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1992年秋,笔者对感病品种桂糖11号种茎作了植前消毒防治蔗黑穗病试验,其中20%三唑酮乳油、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浆种的防治效果较好,分别为93.50%和86.47%,用于浸种处理的防治效果也分别达到81.79%和70.60%,又以20%三唑酮乳油浆种最佳.浆种的方法:按种茎重量的0.2%称出农药量,拌入种茎重量的20%的糊状泥浆中,在种植前用配好的药浆浆糊种茎周围和切口.浆好后即刻种植.浸种方法:将农药配成250倍液,浸没种茎为度;浸25分钟后捞起滴干,然后种植.  相似文献   

2.
3种拌种剂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对2%戊唑醇WS、7.5%戊唑·克百威FS及12.5%烯唑醇WP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12.5%烯唑醇WP拌种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好,达96.72%,但有明显药害,保苗率低;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处理防效次之,为91.42%,对玉米安全,保苗效果最好.在大田验证7.5%戊唑·克百威FS拌种的防病效果,防效达94.61%,控害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西藏波密县青稞生产中存在的黑穗病、虫害以及倒伏等问题,促进波密县青稞种子包衣剂的更新换代,以青稞喜拉22号为参试品种,以当地常规产品戊唑醇种衣悬浮剂为对照,研究灭菌唑种衣悬浮剂、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寡糖·噻·氟虫种衣悬浮剂3种新型种子包衣剂组合对青稞的生长及黑穗病的效果。结果表明,"灭菌唑种衣悬浮剂+寡糖·噻·氟虫种衣悬浮剂"和"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寡糖·噻·氟虫种衣悬浮剂"处理青稞种子后,青稞出苗率高,出苗整齐,长势旺盛,黑穗病抗性强,显著优于当地常年使用的戊唑醇种衣悬浮剂种子包衣剂,更优于不使用种衣剂(空白对照)的青稞种植方法。建议西藏波密县用新型种衣剂组合"灭菌唑种衣悬浮剂+寡糖·噻·氟虫种衣悬浮剂"和"唑醚·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寡糖·噻·氟虫种衣悬浮剂"进行青稞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4.
甘蔗黑穗病及其防治(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572800)龚标勋五月上旬本县的七坊镇的高地、才棉蔗区发现有甘蔗黑穗病发生。平均每10m2有病株4株,亩发病率13.3%,重的达15%。并有发展趋势。病株失去经济价值,病田会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病状:病株...  相似文献   

5.
莜麦坚黑穗病(Ustilagokolleri)是莜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轻者减产,重者绝收。康保县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生比较严重,由于推广温汤浸种和赛力散拌种,病害基本得到控制,自赛力散禁用后,该病又逐渐回升。70年代末期,试验筛选出高效农药多菌灵拌种,由于长期单一用药,病菌产生抗药性,80年代末期,莜麦坚黑穗病再度暴发。从90年代初开始试验、推广拌种双、福美双等农药拌种,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在康保县植保站观测圃内进行。莜麦品种为“品五”。接种用莜麦坚黑穗病菌,采集于上年的田间…  相似文献   

6.
7.
胡中太 《植物保护》1981,7(3):19-19
粉锈宁1,200ppm处理玉米种,出苗比对照迟3天,出苗率低7.9%,对玉米苗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拔节后玉米恢复正常生长,所有小区无一发病,对照区病株率15.2%。800ppm处理的玉米种籽,出苗比对照迟1天,出苗率低6.9%,病株率0—2.4%,防效高达94.6%以上。 用相当于玉米种子重量0.6%、0.4%、0.2%的粉锈宁处理:0.6%拌种的小区病株率平均为5.3%,防效为78.9%;0.4%拌种加0.2%药土盖种处理的小区,病株率为4.2%,防效为79.3%;0.2%药土盖种的小区病株率为8.2%,防效为64.9%。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高粱丝黑穗病的防治宋雅坤,张德顺(辽宁省植保站l10036)(锦州市植保站)辽宁省70年代中后期高粱丝黑穗病曾大发生,经过防治,80年代初发病率压低在1%~3%。1994年全省高粱丝黑穗病又大发生,辽宁西部个别地块发病率高达90%以上,朝阳、锦...  相似文献   

9.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豫东地区玉米的主要病害。是由真菌Sphacelocheca reiliana在玉米发芽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主要受害的是玉米的雌、雄穗。典型病症是雄性花器变形,颖片增生呈叶状,不能形成雄蕊。雄花基部膨大,内为一包黑粉。雌穗受害果穗变短,基部粗大,除苞叶外,整个果穗为一包黑粉和散乱的丝状物,严重影响玉米产量。1996~1998年笔者进行了多点防治试验和大面积防治示范,取得一定防治效果。  1 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一般双亲抗病,杂种一代也抗病,双亲感病,杂种一代也感…  相似文献   

