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闫敏 《古今农业》2008,(4):99-104
明清时期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内学术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建国以来,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七个方面:烟草是否我国本土原产作物、烟草的传入时间、烟草的最早传入地、烟草的传入途径、烟草在全国的传布状况、烟草在我国迅速传播的原因、烟草的传入对我国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虽然烟草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的研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仍然需要学者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问题,一直是史学界在烟草史研究中的重点。但在以往烟草史的研究之中,将各种烟草一概而论,认为烟草皆为明末自东南亚与朝鲜传入我国。事实上烟草自种层面上可分为黄花烟与红花烟,前人的研究更多集中于红花烟传入问题,大大忽视了对黄花烟传入问题的研究。明末传入中国的烟草为红花烟,而黄花烟则不同,其应于乾隆年间自俄国传入我国。在本文中,笔者将依靠文献材料,首先对烟草品种进行简单分析,而后尝试从世界史宏观的视角出发,对黄花烟传入我国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有句老话叫"烟酒不分家",但相对于酒在中国的悠久历史,烟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不过从烟草传入后就一直伴随着"禁烟"措施。烟草最早于明嘉靖年间由菲律宾传入明嘉靖年间(过去认为是万历年间),烟草由菲律宾(时称吕宋国)传入中国,至今还不到500年。但烟草一经传入,即迅速流行开来。最早记录烟草进入中国的是明代姚旅所撰的  相似文献   

4.
佟英 《世界农业》2006,(3):46-47,51
烟草与人类相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原产地中南美洲生产与消费长达3 000年之久,传入欧洲大陆已有500多年,传入中国也有400多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吸食烟草已成为一种特殊的消费习惯.现在全世界有11亿人吸烟,中国有3亿多,吸烟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生产的历程、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是最早传入并种植烟草的省区.烟草自明万历年间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传入福建,迄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尽管福建烟草生产在明清时期的形势不同,但总体上呈发展的趋势.回顾明清时期福建烟草生产的历程,分析影响福建烟草生产的原因,针对福建烟草当前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烟草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烟草种植与中国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方志资料为基础,对我国古代烟草的传入和发展的历史进行综述,对明清商业性农业的发展,烟草种植促进中国农业资本主义的萌芽进行初步的探讨,对烟草吸食与人体的健康作了客观的评议。  相似文献   

7.
陶卫宁 《农业考古》2006,238(1):172-175
烟草于明清时期经由不同路线从海外传入我国。其路线大致有四条:东南线、南线、西北线和东北线。其中东南线和南线要远比东线和西北线尤其是西北线早,大约在明中后期。就在西北和东北地区的烟草尚未传入时,国内则已经开始了由最早传入烟草的闽广沿海一带向内地迅速传播和扩散,波及面相当广。几乎到达了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8.
随着明末时期烟草在中国的传入和推广,中国出现了烟草加工业这一新兴手工业。不同于现今流行的卷烟,明清时期烟草产品主要为烟丝与鼻烟,通过家庭手工业或者烟草作坊进行加工。这种烟草加工业广泛存在于明清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本文使用文献资料,首先介绍了明清时期烟草加工经营模式,而后对烟草加工方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中国烟草加工业发达地区进行了选介。  相似文献   

9.
烟草原产美洲,明末清初传入直隶,而后迅速在省内广泛传播,全省先后皆有种植,随之产生较发达的烟草加工业。清代直隶烟草业以昌平、易州、雄县等地较为发达,烟草总产量较高,然由于北京市场的存在,直隶所产烟草多为供应北京消费,另又需从山东、东北等地区大量输入。本文使用地方志、笔记、税关、档案等文献资料,探讨清代直隶烟草经济发展的传入、种植、加工、流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赣南烟草的传入与推广种植进行了梳理,对清代赣南烟草的生产加工、运销网络及产销特点作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后发型的赣南烟草生产与贸易,一方面较好地发挥了其后发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又没能摆脱对烟草生产先发地闽粤烟草经济的依附,并因此导致大量烟草利润外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