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国内外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小麦遗传资源的品种水平和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状况,提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应以烘烤品质主主攻目标,兼顾籽粒蛋白含量和籽粒硬度,而高赖氨酸育种潜力不在。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3.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项目从1992~1997年,以陕西关中地区近30年来选育、推广的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按照小麦品种田间比较试验的要求,对品种的品质性状、新品种的品质改良效果、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种品质分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认为,关中地区选育和推广的小麦品种,容重较高,籽粒硬度适中或偏高;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较高,但沉淀值较低;多数品种的面团稳定性差,软化度较大。原因主要是D组染色体上缺少具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目标及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小麦品质改良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小麦遗传资源的品质水平和目前推广品种的品质状况,提出我国小麦品质改良应以烘烤品质为主攻目标,兼顾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籽粒硬度,而高赖氨酸育种潜力不大.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5.
小麦醇溶蛋白的遗传与品质改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醇溶蛋白是小麦胚乳中的重要贮藏蛋白,由它在组成上的高度异质性以及品质的重要作用长期以一直上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醇溶蛋白基因定位,后代遗传规律,等位基因变异及其与品质和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进展,并讨论了通过醇溶蛋白组成的电泳筛选改良小麦品质的可行性及前景。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分析测定了当前江苏省大面积推广和新选育的18个小麦品种(品系)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各性状的平均值为:容重786.7g/L,出粉率68.6%,蛋白质含量12.7%,湿面筋含量32.7%,沉淀值36.0ml,面团吸水率60.6%,形成时间2.7min,稳定时间4.2min,软化度105.3B.U.,评价值45.4。总地看来,江苏省小麦品种(品系)的容重和出粉率稍高,蛋白质、面筋含量和沉淀值中等  相似文献   

7.
论小麦品质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小麦品质现状及改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小麦品质现状,并与南方省市及全国的小麦品质现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小麦品质改良的策略及发展优质小麦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两个方面分析了湖北省小麦品质现状,并与南方省市及全国的小麦品质现状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小麦品质改良的策略及发展优质小麦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优质小麦品种系谱分析及品质遗传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山西省几个优质小麦品种进行了系谱追溯,分析了其优质性状及其它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来源。结果认为,这些优质品种多有国外血统,遗传基础丰富;但优质品种间亲缘关系近,优质源利用单调。在优质育种中应重视不同优质源的利用,尤其异质优质源的结合,在小麦品质性状改良上,既要重视蛋白质含量,也要重视蛋白质质量即优质亚基组成。  相似文献   

