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南方地区主要根结线虫DNA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用5组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的30个根结线虫种群进行RAPD分析,并从中筛选出多态性较好的引物12个。共扩增出179条DNA多态带,各供试种群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扩增结果表现出种间差异大于种内差异的共同趋势,这表明上述12个引物能够较客观地反映种群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北方根结线虫与另外3种线虫(南方根结线虫、爪哇根结线虫、花生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最远;在3种主要根结线虫中,爪哇根结线虫与南方根结线虫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基于种群间的相似系数分析和应用UPGMA法构建的聚类树状图,显示出不同的根结线虫在较低的相似性系数范围聚类,而绝大多数种内的不同种群均以较高的相似性系数聚在一起,这与形态分类基本一致,反映了形态学分类的分子遗传本质,同时也表明了应用RAPD技术进行根结线虫亲缘关系分析和种类鉴定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本文还对RAPD方法对南方根结线虫小种鉴定的可能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根结线虫种群的线粒体DNA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同工酶和形态学鉴定的基础上,利用引物#C2F3和#1108对42个根结线虫种群线粒体DNA (mtDNA)中的COⅡLrRNA间区域进行特异性PCR扩增,35个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1.7kb,其中29个是南方根结线虫,6个是爪哇根结线虫;3个花生根结线虫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1.1kb;1个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0.7kb,为根结线虫属在中国的新记录种;3个北方根结线虫种群的扩增产物约为0.5kb。用单条2龄幼虫提取物作模板得到的结果与大量提取DNA作模板的结果相同。为了区分产生相同大小片段的南方根结线虫和爪哇根结线虫,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酶切,结果表明:所有供试的南方根结线虫都可以被HinfⅠ酶切,且产生约1.3和0.4kb的2个限制性片段;但供试的爪哇根结线虫种群不能被酶切。由此表明,利用mtDNA PCR及酶切实验可以作为快速而准确地鉴定常见根结线虫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常见根结线虫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发生情况及种类分布,为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的防治提供依据。对成都平原15个县(市、区)28个乡(镇)共159块水旱轮作田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普遍率调查,利用线虫ITS通用引物和8对根结线虫特异性引物对其中检出率高的地区重新采集的土样进行根结线虫种类分子鉴定。结果表明,成都平原水旱轮作田根结线虫平均检出率为40.25%。重新采集的土样共鉴定出5种根结线虫:拟禾谷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北方根结线虫M. hapla和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各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40.91%、34.09%、13.64%、13.64%和2.27%,其中29.55%的样品由2种以上根结线虫混合侵染。拟禾谷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为该地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4.
本文描述了采自海南省三亚市葱 ( Allium tistulosum)上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 Meloidogynegraminicola。该种雌虫的会阴花纹多为上下长的卵圆形 ;线纹细弱 ,通常平滑连续 ,但在局部区域骤然出现将线纹截断的短线纹 ;侧区不明显 ;侧尾腺口小 ,相隔很近。雄虫的头冠与头区等宽 ,头区很低、光滑或有 2条不明显的环纹。二龄幼虫的尾相当长 ,尾透明末端的界限通常明显 ,尾端细长 ,末端呈细棍棒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中国属首次报道 ,其寄主葱及其所属的百合科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植物的新纪录种和新纪录科  相似文献   

5.
南方根结线虫中国分离群体种内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寄主上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种类分布以及群体变异情况,基于酯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图谱及SCAR分子标记技术对2017—2019年从6省19种植物根部组织分离到的40个根结线虫群体进行鉴定,针对南方根结线虫M. incognita群体分别通过寄主鉴别法进行生理小种鉴别,利用携带Mi抗性基因的番茄进行毒力测试,对2龄幼虫的口针长度和体长进行测量,并对核糖体ITS和线粒体Nad5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根结线虫分离群体经鉴定包括38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和2个象耳豆根结线虫M. erterolobii群体;38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中有35个群体被鉴别为1号生理小种,其余3个群体被鉴别为2号生理小种;发现1个南方根结线虫群体CN19可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番茄上侵染繁殖,为毒性群体,其余群体无法进行侵染和繁殖,为无毒群体。南方根结线虫群体2龄幼虫的口针长度和体长均差异较大,而不同寄主来源分离群体的ITS和Nad5基因序列也存在一定变异。基于ITS和Nad5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将所有根结线虫群体归为南方根结线虫和象耳豆根结线虫组成的2个独立分支,...  相似文献   

