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落羽杉属不同种源、家系和树种苗期、幼林期生长量(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总生物量,干、枝、叶、根生物量及其比值)进行了5年研究。发现落羽杉不同种源、家系间、内均存在显著的性状变异。变异系数以种源、家系间最大,个体间其次。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量。未发现不同种源、家系在不同地点存在明显互作。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法评选出7个优良种源、家系或树种(1600、401、中山杉、304、502、鸡公山落羽杉和701),它们的生长量、生物量大,叶生物量较大,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值大。其综合选择指数值比平均值大13.97%~35.33%,树高比平均值大11.22%~24.49%,比本地近似树种(江宁池杉)大34.54%~46.18%;胸径比平均值大12.81%~48.28%,比江宁池杉大38.79%~82.42%;总生物量比平均值大54.59%~110.67%;保存率一般也高于平均值及本省江宁池杉。这些优良种源、家系或树种可以在江苏全省及国内类似地区作用材、防护和观赏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落羽杉属种源研究:种子和苗期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落羽杉、池杉31个种源研究结果表明,种源间种子、芽苗、苗期生长和落叶期等性状变异显著。变异存在于种源、林分、家系和个体间。但无明显的地理趋势。按苗期生长节律可以分为3种类型:一般型、速生型和江苏池杉。苗期生长以速生型中的6个种源即:落羽杉304,601,41764以及池杉6,15,江苏池杉表现较好,比种源平均值大20%以上。  相似文献   

3.
落羽杉属种源研究:树种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对落羽杉属树种分布、形态特征、开花结实、生长、适应性、遗传变异和主要用途等进行了概述。介绍了我国和世界引种的概况以及对该属遗传变异研究的主要成果,我国“八五”科技攻关以来对落羽杉属种源、家系的变异,优质种源、家系和无性系选育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落羽杉属种源研究:扦插生根能力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种源、家系落羽杉扦插繁殖生根能力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落羽杉嫩枝扦插一般7d开始产生愈伤组织,15d开始发根。活条率、生根率、发根数、不定根总长、生根力指数和抽梢长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1600号、401号、502号和鸡公山种源是生长和生根能力兼优的种源家系。500×10-6NAA快浸可以显著提高落羽杉种源扦插生根率。同时还分析了扦插生根性状间及生根力与母树生长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6.
从落羽杉原产地美国6个州引进19个落羽杉(包括4个池杉)种源,以国内早期引种的河南鸡公山落羽杉(CK1)和池杉(CK2)为对照,于1993年3月在江苏东海进行种源试验造林.在苗期和幼林期测定基础上,对13 a种源试验林生长测定结果表明:种源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存在显著变异,其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12.91%、23.51%和48.51%,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51、0.65和0.60.在同一区域,既有生长表现较好的种源,也有生长表现较差的种源,种源生长变异未见明显的地理趋势.落羽杉种源苗期(1 a)与13 a生长没有相关性,3 a开始与13 a生长相关性显著.落羽杉种源早期选择的合适年龄为3-5 a初选,8 a决选.按单株材积比CK1增加50%的选择强度,选出路易斯安娜Q.R.(1600号)、密西西比R.F.(503号)、阿肯色O.M.(304号)和佛罗里达N.L.(701号)4个优良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平均表型增益为13.86%、21.78%和61.11%,遗传增益达7.07%、14.16%和36.67%;与CK2相比,平均表型增益和遗传增益分别达14.29%、59.89%、148.64%和7.29%,38.93%、89.18%,丰产性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7.
对定植在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苗圃(南京)内的美国栎属3个树种,19个种源、家系(包括柳叶栎9个种源、家系,北方红栎6个家系,红栎4个种源)的2年生幼树进行了年高生长节律和物候期(包括展叶期、叶变色期和落叶期)的定期观测(分别每3~15d观测1次)。结果表明:(1)3个树种在南京年高生长节律差异显著。柳叶栎在生长期内抽梢次数较多,在5次以上,基本呈连续生长趋势。生长节律呈快(5月)-慢(6月)-最快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桉属树种种源生长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华南地区,桉属树种的多点试验结果表明,细叶桉和赤桉的优良种源在各种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其近期保存率和立木蓄积量都比当地原主栽树种窿缘桉高1倍以上;在较好的立地条件下,尾叶桉产量最高,该树种最优种源2年生立木蓄积量比最差种源大139.2%,细叶桉5年生立木蓄积量最好种源比最差种源大21.11倍,赤桉5年生立木蓄积量最好种源比最差种源大66%。  相似文献   

