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川稻曾病菌对异稻瘟净和稻瘟灵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相似文献   

2.
3.
稻瘟病菌抗药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室内抑菌试验方法测定稻瘟病菌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三环唑对来自当年施用了三环唑的牡丹江地区的稻瘟抑制中浓度为16mg/kg。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线和亚硝基胍(MNNG)方法对辽宁省7个市最敏感稻瘟病菌进行抗性诱变.紫外线诱导获得1个低抗菌株UV-DL-8,1个中抗菌株UV-FS-10;100μg·mL-1MNNG诱变获得3个低抗菌株MNNG-DL-8、MNNG-DD-9和MNNG-TL-7,2个中抗菌株MNNG-BX-4和MNNG-PJ-9.采用菌落直径法分别测定咪鲜胺和嘧菌酯与三环唑的交互抗药性情况,结果表明:三环唑与二者之间均不存在交互抗药性.从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3方面研究了抗性菌株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速率与菌株的敏感性EC50无关,可能与菌株的个体差异有关.各菌株产孢量与其对三环唑敏感性存在直线负相关,菌株敏感性越强,产孢量越大.菌株致病力与其对三环唑敏感性存在直线负相关,抗性越强的菌株,致病力越差.可以推断在田间出现抗药菌株时.抗药菌株也难以形成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40%富士1号·异稻瘟净防治稻瘟病效果显著,在水稻叶瘟严重发生时,用40%富士1号·异稻瘟净300~500倍液,对水750kg/hm2,防效达85%以上。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不同生态区群体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不同生态区的160份稻瘟病标样进行分离、纯化,得到98个纯菌株。采用室内抑菌试验方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三环唑的抗药怀。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部分稻区的稻瘟闰菌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稻瘟病菌对富士一号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江西省不同地区的48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富士一号的抗药性。在所有测试的菌株中,富士一号的抑制中浓度为6.19~21.13 mg/L,最不敏感菌株与最敏感菌株的Ec50值相差3倍以上,表明江西省的稻瘟病菌菌株对富士一号已产生低水平的抗性;同时,在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抗药性菌株在自然连续传代和药剂选择压力下(5 mg/L)连续传代8次的Ec50值,发现在两种条件下,Ec50值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这表明抗药性是稳定遗传的。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04-2007年分离自四川省16个地区(市、州)41个县(市)的208个有效稻瘟病菌单孢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全省最不敏感菌株EC50值(20.7794μg/mL)是最敏感菌株EC50值(0.8135μg/mL)的24.54倍。确定了四川省水稻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敏感基线为6.9749μg/mL。全省没有出现对稻瘟灵产生高抗药性和中抗药性菌株,大部稻瘟病菌株都表现为低抗水平(≤3),有的地区低抗菌株出现频率为0。因此,只要加强田间抗药性监测,稻瘟灵在四川水稻生产上仍可作为防治稻瘟病的有效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贵州省9个不同地区171个水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稻瘟病菌各菌株对稻瘟灵的敏感性呈连续性分布,最小EC50与最大EC50分别为1.36 mg/L和13.06 mg/L;各地区平均EC50值为4.79~6.62 mg/L;最低抗性水平为0.2,最高抗性水平为1.92,相差9.6倍,平均抗性水平为0.7~0.97。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仍然处于敏感或低抗水平,目前可继续将稻瘟灵作为防治水稻稻瘟病的主要药剂。  相似文献   