6.
 简阳根结线虫Meloidogyne jianyangensis n.sp.采自四川简阳县柑桔园的柑桔根上。雌虫的会阴花纹近圆形,线纹平滑、纤细,背腹线纹通常连贯。以尾尖处向两侧有脊状放射形条纹,条纹数目不定、在阴肛区的背侧有半圈脊状条纹。在放射状的条纹间,线纹有时不连贯,有如许多小刻点。尾觉器距离很近。雄虫头冠高,唇盘和中唇融合,无侧唇。口针长19.1-26.0(21.8μm)。口针基球和杆部界限明显。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2.5-3.5(3.0μm)。侧带处有4条侧线,两边两条间有横纹,中间两条侧线间无横纹。二龄幼虫长387.6-483.3(423.2)μm。头冠高,唇盘和中唇融合成哑铃状。口针长13.0-16.8(15.1)μm。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2.1-3.7(2.5)μm。尾部渐细,尾尖钝圆。简阳根结线虫雌虫的主要酯酶带Rf=0.41、0.45和0.48。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采自海南省三亚市葱(Allium tistulosum)上的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该种雌虫的会阴花纹多为上下长的卵圆形;线纹细弱,通常平滑连续,但在局部区域骤然出现将线纹截断的短线纹;侧区不明显;侧尾腺口小,相隔很近。雄虫的头冠与头区等宽,头区很低、光滑或有2条不明显的环纹。二龄幼虫的尾相当长,尾透明末端的界限通常明显,尾端细长,末端呈细棍棒状。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在中国属首次报道,其寄主葱及其所属的百合科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寄主植物的新纪录种和新纪录科。  相似文献   

8.
9.
广州芳村盆景线虫种类调查和根结线虫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法余 《植物检疫》1999,13(5):271-273
本文通过对广州芳材6个盆场10种分影的调查,初步鉴定了Aphelenchoides,Criconemoides,Helicotylenchus,Hoplolaimus,Longidorus,Meloidogyne,Paratylenchus,Pratylenchus,silenchus,Trichodorus,Trophurus,Tylenchorhynchus,Tylenchus,Xiphine  相似文献   

10.
3种杀线虫剂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保护地用98%棉隆微粒剂、5%硫线磷颗粒剂、10%噻唑膦颗粒剂处理土壤,防治黄瓜和番茄上根结线虫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均可有效地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在番茄地3种处理的病指分别为27.6、41.3和46.7,增产率分别为77.9%、63.8%和52.8%,空白对照病指达100。在黄瓜地3种处理病指分别为2.69、3.49和9.11,增产率分别为56.6%、45.3和44.2%,空白对照病指为31.1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应用RAPD技术快速鉴定蔬菜上的弯孢类炭疽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筛选的14个随机引物,对分离自广州不同蔬菜上的12个弯孢炭疽菌菌株进行RAPD扩增。所有引物对分离自辣椒、香葱等蔬菜上的11个菌株都产生非常相似甚至一致的扩增带型,仅来自姜上的菌株的带型显著不同;UPGMA聚类分析将12个菌株聚为2群,其中11个菌株(Cap1~Cap11)以很高的Dice相似系数(>82%)组成一群,姜上的菌株(Cap12)为另一群。根据这些结果,将上述来自辣椒等蔬菜上的11个菌株鉴定为同一个种——辣椒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apsici);而姜上的炭疽菌可能是另一个种。结果不支持将来自葱属植物的3个菌株鉴定为葱炭疽菌(C.circinans)。  相似文献   