9.
落羽杉种源木材微纤丝角和纤维形态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6个落羽杉种源的14年生人工林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16个种源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存在显著差异,微纤丝角变化在29.9~35.8°之间.从径向变化看,落羽杉胸径处木材微纤丝角在髓心处最大,由髓心向外逐渐减小;从纵向变化看,微纤丝角在基干处最大,随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16个落羽杉种源木材的纤维长度和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纤维长度的变化在1 764.84~2 900.08 μm之间,纤维宽度的变化在28.48~51.21 μm之间,纤维长宽比的变化在42.79~82.12之间.落羽杉胸径处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化为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纵向变化规律为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在树干基部较小,随树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3)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与木材纤维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木材的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呈一定的负相关,木材纤维长度与木材纤维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4)16个落羽杉种源依据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2个木材材性指标可以分为4类:第Ⅰ类,木材的微纤丝角较大,木材纤维长度中等;第Ⅱ类,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第Ⅲ类,微纤丝角较小,木材纤维长度较长;第Ⅳ类,木材纤维长度较短,微纤丝角中等.综合考虑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2号和30号种源可作为纤维工业原料用材的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0.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节律及生物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枫杨全分布区内收集的55个种源为试材进行苗期试验。在北亚热带地区,枫杨的高生长季节约为8个月,即3月至8月底。7月为其生长高峰,净生长量占整个生长季生长量的37.72%,6月与8月、5月与9月的净高生长量相差无几,分别占22%-25%以及8%-10%,民苗高净生长节律主要受气温因子的影响,而与雨量关系不大。枫杨高生长种源间差异表现在7-9月,5个生长最快与5个生长最慢种源组间的月均相差在15cm以上。7月可以作为速生种源苗期初步选择的时期,以各月苗高净生长量、年度苗高与地径生长量分别构建2 生物量预测模型,2组模型均具有较好的预测潜力,其中以各月苗高净生长量为自变量的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能提前3个月左右建模。  相似文献   

11.
江汉平原落羽杉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江汉平原引种栽培的落羽杉人工林进行试验调查和树干解析,研究探讨了落羽杉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落羽杉树高前期生长较快,之后逐渐减慢;胸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其中10~15 a生长最为迅速;材积生长在9 a前较慢,连年生长量在21 a达到最大,在28 a左右达到数量成熟龄,笔者对江汉平原落羽杉试验林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期为落羽杉的引种栽培,造林规划和科学经营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2.
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种源变异和速生种源初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方红豆杉幼林生长和分枝性状的种源差异和地理变异情况,对24个产地的南方红豆杉2年生圃地种源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幼林树高、当年抽梢长、地径、冠幅、最长侧枝长、当年侧枝数和侧枝总数等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来自气候温暖但年降水量较少地区的种源生长快、分枝多、树冠浓密.相关分析表明,种源生长和分枝性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速生的种源冠宽、枝多.基于种源幼林测定结果,初选出云南石屏、福建沙县、湖南通道、福建武夷山和贵州锦屏5个早期速生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3.
从柳叶栎原产地美国宾夕法尼亚、田纳西、阿肯色和路易斯安娜等4个州引进9个柳叶栎种源,于1999年分别在江苏东海县、宜兴市等地进行造林试验,对试验林进行了8 a观测,调查了造林当年成活率和3 a时保存率,测定了树高、地径、幅冠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9个不同种源间生长有显著差异,其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8.26%~11.42%,14.14%~18.9%和5.9%~13.6%。1~8 a时,柳叶栎种源的树高和地径年际间相关显著,具有早期选择潜力。按综合指数评定法,初选出9818号和9817号2个综合性状表现好的优良种源,其树高和地径比参试种源平均值增加10.6%和13.9%。  相似文献   

