因地域而产生的相近风格就被称为地方特色。而随着地  相似文献   

19.
去年某刊物上发表的《盆景四味》一文中谈到: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都是由景、盆、几座、题名四个部分组成,这就是盆景艺术的“四味”。还说称得上优秀的作品必然是“四味”俱全。我认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不能局限于“四味”,它还有五味、六味甚至更多的味。因为盆景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20.
贵刊85年第四期“盆景佳作选”栏内刊出了庄灿光同志的枸杞桩景《鹿鸣》,并有他本人夸张的介绍(该期17页),对此我想提一点不同的看法。庄同志将这棵枸杞培养成鹿形,不管是自然成形也好,人为加工也好,确实可称栩栩如生。但我认为这种象形盆景脱离现实生活,追求“奇异”,缺乏“意”境,使人观后有种乏味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