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是我国重大的森林害虫,对我国造林绿化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其为蛀干害虫,隐蔽性生活,难以防治。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是控制天牛的重要措施,作者研究探讨了利用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测定了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了林间防治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条件下,管氏肿腿蜂由于是抑性外寄生性,其产卵之前的刺蛰可造成天牛幼虫直接死亡,对1、2、3龄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100%、92.10%和87.29%;可寄生3龄天牛幼虫。在管氏肿腿蜂防治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林间试验中,管氏肿腿蜂对光肩星天牛小幼虫的致死率为27.79%~37.87%,平均为32.51%,放蜂比例以蜂虫比8~10:1的寄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2.
苗圃香樟树光肩星天牛发生为害观察与防控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5~2007年对苗圃香樟树光肩星天牛发生为害观察,掌握其发生为害基本规律.结合光肩星天牛生活习性,对香樟光肩星天牛进行防治技术探讨,提出了操作简便、经济、可行的综合防控技术,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四硼酸钠及自行配制的铜铬砷(CCA)、铜铬硼(CCB)防腐剂分别处理被光肩星天牛幼虫蛀食的杨木的试验结果表明:3种防腐剂均能有效杀死光肩星天牛幼虫,其中2.5%-10%的四硼酸钠没有达到完全杀灭的效果;当防腐剂完全渗透木材的情况下,浓度高于1.3%的CCA和2.0%的CCB都能够完全杀死光肩星天牛幼虫。  相似文献   

4.
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现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叙述了光肩星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现状,并对使用涉嫌光肩星天牛虫害木的木包装材料,提出了检疫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1981~1983年对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als)Vuill]黄斑星天牛菌株进行了研究,1984~1985年利用该菌株防治黄斑星天牛幼虫。 试验林为大关杨行道树,树龄5~6年,平均树径17厘米,天牛为害株率为95%。 白僵菌粉每克含孢量36亿。施药次数分1、2、3次三种处理,连续3天定时(8时、14时、20时)施药,重复3次。  相似文献   

6.
对为害上海市垂柳的天牛种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确定主要天牛为星天牛、光肩星天牛、桑天牛和云斑天牛共4种。同时,研究了花绒寄甲对4种天牛的室内寄生和野外防治效果。花绒寄甲在室内对4种天牛老熟幼虫的寄生率均为100%,野外释放对云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防效较好,释放20 d后其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0.5%和55.1%,对星天牛和桑天牛的防效较低,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5.3%和20.2%。  相似文献   

7.
球孢白僵菌经不同基质继代移殖后对松墨天牛毒力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筛选得到的分离自松墨天牛的球孢白僵菌高毒力菌株B5、Bxs、低毒力菌株B11和分离自松毛虫的球孢白僵菌低毒力菌株BZ为出发菌株,记为B0。通过连续接种松墨天牛幼虫分别获得H1、H2、H3、H4;连续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分别获得R1、R2、R3和R4,对各原始菌株与继代移殖菌株分别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高毒力菌株B5、Bxs与低毒力菌株B11、BZ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移殖,各菌株毒力均逐代下降,原始菌株、各继代移殖菌株彼此间的LT50差异显著。分离自松墨天牛的B5、Bxs、B11菌株通过松墨天牛幼虫继代移殖后毒力逐代提高,逐代之间的LT50差异显著;但来源于松毛虫的Bz菌株逐代之间的LT50差异不显著,这可能跟球孢白僵菌对寄主的专化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白僵菌粘膏的研制和林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僵菌粘膏新剂型是以白僵菌孢子粉与废糖蜜、甘薯粉混合拌匀而成。菌膏直接涂于蛀干害虫排粪孔口,对多纹豹蠹娥和相思拟木蠹蛾,小区试验防治效果达93.6~96.8%,但对防治星天牛三无效。林间大面积防治木麻黄多纹豹蠹蛾583.7公顷,死亡率达88.5~98.4%。白僵菌膏成本费0.128元/公顷。菌膏在宣温下贮藏90天仍有效。  相似文献   

9.
用酯酶同工酶技术检测球孢白僵菌株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40个不同来源的球孢白僵菌分离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了测定,根据图谱对林间放菌前和放菌后发生的白僵菌菌株类型进行分析,进而评价了冬前放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效果。结果表明,酯酶同工酶图谱可以用来鉴别白僵菌菌株的株型。根据图谱将所试菌株归为10个类型。菌株类型与其采集地点、寄主具有相关性。采自同一试验区不同小生境的18个分离株属于同一酯酶型。冬前所放菌株在次年春季4月底前未能检出,导致春季马尾松毛虫种群白僵病的仍是当地菌源。  相似文献   