10.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丝黑穗病是白城地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发病率为3—5%,重者高达30%以上,是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其症状以正常型为主,有时出现矮化型、矮化丛生型和多分蘖型等特异症状。病株以雌穗为黑穗、雄穗为健穗及雌雄穗皆为黑穗者居多。病穗上自然脱落的厚垣孢子萌发率高,病穗内的萌发率明显降低。此病为系统侵染病害,种子及土壤均可带菌传病,以土壤带菌为主,属土传病害。厚垣孢子在土壤里能存活三年,土壤带菌量越多,菌土覆盖种子越厚,发病率越高。丝黑穗病菌侵染玉米幼苗时间较长,从种子萌芽到四叶期最易侵染,五叶期后,侵染明显下降,八叶期后不再侵染。在幼苗叶片上接菌不能侵染致病。玉米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丝黑穗病菌能侵染玉米,但侵染率甚低。侵染玉米后的病菌,不再侵染高梁,只侵染玉米,且致病力明显增强。两菌是同一菌种的不同生理型。用来自九个省、市的丝黑穗病菌接种于不同抗性的自交系鉴定寄主,其致病力不同,陕西和新疆的致病力弱,辽宁和吉林的致病力强。在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了二百余份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抗病性,品种间有明显差异,高抗的近于免疫,高感的发病率在90%以上。抗病性遗传规律表现为双亲高抗的,其后代亦抗,以母本的抗病性起主导作用。选百余种农药处理种子,筛选结果:个别药剂防效有高达70%以上者,但年度间效果不稳定,多数药效稳定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1.
12.
玉米丝黑穗病[Sphaceltheca reiliana(kühn)Glint]是我国春玉米的重大病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寒冷地区和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近年来,有些地区由于推广一些不抗病品种,并且长年连作,因而玉米丝黑穗病逐年加重,一般发病率在5—10%,重病田块高达80%。由于它是侵染期很长的土壤传播病害,在玉米生长5—7片叶仍能侵染,国内缺少防治的理想药剂,影响了我国玉米的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在苗期侵入的系统侵染性病害,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介绍玉米丝黑穗病在田间的发生症状与防治方法,以减轻病害对玉米造成的损失,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梁云 《植物保护》1987,13(5):49-49
小麦散黑穗病(Ustilago tritici)内蒙麦区每年都有发生,一般田间发病率2—5%,严重地块达20—40%,近年发生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15.
施保克浸种防治大麦散黑穗病目前大面积推广的种子处理剂对大麦条纹病、坚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较好,但对散黑穗病的防治效果不够理想。1995年全县调查六棱大麦146.7hm2,散黑穗病自然病穗率5.5%~12.0%,平均6.7%,损失大麦27.5kg/667m...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是贵州省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造成严重损失。按常规使用0.08%粉锈宁农药直接拌干玉米种防治此病,防效差,易产生药害。将粉锈宁与聚乙烯醇等复配成缓释剂后拌萌动的玉米种,解决了药害问题,还提高了防效。  相似文献   

17.
最近参加了两次北方旱粮区有关禾谷类黑穗病防治研究的座谈会,听到不少黑穗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很值得重视,应迅速采取措施解决它。下边谈谈一些看法,供参考。 一、禾谷类黑穗病的发生、回升和为害情况 我国解放初期,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在8%左右,严重的地块达70%,是当时重点研究解决的主要病害之一。后来推广了铜制剂和汞制剂赛力散等拌种剂,加上更换了一批抗病优良品种,到六十年代末期,种子传染的黑穗病,已压低到0.3%以下,如小麦腥黑穗病和谷子粒黑穗病等,几乎不易找到。最近根据北方十一省,区67个县(旗)黑穗  相似文献   

18.
张守辉 《植物保护》1987,13(1):44-44
禾谷类作物约占我区粮豆作物种植面积的89.9%,该类作物的丰欠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禾谷类作物黑穗病每年都能造成很大损失。 1981年恢复对禾谷类作物实行种子消毒,处理面积为457万余亩,占播种面积的  相似文献   

19.
选用4.23%甲霜灵·种菌唑微乳剂玉米包衣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进行玉米丝黑穗病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肇州县、讷河市和克山县的各处理中,处理3(400mL 4.23%甲霜灵·种菌唑微乳剂拌100kg种子)的防治效果最好,分别为96.6%、95.8%和91.7%。在各试验点中,处理3对提高玉米出苗率,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效果明显,且处理3在各试验点对玉米的增产率最高,分别为20.5%、9.30%和8.70%。  相似文献   

20.
高粱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穗病是两种土传黑穗病。高粱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目前认为仅有10余天,用萎锈灵、多菌灵等药剂拌种,可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而玉米丝黑穗病的侵染时间可长达50余天,因此用一般杀菌剂防治只有20—50%的效果,由于温度、湿度对致病力的影响,使之防治效果低而不稳定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