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利用山涧水开展流水养殖黑脊倒刺鲃,在128m2水泥池中放养规格为10-11尾/kg的鱼种1042kg(10560尾),养殖密度82尾/m^2。经271d养殖,收获平均体重511g的倒刺鲃商品鱼5039kg,净产量3997kg;饵料系数2.58,养殖成活率93.34%,净单产31.24kg/m^2,利润119.05元/m^2,投入产出比为1:1.78,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2004年4月至2006年7月在金城江区高功村进行倒刺鲃池塘驯化养殖,倒刺鲃经过720-810d养殖,平均产量871.4kg/667m^2,产值3.36万元/667m^2,纯利1.6427万元/667m^2。试验结果表明,池塘驯化养殖倒刺把技术可行,效益良好。  相似文献   

3.
光倒刺鲃、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均属江河野生鱼类。前两种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后分布于长江水系。近年来,由于传统养殖鱼类价格连年下降,养殖效益降低,而光倒刺囟巴等野生鱼类由于资源量减少、养殖少而价格较高,通常60~80元/kg。  相似文献   

4.
倒刺鲃俗称光鱼,养殖中具有病害少、食性杂、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开发潜力大.倒刺鲃的人工养殖在福建省长汀县已悄然兴起,且发展势头迅猛,笔者在赖溪水库进行网箱养殖倒刺鲃试验,取得了平均净产成鱼96.3kg/m2的产量,按本地市场批发价25元/kg计算,平均总收入2408.5元/m2.  相似文献   

5.
在丘陵山区依山傍溪的山塘, 通过引常年流水、构筑石砾底质、保留适当的水草丛、整改深水区 (潭) 和改变池塘进水方式等仿生态养殖建设, 采用清新溪水、流 (微流 ) 水、保水质不施肥、全人工饲料等养殖技术, 进行溪流性名贵鱼类倒刺鲃的仿生态人工养殖试验。0. 6hm2山塘水面, 倒刺鲃人工养殖单产3861kg/hm2, 养殖成活率 70 .1%, 产值 10. 81万元 /hm2, 效益 4 .95万元 /hm2。  相似文献   

6.
开展0.7hm~2的黑脊倒刺鲃池塘流水高效养殖试验,每公顷投放体长6~7cm以上的苗种24000尾,经过17个月的管养,获得养殖成活率88.75%、每公顷产量15294kg、平均个体重718.1g的良好效果。实现总产值49.25万元、利润22.49万元、每公顷产值70.35万元、亩利润32.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83,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试验结果表明:黑脊倒刺鲃池塘流水养殖病害少,生长速度快,成品鱼品质优,其产量和效益明显优于现有的池塘静水养殖、水库网箱养殖。该试验对优化黑脊倒刺鲃养殖模式,促进进黑脊倒刺鲃的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利用流水池塘和在江河设置网箱结合人工配合饲料驯化从江河中捞捕的野生光倒刺鲃鱼苗、鱼种并进行咸鱼养殖,池塘亩产成鱼3000kg,9cm规格苗种1-2万尾,网箱产大规格鱼种(100-150g)60kg/m^2、(500-750g)90kg/m^2,咸鱼140kg/m^3.9cm规格苗种400—500尾/m^2。  相似文献   

8.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首次引进中华倒刺鲃鱼苗,通过人工驯化、工厂化培育成大规格鱼种,平均规格40g,饲料系数2.01,成活率95.9%,其养殖前景广阔,可以在宁夏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拌饲投喂方式下,钙黄绿素(calcein, 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水平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以及正常投喂后的恢复情况,并进一步评价CAL拌饲投喂的毒性效应,实验将含有不同剂量CAL(0、2、8和32 g/kg)的饲料连续投喂中华倒刺鲃幼鱼16 d(即毒性积累实验),随后使用不含CAL的饲料投喂暂养32 d(即毒性消除实验)。毒性积累实验结果显示,在CAL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的情况下,当累积投喂时间 ≤ 8 d时,过量的活性氧(ROS)能被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抗氧化系统成功清除,但更长的投喂时间(如16 d)可能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导致鱼体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氧化应激过度。毒性消除实验结果显示,经32 d正常投喂后,中华倒刺鲃幼鱼血清、肝胰脏和肾脏组织的大部分抗氧化酶指标、非酶抗氧化物、脂质过氧化产物基本恢复至安全水平。研究表明,当拌饲投喂剂量 ≤ 32 g/kg时,CAL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毒性作用与累积投喂时间有着密切关系,且当使用 ≤ 32 g/kg的CAL拌饲剂量投喂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时,CAL的累积投喂时间应控制在8 d以内,标记后的幼鱼应当至少暂养32 d。研究结果对CAL在鱼类荧光标记中的安全有效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式梅 《齐鲁渔业》2006,23(1):21-22
我们继2003年在本县良种场小规模试养倒刺鲃成功后,2004年扩大了倒刺銍示范养殖8.2 hm2(123亩),其中单养面积3.5 hm2(53亩),混养面积4.67 hm2(70亩)。单养部分2003年12月份投苗6万尾,其中2.2 hm2(33 亩)放养较大苗种(13 cm以上),至2004年12月捕捞, 共捕得成品鱼15 840 kg,产值33.26万元,利润12万元;  相似文献   