10.
以诱集自土壤中、对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幼虫具有较高致病性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0为出发菌株R0,经反复接种桑天牛幼虫分别获得菌株R1、R2、R3和R4,而通过反复在普通查氏培养基上传代分别获得菌株M1、M2、M3和M4。分别用R0、R2、R4和M2、M4接种桑天牛幼虫,发现在普通培养基上传代会导致菌株致病力降低,而通过桑天牛幼虫传代培养可提高菌株的致病力。桑天牛幼虫感染白僵菌后,其免疫互作使酚氧化酶活性先迅速上升,随后因菌株的适应性增强而开始下降。用菌株M2、M4接种桑天牛幼虫后,其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比接种R2和R4的高。各菌株引起的桑天牛幼虫酚氧化酶活性出现高峰值的时间与其LT50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反映了各菌株不同的侵染速度;同时各菌株引起的酚氧化酶活性高峰值也与其LC50值高度相关。说明桑天牛幼虫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与不同菌株对桑天牛幼虫的毒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酚氧化酶活性也可作为反映菌株毒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分离自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oschler)越冬幼虫僵虫上分离的43株球孢白僵菌菌株进行生物测定,筛选到致病力较强的4株菌株,并对这4株菌株的菌落形态、菌株生长速度、产孢量和萌发率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测定。同时以二点委夜蛾2龄幼虫为供试虫源,测定了这4株白僵菌菌株对二点委夜蛾的致病力,从中筛选出具有生长速度快、萌发率高、产孢量大等培养性状优及毒力较强的球孢白僵菌Ed-41菌株。该菌株在浓度为1×107孢子.mL-1悬浮液喷雾接种处理后,在26℃条件下,第8 d供试幼虫的死亡率达85%,显示出对靶标害虫的具有较好的毒力,在二点委夜蛾害虫生物防治中将有潜在的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不同白僵菌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对15株白僵菌菌株的ITS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并对这些菌株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单芽管平均长度和长芽管平均长度等多项生物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变化范围在11.91%~96.03%;单芽管平均长度和双芽管平均长度分别为6.28-21.43μm和10.338~19.902μm;各菌株间孢子萌发率差异很大,变化范围22.09%-86.32%。对菌株的培养特性(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和菌落生长速率)与孢子萌发特性(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芽管总平均长度和芽管整齐度)这两个主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两性状集团总体相关不显著(P=0.341),而孢子萌发率与单芽管孢子萌发比例相关显著,菌落生长速率与芽管总平均长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球孢白僵菌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的各项生物学指标与其对小菜蛾致病力间的相关性,对一株球孢白僵菌菌株GXU-Bb进行单孢分离,测定了菌株GXU-Bb及其分离子菌株GXU-Bb16、GXU-Bb10、GXU-Bb13和GXU-Bb05这5个菌株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胞外蛋白酶水平和几丁质酶水平等多项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各菌株间生长速率和孢子萌发率无显著差异;产孢量变化范围1.54×10^7-2.98×10^7个/ml;胞外蛋白酶水平变化范围1.04-1.19;几丁质酶水平变化范围1.05-1.14;各菌株间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较大,校正死亡率变化范围为39.81%-83.79%。将各生物学指标与菌株对小菜蛾二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球孢白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力与菌株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与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水平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几丁质酶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比较分析了萧氏松茎象和白僵菌的生物学特点,两者对温湿度的要求及其在林间的活跃期是一致的,而且白僵菌无纺布技术在防治钻蛀性害虫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利用白僵菌无纺布技术防治萧氏松茎象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苦楝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290株苦楝内生真菌分离纯化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了30株具有代表性的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其中5个菌株对马尾松毛虫5d校正死亡率大于60%,杀虫活性最强的KL042菌株经鉴定为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作为内生真菌,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进一步选取杀虫活性较强的9株内生真菌,研究其代谢产物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表明拟青霉KL017菌株发酵液10倍浓缩液对柳蓝叶甲胃毒活性最强,48h校正死亡率达90.09%。球孢白僵菌KL042、拟青霉KL017和交链孢KL062发酵液10倍浓缩液点滴马尾松毛虫前胸背板后,48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6.67%、56.67%和53.33%。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微生物制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测定从北京市、浙江省和海南省土壤样品中分离获得的3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bj、bbzj和bbhn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比较这3株菌株的产孢情况和合成白僵菌素的能力。结果显示,分离自北京市的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最强,LC50为3.37×105个孢子/mL;其次为浙江省的菌株bbzj,毒力略逊于菌株bbbj;海南省的菌株bbhn毒力最弱,其在试验最高浓度108个孢子/mL处理7 d后对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致死率低于50%。菌株bbbj的产孢量远高于另外2株菌株,并且其菌丝结构上着生大量芽生孢子簇,而且菌株bbbj菌体中的白僵菌素含量最高,培养5 d后,分别为菌株bbzj和bbhn的40.08倍和65.85倍。虽然补充白僵菌素可以提高菌株bbhn的毒力,但是草地贪夜蛾幼虫对白僵菌素敏感度不高。表明球孢白僵菌菌株bbbj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高的毒杀活性,具有作为草地贪夜蛾生防菌株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球孢白僵菌对草地螟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6个分离自内蒙古地区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致病力作了室内测定.结果表明,16个菌株对草地螟幼虫均表现出一定的致病率,但毒力强弱有所不同.通过对16个菌株进行毒力测定,筛选出1个毒力相对较强,有效死亡率(僵虫率)仍较高的菌株S3.同一个菌株处理下,草地螟幼虫的累积死亡率随孢子浓度增加而上升,接种后的幼虫死亡数逐日减少.说明累积死亡率是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而递升;菌株的半死亡时间(LT50)随浓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一种全球性重大玉米害虫, 于2019年入侵我国云南并快速蔓延, 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本研究从玉米地块自然罹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纯化致病菌, 并回接验证, 获得一株虫生真菌菌株, 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 确认该菌株属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编号为SfG01。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活性。结果表明, 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0×109个/mL时, 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第11天累计死亡率达86.67%, LC50为4.85×107个/mL, LT50为6.50 d。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力, 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十三株球孢白僵菌酯酶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株球孢白僵菌的酯酶同工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寄主分离的白僵菌具有不同的酯酶图形,同一寄主分离的菌株,其酯酶同工酶也表现一定的异形性。球孢白僵菌对寄主的毒力有较大的专一性,并与酯酶同工酶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