12.
RAPD技术和聚类分析在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用45个随机引物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的6个生理小种(CYR17,SU11,CYR23,CYR28,CYR29和CYR30)进行了RAPD分析,其中10个适宜引物具有鉴别作用,共扩增出89条RAPD图带,多态性为73%。自CYR23、CYR28和CYR29三个生理小种中扩增出了特征性RAPD图带。根据RAPD分析结果,将这一结果与6个小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苗期和成株期致病性的聚类分析作了比较。可将供试小种分为两组,第一组包括CYR17、SU11和CYR23,其中前两者的相似性最大;CYR28和CYR29也较相近,属于第二组;新小种CYR30与其它小种的相关性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苹果轮纹病及相关病害病原菌的RAPD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对苹果轮纹病及相关病害病原菌共16个菌株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利用14个引物,共获得了220条RAPD标记,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组,引起苹果、梨轮纹病的8个菌株为一组,引起苹果干腐病、桃流胶病以及山楂轮纹病的7个菌株为一组,轮纹大茎点属的1个菌株单独为一组。苹果轮纹病菌与干腐病菌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亦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核盘菌菌株及其近缘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利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 (RAPD)技术分析了7个生物学性状差异较大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遗传多样性,并同三叶草核盘菌(S.trifoliorum)、小核盘菌(S.minor)的代表性菌株和莴苣上的一种产菌核病原菌的代表菌株Let-19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40个引物中8个引物能稳定地从供试菌株中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通过分析这些多态性片段可以看出7个供试核盘菌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幅度为0.505 2~0.793 1,而核盘菌、三叶草核盘菌,小核盘菌和Let-19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则为0.194 2~0.385 3。莴苣上的菌株Let-19的RA PD图谱同供试其它种的菌株既存在明显差异的DNA片段电泳带,又显示出一些位置一致的DNA片段电泳带。因而Let-19同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较近。供试的引物中OPL14既能介导从供试的7个核盘菌菌株和3个近缘种的3个菌株的DNA样品中扩增出相同的DNA片段,又能扩增出种或菌株特异性DNA片段。因而RAPD技术适于研究核盘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分析核盘菌属真菌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水稻上三种条斑病细菌DNA的多态性初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用40个引物对我国水稻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和李氏禾条斑病菌等14个代表菌株进行RAPD分析,其中11个引物的扩增产物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共扩增出158条谱带,多态性为89.7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个菌株可区分为3个类群,第1群包括LLS2、LLS3、LLS4、RS05、R1008、TAS和TAX;来自不同稻区水稻条斑病菌的群体结构差异明显,分属于第2群(如RS-Hai等)和第3群(如RS105等)。菌株DNA-RAPD指纹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证明:李氏禾条斑病菌、"稻短条斑病菌"在水稻和李氏禾上不仅可相互侵染,而且遗传背景的相似性较高,确认是同一种病菌,其与小麦黑颖病菌亲缘关系较近,但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黄寿山  解庆镔 《昆虫天敌》1995,17(3):106-108
对10种不同寄主卵的氨基酸分析结果表明:普适、寡适和不适寄主卵,在氨基酸种类、含量和组成比例方面,与赤眼蜂的寄生特性无明显相关性。2种不适寄主卵对赤眼蜂产入的卵可形成包囊或抑制性物质而终止赤眼蜂的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番木瓜抗环斑病毒突变体抗性遗传及RAPD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60Coγ-射线处理番木瓜种子,从诱变一代中筛选到1株耐环斑病毒(PRSV)的变异植株(M1),其侧芽组培后代(VM1)部分植株也表现出了耐病性,以VM1为母本进行回交,人工接种病毒鉴定回交后代(BM2)的抗病性,结果为:在出自部分回交果实的BM2群体中,包含有对PRSV Ys和Vb株系具抗性的植株,抗感分离比为1:1,但未发现抗Sm株系的植株;BM2抗病两性株自交或以其为母本进行回交,分别获得诱变第三代(M3)及回交诱变第三代(BM3),人工接种PRSVYs株系,结果表明,BM3抗感分离比也为1:1,因而认为辐射处理突变产生了具PRSV株系专化性的显性抗病基因,命名为Rys;但M3抗感分离比不符合显性单基因3:1理论值,认为是单倍体选择的结果。运用BSA法,在BM2中寻找到一个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RAPD标记,经在BM2、M3及BM3抗感群体中检验,可作为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标记。Rys是番木瓜栽培种中发现的第一个抗PRSV基因。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8个省(主要在北方)对根结线虫群体进行了广泛采集,涉及寄主植物37科65属72种。  相似文献   

19.
两个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不同地区棉铃虫种群的差异研究,过去主要限于生物学特性的比较、体内同功酶分析和幼虫体内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等,均未从DNA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是9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迅速、简便、有效的分子标记技术,且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外已利用此技术研究了蚜虫的地理分化、生物型,蚊虫的种群多态性,象甲的地理起源及蚱蜢的种群遗传和分类等。我国尚未见此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