11.
陕西关中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项目从1992~1997 年,以陕西关中地区近30 年来选育、推广的小麦品种、品系为材料,按照小麦品种田间比较试验的要求,对品种的品质性状、新品种的品质改良效果、品质性状的年际变化、品种品质分类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认为,关中地区选育和推广的小麦品种,容重较高,籽粒硬度适中或偏高,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较高,但沉淀值较低;多数品种的面团稳定性差,软化度较大。原因主要是D组染色体上缺少具有5+ 10 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同一品种在同一地点不同年际间某些品质性状表现出较大差异。近年来育成的荔垦2 号、陕优225、小偃6 号、早优504、高优503、长武134、陕160、陕农7801 等品种可以代表陕西关中地区优质小麦品种的品质水平,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一些抗病、高产、早熟且推广面积较大的小麦新品种的品质水平有降低趋势。这一问题应引起育种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优质小麦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遗传育种、栽培问题以外,粮食流通体制、检验标准、分收分贮、加工技术及食品制作等都会影响优质小麦在生产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质改良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我国唯一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带,该麦区的沿江、沿海地区适宜发展弱筋小麦,其他地区适宜发展中筋小麦.弱筋、中筋小麦品种的品质遗传改良是该麦区重要育种方向之一.目前该麦区虽然育成并推广了一批弱筋、中筋小麦品种,基本满足了生产上对优质小麦品种的需求,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育成的弱筋小麦品质并不优于扬麦9号和宁麦9号,中筋小麦面筋含量和强度还需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该麦区小麦品质改良的3个设想:(1)利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降低面筋强度,培育优质弱筋小麦;(2)利用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改善蛋白质组分,提高面筋强度,培育优质中筋小麦;(3)利用Wx蛋白亚基缺失,培育弱筋和中筋兼用型小麦,使该麦区小麦品种在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偏高而不能作为弱筋小麦使用时,利用其优良的淀粉品质加工品质较优的面条.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磨粉品质研究概况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对出粉率,粉色和灰分三个主要磨粉品质性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述。出粉率受多基因控制,分别位于3A,7D和5A染色体上,粉色的遗传较简单,受1个或2个基因控制,灰分含量主要受蛋白质含量及环境影响;因此有可能通过遗传改良提高小麦出粉率,改善面粉色泽。在影响磨粉品质的诸多因素中,主要讨论了籽粒形状与磨粉品质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籽度大,容粒大,容重高,圆形或椭圆形且籽粒硬的小麦出粉率高。粒长,粒宽,粒重等性状受多基因控制,籽籽硬度是影响磨粉品质和烘焙品质最重要的籽粒性状,由1对或2对主效基因和修饰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的品质改良村松,嘉和马铃薯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鲜食,制淀粉原料,加工食品和用作饲料等,但静岗县生产的马铃薯几乎全部作为鲜食消费。作为鲜食用马铃薯的品质,一般可从外观和食用风味等品质性状两方面进行评价。外观性状包括皮色,形状,皮的光滑程度等。食用风...  相似文献   

15.
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22  
本文从面条煮面品质鉴定方法、面条品质与小麦(面粉)品质的关系和小麦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等方法阐述了国内外小麦面条加工研究进展。面粉的理化特性对各类面条品质均有重要影响。对日本式加盐白面条而言,淀粉质量较蛋白质(面筋)含量与质量更为重要,淀粉质量对中国面条也有重要作用;面筋强度、淀粉糊化特性、面条色泽及其稳定性是小麦面条品质改良最基本的选择指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把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的重点放在对淀粉质量的改良上,把淀粉糊化峰值粘度、面粉膨胀体积、直链淀粉含量等做为日本加盐白面条品质改良的选择指标,利用面粉膨胀体积法、凝胶电泳和分子标记法对育种早代材料进行面条品质鉴定筛选。  相似文献   

16.
论小麦品质及其改良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小麦品质的含义及其测定指标和方法,提出了改良和提高小麦品质的遗传育种、生态适宜区域化种植和栽培施肥途径,对我国优质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改良概况,本文对2000-2009年黄淮冬麦区324个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黄淮冬麦区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平均含量较高,黄淮南片冬水组、春水组和黄淮北片水地组三组参试品种在这两个指标上都达到强筋小麦审定标准,但是面筋强度较差,蛋白质质量不高,表现为稳定时间、沉降值、拉伸面积和最大抗延阻力等性状的值都偏低,特别是黄淮北片在这几个性状值上都低于黄淮南片,导致北片的品质水平低于南片。近年来本麦区加强了对这4个性状的改良,各性状值稳中有升。因此,着重加强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个性状综合平衡发展是当前黄淮麦区品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品质改良的遗传基础和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杂交稻稻米品质的特点以及各品质性状的遗传特征 ,指出选育优质杂交组合必须以收集优质亲本资源为前提 ,并通过杂交选育、回交选育以及群体改良等手段加以改进 ,在创造出更为优良的亲本 (不育系与恢复系 )之后 ,采用优质亲本与中等或中等偏上米质的亲本配组 ,可以选育出适合广大群众所需要的普食型高产优质组合 ;采用优质亲本配优质亲本 ,可以选育出符合特殊消费和出口要求的高档优质组合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