14.
樟树种源苗期生物量变异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6年从我国樟树全分布区采集50个樟树种源种子,1997年在浙江省余杭市长乐林场进行苗期试验。对1年生樟树苗生物量及相关性状进行调查观测,通过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樟树苗期生物量及组成生物量相关性的种源间差异、苗期生物量与种源产地气候关系以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苗期生物量和中源间差异显著,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各性状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表型和遗传相关;与苗期单株生物量相关最为紧蜜的  相似文献   

15.
枫杨种源苗期生长及生物量地理变异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15个省区的55个枫杨种源种子在浙江安吉进行苗期试验。参试种源表现出明显的苗期生长差异,苗高的极差达163%,地径极差达180%,生物量极差达194%。种源苗高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及垂直变异趋势,枫杨南部分布区及低海拔种源的高生长一般优于北部分布区和高海拔地区的种源。枫杨在长江中下游亚区、江南丘陵及华南亚区、漓江-湘江-洞庭湖水系、贵川陕西部亚区、北部亚区内表现出各自的亚区变异模式。根据苗高、地径及总生物量等主要性状,构建综合选择指数函数I=0.1167X1(总干质量/g) 0.0750X2(苗高/cm)-0.1231X3(地径/cm),并评选出6个苗期生长优良的种源,即江西南部的信丰,贵州东北部的思南,陕西中部的汉中,湖南洞庭湖的益阳,重庆的涪陵以及福建东北部的福安种源。  相似文献   

16.
落羽杉属杂交良种'落羽杉中山302'和'中山杉11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无性系‘落羽杉中山302’和‘中山杉118’分别于2002和2006年通过国家林业局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和认定。这2个良种均为通过人工授粉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良品种,其生长快、树形挺拔、主干通直圆满、耐湿耐盐碱、抗风力强、适应性广,可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17.
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与生物量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均解析木测定材料研究表明,杉木不同种源地上干材生长和生物量有显著置信的差异。变异具有纬度和温度(热量)影响为主,冷暖变化明显的地理效应趋势,并可用线性回归模型表示,在较差立地条件下,9年生时,广西融水,湖南江华,贵州锦屏,四川犍为等优良种源,比当地同龄对照杉木生长量高,高径比大,冠径比小,树皮率低;每百平方米林分地上部分和干材部分的生物量(鲜重,干重)分别增加22.42%-32.19%和38.  相似文献   

18.
19.
南酸枣地理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来自8个省(区)的25个南酸枣种源在福建邵武进行了造林试验.4年生幼林的生长结果表明:南酸枣的树高、胸径、分叉高和分叉数4个性状在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树高和胸径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树高、胸径和分叉高3个生长性状在不同立地条件下也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树高、胸径和分叉高与种源地理纬度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经度则未表现出显著负相关,而分叉数与种源地理经度、纬度间以及与树高、胸径和分叉高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根据树高和胸径,采用独立选择法初选出贺州、容县、上犹和乐昌4个幼林期较速生的种源,并采用系统聚类法初步将种源划分为2个大区:亚热带中南部速生种源区和亚热带中北部生长相对较慢种源区.  相似文献   

20.
用SRAP标记鉴定落羽杉属植物杂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落羽杉属(Taxodium)植物为杉科(Taxodiaceae)落叶或半常绿性乔木,该属有3个种,分别是落羽杉(T.distichum)、池杉(T.ascendens)和墨西哥落羽杉(可简称为墨杉)(T.mucronat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