12.
对天然生长的倒刺鲃Spinbarb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Oshima)的含肉率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倒刺鲃的含肉率平均为69.10%;肌肉(鲜样)的粗蛋白质含量20.50%,粗脂肪1.73%,粗灰分1.34%。干物质中的氨基酸总量81.23%,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32.96%,且富含赖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6.9l。认为倒刺鲃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4月23日,上犹县南河水库一养殖户的一只网箱内倒刺鲃大量死亡,该养殖户的其他网箱内的倒刺鲃未出现死亡。经现场诊断:该发病的网箱内活的倒刺鲃体表除鳍条苍白外无其他异常,水质检测各项指标正常,主要原因是肝胆综合征造成大量倒刺鲃死亡,经对症施药治疗,5天死亡数量减少,10天后治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基本情况发病的网箱面积20米2,高度2米。2012年12月投放平均规格30克的倒刺鲃鱼种5860尾,2013年10月出售658尾,到2014年4月16日估计该网箱内约有4000尾平均规格400克的倒刺鲃。4月23日接到养殖  相似文献   

14.
倒刺鲃(spinibarbusdenticulatus)又名青竹鲤、竹柏鲤、红脸青竹,是珠江水系著名的优质经济鱼类。分类上属于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倒刺鲃个体大.生长快,肉质洁白鲜嫩,加上其色彩漂亮,很惹人喜欢。该鱼还具有食性杂,抗病力强.易养殖等优点,是一种很有推广价值的淡水养殖新品种。由于江河天然种苗十分缺乏.因此,一些水产研究单位和养殖场于数年前开展了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其中珠江水产研究所已于2001年起连续3年取得了倒刺鲃人工繁殖成功,生产了一批鱼苗、鱼种供一些养殖者试养。同时.我们也进行了育苗和成鱼饲养试验。本文就笔者的试验心得,结合介绍个别同行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光倒刺鲃(Spinibarbus hollandi Oshima),次异名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Nichols),隶属于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俗称:青娟、娟中,主要分布于闽江、钱塘江、珠江、沅江、洞庭湖、元江、海南岛及台湾等水系,是一种江河经济鱼类。光倒刺鲃肉味鲜美,体型较大(可达5kg以上),是北江(属珠江水系)名优鱼类之一。我所自80年代末以来对其进行了驯化和人工繁、养殖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倒刺鲃属鱼类属于鲤科鲃亚科,属内有5种,分别为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云南倒刺鲃、多鳞倒刺鲃,其中黑脊倒刺鲃也叫光倒刺鲃,在福建俗称光鱼、粗鳞。此属鱼类易给人的错觉:被认为是草鱼。目前,有关倒刺鲃属鱼类的研究报道主要是前3种(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分布于我国南方乃至西南地区诸水系。3个种各有特点:中华倒刺鲃生长速度中等,绝对怀卵量大,雌鱼性成熟年龄4龄~5龄;倒刺  相似文献   

17.
中华倒刺鲃(S.sinensis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其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深受养殖户与消费者喜爱的名贵鱼类。2004年,我们利用济南西郊池塘进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水泥池和土池两种培育模式的试验,对3种倒刺鲃鱼种阶段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比较。试验表明:倒刺鲃的体重日增长率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最低;起捕率比较,倒刺鲃〉黑脊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土池培育时,倒刺鲃的规格整齐度最高,其次是中华倒刺鲃,黑脊倒刺鲃的大小分化最明显;土池培育方式更适合倒刺鲃属3个种的鱼种培育。  相似文献   

19.
丁磊  顾金寿 《水产养殖》2006,27(3):36-36
中华倒刺鲃,又名青波、青板、乌鳞,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倒刺鲃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因其个体大、抗病力强、生长快、食性杂、饲料来源广等特点而成为池塘、网箱养殖推广的优良新品种。 1 苗种的生活习性刚出膜的鱼苗体全长约0.6 cm,体色呈淡黄色,常伏于池底,惧光;2日龄鱼苗开始平游:5日龄鱼苗卵黄囊已被吸收完毕,已能摄食桡足类和枝角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库区网箱养殖黑脊倒刺鲃试验结果:鱼种平均规格25.9g,在养殖密度31—44尾/m2条件下,经269天养殖,收获成鱼平均规格566g,平均单产19.74kg/m2,平均成活率94%,平均饵料系数2.16,平均产值405.8元/m2,效益182.5元/m2,投入产出比1:1.82。本试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促进大中型水域增养殖开发利用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