10.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 Cav.]引起的稻瘟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稻区,是世界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采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但抗性不稳定,在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异情况下往往过早丧失,其最佳年限一般只能维持2~3年。因此,化学药剂作为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目前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验测定结果表明 :在 PSA培养基上 ,1 0种除草剂中 ,乙氧氟草醚、恶草灵、恶庚草烷能极显著地抑制稻瘟病菌菌丝的生长 ,其 IC5 0 分别为 2 1 .93、3 0 .0 8、57.2 4 mg/kg。苯达松、金秋、二氯喹啉酸和异丙甲草胺与对照差异不明显 ;50 mg/kg浓度的恶庚草烷、丁草胺、金秋、乙氧氟草醚能明显地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 ;在 1 0~ 1 0 0 mg/kg浓度下 ,恶庚草烷、乙氧氟草醚、金秋、丁草胺和异丙甲草胺能明显抑制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 ,其余与对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根冠细胞法测定稻瘟病菌粗毒素的致病性及其离体筛选水稻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结果表明,致病毒素对水稻根冠细胞死亡率的影响,不同小种之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外源激素和外植体基因型是影响水稻成熟胚离体培养力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抗稻瘟病细胞突变体的筛选效率以全程筛选法优于继代筛选法。建立了一个新的筛选体系,它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避免丧失愈伤组织的形态发生能力,再生植株育性较好,并应用于水稻改良,获得了一批抗稻瘟病株系。同时对如何完善试验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抗瘟性生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水稻植株感染稻瘟病菌后体内生化物质的变化。芽期分别接种稻瘟病菌小种 ZC3和 ZB15,于1叶包心期测定稻苗的蛋白质含量、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芽期接种后,感病品种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36个栽培品种和4个生理小种的验征试验,进一步说明了稻芽接种后1叶包心期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病性的依据;并提出了应用这种鉴定方法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4.
稻瘟病鉴别菌系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259个水稻品种对57个菌株抗性谱和抗性类型的研究结果表明。7个国内和8个国际鉴别品种以及11个日本抗瘟基因代表品种的抗病谱,除Tetep,Dula r.K_3,东农363,NP-125和K_1较广外,其余品种抗菌率在80%以下,对湖南巳知的小种鉴别力不强。所有供试品种中,抗菌率90~100%的有11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42.5%。根据选择9个代表菌株的测定结果,可将抗病率在90%以上的110个品种分为9个抗病类型(各类型代表品种为赤块矮选,TKM_6,农试4号,红脚粘,城特235。矮脚白米籽,滇瑞137,辐包22和密阳147)。朝六早为感病类型,本文还讨论了抗性谱和抗性类型划分的意义与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稻瘟病菌有性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用我国24个省、市(区)水稻和马唐上分离的1235个单孢菌株与国际水稻研究所提供的4个标准菌株进行杂交,多数菌株在培养基上形成了有性态的子囊壳。我国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和菌株之间有性态的能育性有很大差异,而子囊壳的产生和数量与配对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有关。供试菌株中存在着两种交配型(A和a),交配型A广泛分布于全国各水稻栽培区,交配型a仅来自云南和浙江两省的4个菌株。电泳分析9个稻瘟病菌代表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和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带的结果,未发现其多态性。本研究结果将为稻瘟病菌的遗传学和病害生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稻瘟病菌粗毒素的制备及其对水稻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O_9稻瘟病原菌的菌丝悬浮液和孢子悬浮液,经无菌滤取和高压灭菌制备成稻瘟病菌粗毒素。采用浸根处理、心叶注射、叶肉注射、穗苞注射和叶面喷布5种方法,测定所制备的2种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根、叶、穗的幼嫩组织有较强的毒性;粗毒素经高温高压后,毒性略有减低;不同材料制备的粗毒素对水稻的毒性以菌丝悬浮液的较强。文中还讨论了稻瘟病菌毒素的毒性、制备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抗瘟性诱导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胡、白芷的有效诱导成分主要是水溶性物质,加入粘布剂的水提物比未加粘布剂的抗性诱导效果好,所用诱导剂对稻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水稻种子萌发及根、芽生长均无影响.前胡、白芷对水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朝六早(S)和特特勃(R)稻苗经诱导处理后,稻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增强,抗性诱导效果与两种酶活性的增加有明显的相关性.感病和抗病品种经诱导和接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均有所加强.诱导后稻株内脯氨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但接种48h大量积累,96h后降至比接种前更低水平.感病品种朝六早在接种前经Na2SeO4和前胡处理后稻叶中有抑菌物质积累,接种后诱导和未诱导的稻叶中均大量积累抑菌物质,但诱导并接种的稻叶比未诱导只接种的稻叶抑菌物质积累更多;在抗病品种上,未接种和接种的稻叶中均有抑菌物质积累。  相似文献   

19.
采用等位性测定方法,利用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和鉴别菌系,测定了滇农1号、282、六云1号、旱谷、楚粳4号、楚粳5号、轰杂141等7个云南水稻品种的基因等位性,结果表明:有2个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由单基因控制,鉴定为Pi-z;另5个品种则由3对基因控制。它们都至少有1个基因与已命名的基因等位,但其它尚未推断的基因则需进一步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20.
应用我国7个鉴别品种,鉴定了1980~1981年由我省7个地区37个县(市)采集分离的387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9个小种,其中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为优势小种。 1975~1978年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相似,至1981年便发生了变化。但主要小种类型并无什么变化,而是小种组成比和地理分布范围的变更。其特点是侵染我省大面积栽培的珍尢系统品种的ZB群小种迅速增加,地理分布范围扩大。至1981年全省7个地区均以ZB群为优势小种群,ZB_(15)上升为优势小种,取代了过去致病力弱的优势小种ZG_1。文中还对稻瘟病菌的变异和稳定性作了讨论。关键词: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中国鉴别品种;珍龙系统品种实践证明,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一项经济有效的措施,但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的变异、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及其消长规律的研究,是抗瘟育种品种布局和品种坑性变化预测的重要基础工作。在1973~1978年对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报导了1980~1981年福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和1978、1981年小种区系组成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