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通过蛀梢危害与蛀干危害共同致死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通过野外自然调查,对云南切梢小蠹蛀食枝梢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与枝梢长度和蛀梢直径呈显著相关,且云南切梢小蠹侵入枝梢的部位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蛀梢坑道的长度,二者显著相关。研究发现,影响云南切梢小蠹蛀梢坑道长度的主要因素为:枝梢长度,枝梢直径,侵入孔位置。  相似文献   

2.
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云南不同的气候、寄主和环境特点,纵坑切梢小蠹在云南松上出现许多与在苏格兰松上不同的繁殖特点.在云南,纵坑切梢小蠹通常侵入云南松活立木干部繁殖,梢受害程度较重的云南松被选择作为繁殖材料的机率较大.11月至次年5月为该小蠹蛀干繁殖的主要时期,其中1月中旬和3月中旬为转干的峰期,28.2的成虫在这2个时期转干,蛀干多从大枝及树干上部开始逐步往下,2.6~5.5 m为侵入孔较为集中的树段,72.7的侵入孔分布在这一区域.在试验条件下,10的雌虫没有蛀坑道产卵,35的雌虫蛀一个坑道,55的雌虫蛀2个以上坑道,坑  相似文献   

3.
利用6种鞘翅目昆虫引诱剂,分别在陕西秦岭火地塘林区、旬邑县马栏林区进行了林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6种引诱剂中,4#、3#引诱剂对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 armandi)、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和松幽天牛(Asemum amurense)等针叶林木蛀干害虫有较好的诱捕效果。4#引诱剂平均日诱集鞘翅目昆虫30.5头/器,日诱集横坑切梢小蠹为28.8头。4#引诱剂可用于华山松大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松幽天牛等蛀干害虫的监测与诱杀。  相似文献   

4.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总结了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云南省数万公顷云南松林被纵坑切梢小蠹毁损,选取滇中地区石林县长湖及宜良县小白龙云南松蠹害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不同阶段抽样伐树调查,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危害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5-2207年对青海省坎布拉森林公园天然油松(P.tabulaeformis)林有害生物--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进行了观察及危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虫1年1代,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4月15日左右为越冬代成虫转梢危害始期,5月5日左右为越冬代成虫梢转干危害始期,7月中旬为当年羽化成虫干转梢危害始期, 9月初为羽化成虫梢转干危害盛期.  相似文献   

7.
云南切梢小蠹为云南松的重要蛀干害虫,本文通过在贵州盘县开展云南切梢小蠹的危害及防治研究,首次报道云南切梢小蠹在盘县的分布、生活史、危害等特征及防治措施,为该虫的防治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集野外数据,采用聚集度指标法及回归分析法对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测定,运用SPSS分析软件对普洱市宁洱县短毛切梢小蠹的发生规律及空间分布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个环境因子中,坡位、树木长势及树龄未被引入方程,说明其对虫口密度影响不显著,坡向、受害梢直径及林分郁闭度为影响短毛切梢小蠹虫口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短毛切梢小蠹蛀梢期成虫在宁洱县思茅松枝梢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现象是由其本身的特性与环境的异质性两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对4种松树小蠹虫的野外诱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小蠹虫进行野外监测和防治,采用人工合成的缓释性信息化合物诱芯和国产漏斗式诱捕器,研究了α-蒎烯(Alphapinene,AP)、壬醛(nonanal,NL)、反式马鞭草烯醇(Trans-verbemol,,TV)和桃金娘烯醇(myrtenol,MT)信息化学物质对黄色梢小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4种松树小蠹虫的林问诱集效果.结果表明:信息化学物质处理对4种小蠹虫的诱集效果显著,2AP诱芯对黄色梢小蠹的诱集量(17.5头)显著高于CK和其他处理,诱集效果最好,是CK的25倍;信息化学物质处珲对纵坑切梢小蠹、横坑切梢小蠹和红松根小蠹的诱集量显著高于CK.不同信息化学物质处理间诱集量差异不显著;2AP+NL+TV诱芯对纵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612倍:2AP+NL+TV诱芯对横坑切梢小蠹的诱集量最高,诱集效果是CK的1085倍:2AP+NL+MT+TV诱芯对红松根小蠹引诱效果最好.是对照的136倍.2005-2006年,千山风景区黄色梢小蠹和横坑切梢小蠹的虫口密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云南切梢小蠹是中国西南地区一种严重危害云南松林的钻蛀性害虫。本文通过实验室内生物行为测试和野外调查,研究3种在非寄主植物中含量相对丰富的绿叶挥发性物质(E)-2-己烯醛、(E)-2-己烯醇和(Z)-3-己烯醇对云南切梢小蠹寄主定位行为的影响。Y形嗅觉仪行为试验表明,云南切梢小蠹成虫能够显著被绿叶挥发性物质的单组分或混合组分所驱避。野外试验表明,所有绿叶挥发性物质处理组的云南松受害梢增长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且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在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取食行为中,绿叶挥发性物质及其混合组分表现为一种消极的干扰因子,从而降低了该虫对寄主植物云南松的危害。这表明源于非寄主植物的绿叶挥发性物质有望作为干扰因子用于云南切梢小蠹的野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接种、林间调查等方法,研究纵坑切梢小蠹蛀梢危害对云南松生长和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害梢率在20.0%以下时,蛀梢危害对云南松的生长和抗性无明显影响。但当受害梢率高于20.1%后,云南松的高、径生长随受害梢率的增加而降低,蛀干成功率则随受害梢率的增加而增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8和r=-0.462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林分状况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云南省3个蠹害区的观测研究,证实云南松林分自身状况与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关系密切。就云南松个体而言,根据林木生长分级标准,松小蠹主要危害被压木及濒死木,很少危害优势木及亚优势木;就林分整体而言,同一山体的东坡和南坡林分的蠹害程度重,西坡和北坡林分的蠹害程度轻。林缘蠹害程度明显高于林内;林分郁闭度与蠹害指数呈负相关,郁闭度越低蠹害越严重。研究证实,松小蠹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即阳坡林分、林缘、低郁闭度林分容易遭受松小蠹侵袭。  相似文献   

