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小麦黄花叶病毒(Wheat yellow mosaic virus,WYMV)和小麦梭条花叶病毒(wheat spindle streak mosaic virus,WSSMV)的特异性序列为引物,逆转录-PCR方法并配合免疫电镜观察,对采自我国四川陕西、河南、安徽、江苏5省9个县、市的27份感病田小麦样品进行检测。除2份样品未检测到病毒外,其余25份样品均为小麦黄花叶病毒所侵染,没有发现小麦梭条花叶病毒,由此表明在中国长江中、下游、淮河及渭河流域严重危害小麦的真菌传线状病毒应主要为小麦黄花叶病毒。 相似文献
2.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初步研究简报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经作者分离接种鉴定,确认近年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一些玉米产区发生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发生此病玉米可减产20%~60%,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人工接种鉴定不同品种(系)抗性不同,Mo17、黄早四、丹340、478、5003和E28等骨干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3~4级)。西玉3号、京早10号不同生育期抗性不同,以3~4叶期为抗病类型(0.5级)、7~8叶期、10叶期和抽雄期为中抗型(2级),13叶期为感病型(3~4级) 相似文献
3.
4.
5.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生理分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论文采用同工酶电泳技术、鉴别寄主鉴定技术、基因组随机多态性扩增技术(RAPD)及人工诱变,从寄主一病原互作角度研究了玉米弯孢叶斑病菌的遗传、变异与致病性分化,明确了该病菌存在致病性分化和生理分化,并从遗传物质DNA水平证实病菌致病性分化并非是表型差异,而是一种基因的分化,具有较稳定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1944年在北京郊区夏玉米发生一种异于小斑病和园斑病的叶斑病,严重发生的玉米杂交种有京早10号、西玉3号等。顺义县一乡镇种植西玉3号6000余亩,全部发病,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陕西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生蔓延快,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30%,个别严重地块可达60%以上,对玉米 相似文献
8.
四川部分地区发生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 ,我国华北和东北主要玉米产区 ,普遍发生一种玉米新病害弯孢菌叶斑病 ,造成玉米损失 10 %~ 30 % ,引起植保部门、玉米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本所在进行玉米抗病性鉴定同时 ,调查了该病在四川省的发生情况。1 弯孢菌叶斑病在四川省的发展趋势1999年 7月全国玉米综防攻关专题组考察西南片区时 ,在雅安市草坝镇的川单 15号品种上发现拟似弯孢菌叶斑病病叶 ,经分离鉴定为玉米弯菌菌[Curvularialumata (Wakker)Boedijn],沈阳农业大学对此病样的分离结果 ,也证实为弯孢菌…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5年在田间接种条件下对大豆灰斑病叶部发病情况进行系统调查,获得86组感病品种(合丰22)和66组抗病品种(合丰25)普遍率与严重度间对应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上分析了两者的关系(I-S关系)。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叶部病害的I-S关系均可用直线方程描述,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br#SS感=-2.8029+0.5252IS±6.4364(SS、IS-感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SR抗=-0.3843+0.6334IR±3.7679(SR、IR-抗病品种严重度和普遍率)#br#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对大豆灰斑病叶部病害的I-S关系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从苹果和扁桃上获得2个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分离物ACLSV-C和ACLSV-B的主要生物学和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人工接种5科19种草本植物,发现两者均能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h.quinoa)和西方烟(Nicotiana occidentalis),产生局部侵染斑和系统褪绿斑。但症状反应存在差异,后者在这3种植物上引起叶片反卷等较强症状反应,还可潜伏侵染笋瓜(Cucurbita maxima cv.Buttercup Burgess)。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ACLSV-B衣壳蛋白的迁移率较ACLSV-C快。两者的RNA分子量及双链RNA数量无明显差异。根据已报道的核苷酸系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PCR法检测ACLSV分离物,均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15.
16.
17.
大豆灰斑病潜育期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人工接种试验证明,在品种和小种组合一定时,大豆灰斑病的潜育期主要是由温度决定的,用有效积温可以预测潜育期的动态变化。本文供试3个品种的日显证率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可以用Gompertz模型,并获得了3个品种的显症率预测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40个小麦品种抗叶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11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致病类型推导分析了1998~1999年度国家小麦区域试验40个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9个已知抗叶锈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Lr1、Lr2c、Lr3bg、Lr10、Lr13、Lr14a、Lr16、Lr23、Lr26、Lr32等10个抗叶锈基因,分布在24个品种中,有11个品种携带未知抗叶锈基因,5个品种不具有苗期抗叶锈基因。选用BBB、DHS、PGT和PHT等4个叶锈菌致病类型并设置5/10℃、15/20℃、25/30℃(黑暗/光照)3种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40个供试品种的抗性稳定性。结果表明,在这些品种中有15个品种的侵染型表现稳定或较稳定,3个品种表现为高温抗性,2个品种表现低温抗性,其余20个品种存在明显的品种、菌系和温度三者的相互作用;利用6个叶锈菌混合优势小种在田间进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40个供试品种中有21个品种具有良好的抗性,其中,至少有6个品种表现为慢锈性,有4个品种表现为明显的成株抗性,有4个品种可能携带成株抗性基因Lr34。文中还对几个主要抗叶锈基因的抗性特点及其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梨叶叶龄与梨黑星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鸭梨叶片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差,易感染黑星病;发育成熟后,抗病性逐渐增强。自然条件下,受叶片抗病性和孢子着落量的综合影响,鸭梨成熟叶片很少感染黑星病。鸭梨叶片从展叶到发育成熟,在梨树生长发育前期(盛花期后60d内)约需40d,后期(盛花期60d后)约需30d。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鸭梨叶片受侵染,潜育期为18-25d,发病后,病斑大,产孢期短;成熟叶片受侵染,潜育期多在40d以上,发病后,病斑小,产孢期长。梨树生长前期梨黑星病的流行主要由于大部分叶片正处在生长发育期抗病性较差;后期果实发病则主要源于成熟叶片内长期潜育和长期产孢的黑星病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