14.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 展和环境 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 受到人们 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 各种挥发 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 发性化学 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岳锋  杨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49-14651
[目的]以藏柏、樟树、滇青冈为试材,研究不同非寄主植物对云南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方法]将云南松针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非寄主植物叶片配成0 g6∶g,1 g5∶g,2 g∶4 g,3 g3∶g,4 g∶2 g,5 g1∶g,6 g0∶g 7种比例置于"Y"型嗅觉仪反应臂中作为气味源,对照臂为空白,观察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反应。[结果]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当非寄主在混合叶片中的比例较小时,非寄主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嗅觉行为影响较小。随着非寄主叶片所占比例的逐渐增大,叶片混合物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越来越小。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4 g2∶g,5 g∶1 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比例6 g0∶g)相比,其对云南切梢小蠹引诱率相差较小,最大相差14%。当云南松针与非寄主叶片以1 g∶5 g,2 g4∶g 2种比例混合时,与混合叶片中全为云南松针相比,对云南切梢小蠹的引诱率下降,下降最大值为40%。[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混交林营造中混交比例的确定、云南切梢小蠹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锋  冯丹  周希伟  杨斌 《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85-86,110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蠧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蠧的抗性强;云南松与板栗、华山松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  相似文献   

17.
岳锋  杨斌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8):190-193
云南松与藏柏、樟树、滇青冈等3种非寄主植物枝梢按块状、带状、行间、株间4种混合方式排列,分别观察10、40、120 min时,云南松枝梢上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头数和云南松平均每梢着虫数。结果表明,混合排列后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均有显著影响,3种非寄主植物之间无显著差异。株间混合时,云南松梢的着虫数最少,平均每梢着虫数最低;其次分别为行间混合、带状混合、块状混合。云南松梢着虫数、平均每梢着虫数随时间增加而增加,株间混合中着虫数增长速度较慢。说明株间混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嗅觉行为的影响最大,行间混合次之,带状混合、块状混合较小。  相似文献   

18.
护林神粉剂防治纵坑切梢小蠹药效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禄丰县五台山林管所白泥洞哨所受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2hm^2林分作药效试验区,于小蠹虫转梢期但未侵入树干前,用护林神粉剂喷粉2次;选择邻近试验区长势、危害程度等相近的林分设置2hm^2对照区.结果表明:施药区的松小蠹蠹害指数为1.4,被害株率为3.8%;而对照区的蠹害指数为16.2,被害株率为28.5%;防治效果达9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