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源为鹅呼肠孤病毒,常发生于1~10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最早发生于10日龄左右雏鹅,最晚发生于10周龄仔鹅,多发生于2~4周龄雏鹅,一般多表现为运动失调、跛行和体重下降等症状。笔者曾经采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源为鹅呼肠孤病毒,常发生于1周龄至10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最早发生于10日龄左右雏鹅,最晚发生于10周龄仔  相似文献   

3.
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病原为鹅呼肠孤病毒,常发生于1-10周龄的雏鹅和仔鹅,最早发生于约10日龄雏鹅,最晚发生于10周龄仔鹅,2—4周龄雏鹅多发。一般多表现为运动失调、跛行和体重下降等症状。笔者采用自家组织灭活苗治疗该病,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1流行特点 在自然条件下,1~8周龄的鹅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均易感,日龄愈小的雏鹅对本病的易感性愈高。急性型病例主要发生于4~8周龄的雏鹅,8周龄以上的鹅一般较少发病,耐过鹅生长发育不良。本病的潜伏期为1~3天,有时可长达1星期左右,即使雏鹅出壳后就感染本病病原体,  相似文献   

5.
家禽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多发于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该病过去在汕头市主要发生于鸭群,但近年来鹅群发病呈逐渐流行趋势,已成为危害本市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2004年6月上旬,汕头市澄海区某狮头鹅饲养场发生一起以拉青绿色稀粪,共济失调,头颈震颤为主要症状的雏鹅疫病。经临床诊断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狮头鹅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现将诊断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鹅副伤寒病的病原是沙门氏菌属细菌,其种类很多,该病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和带菌鹅。该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有:直接经卵传播;经被污染的蛋壳、孵化器、出雏器或育雏器传播;经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感染。其他动物以及人均可传播该病。各种年龄的鹅都可感染,尤以3周龄以下的多发。辽宁省辽中县某养殖户于2010年2月25日引入2000只雏鹅饲养,因发生该病,雏鹅相继发病死亡,发病率为50%,死亡率为40%。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7.
<正>传染性浆膜炎和禽痛风是家禽常见的多发病。传染性浆膜炎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禽类,主要发生于2~8周龄的鹅群,以2~4周龄鹅最易感染。禽痛风多见于饲喂饲料蛋白质含量高的家禽,以食草为主的鹅发病较少。现将一例雏鹅传染性浆膜炎并发痛风的诊疗情况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2015年1月17日,建阳区养殖户彭某饲养的18日龄1900羽雏鹅,出现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部分雏鹅拉白色稀糊状稀粪,后转为拉红色、暗红色及酱油色稀  相似文献   

8.
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因此又称雏番鸭"三周病"。该病的特征为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患鸭严重下痢;该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出血性、纤维性、渗透性、坏死性肠炎。自然条件下,只有雏鹅和雏番鸭对本病易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以严重下痢、渗出性肠炎和肠道栓塞为特征。发病雏鹅常表现为出血性、纤维素性及渗出性肠炎,最后形成肠内栓塞。该病主要发生于1月龄以内雏鹅和雏番鸭,具有传播快、  相似文献   

10.
雏鹅病毒性肠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畜牧科学》2003,24(6):56-57
雏鹅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雏鹅,是以3日龄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的雏鹅死亡率达到高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腺病毒属中的肠炎病毒,该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小肠呈现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给养鹅户带  相似文献   

11.
正鹅细小病毒感染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30日龄以内的雏鹅。根据雏鹅感染的日龄不同,本病可表现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可引起10日龄以内的雏鹅全部死亡。本病有严格的年龄相关性,1周龄以内雏鹅感染死亡率达到100%,2~3周龄的雏鹅发病率虽然很高,但死亡率可能低于10%,而4~5周龄雏鹅感染后,造成的损失可能不大,但如果饲养管理不善,继发其他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可使最终  相似文献   

12.
1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雏鹅,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1周龄以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10日龄以上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60%,20日龄以上的发病率低,而1月龄以上则极少发病。发病雏鹅从粪便中排出大量病毒,导致感染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迅速传播。最严重的暴发是发生于病毒垂直传播后的易感雏鹅群,大龄鹅可建立亚临床或潜伏感染,作为带毒病原体并通过蛋把病毒传给孵化器中的易感雏鹅。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禽类,1~8周龄(尤其2~3周龄)的雏禽易感。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脑炎为特征。我国养鸭地区不断有该病的报道,近年来,雏鹅发病的报道也不少。2007年4月  相似文献   

14.
1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一般情况下,本病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尤以2~3周龄雏鸭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少见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与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高度致死的传染病。该病仅发生于鹅与番鸭,其他禽类均无易感性。其发生与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危害5~25日龄的雏鹅及雏番鸭。10日龄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5%~100%,随着日龄增大而逐渐减少。1月龄以上较少发病,成年鹅可带毒排毒而不发病。  相似文献   

16.
<正>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鹅心肌炎或渗出性肠炎,是发生于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于1956年在我国首次发现并命名为小鹅瘟,其后世界许多国家陆续有报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我国养鹅业构成极大威胁。1发病情况2011年3月29日下午万年县一朱姓养鹅户从乐平进雏鹅(四川白鹅)950只,当晚死亡21只。至  相似文献   

17.
正1小鹅瘟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烈性传染病,多发于4~20日龄的雏鹅,30日龄以上的仔鹅很少发病。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该病的潜伏期为3~5d,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型三种。最急性型1周龄内雏鹅,无先兆症状而突然死亡,或突然倒地昏迷,不久死亡,数天内蔓延全群,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十二指肠黏膜急性卡他炎症、充血,附多量黏液。急性型多发于2周龄内雏鹅,病鹅离群  相似文献   

18.
雏鹅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雏鹅,是以3日龄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的雏鹅死亡率达到高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腺病毒属中的肠炎病毒,该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小肠呈现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给养鹅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1发病情况科左中旗腰林毛都镇一养殖户于2003年6月,从吉林省购买雏鹅2000只,引进第3天时雏鹅开始发病,第5天时死亡57只,在6~20d时雏鹅共死亡367只,这期间死亡率达到高峰,第30天时死亡雏鹅已达到514只,雏鹅死亡率为25.5%。2发病症状病雏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行动迟缓,但…  相似文献   

19.
<正>自2014年以来肉鸭短喙长舌症在临沭、沂南、莒南等肉鸭养殖地区广为流行,该病是一种新型肉鸭传染病,主要引起3周龄内雏肉鸭以软脚、瘸腿、短喙、长舌、喘息、腹泻、生长迟缓及发育不良。发病率可达20%~50%以上,死亡率小于5%,对该地区的肉鸭健康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1流行病学目前该病在临沂地区只发生于商品肉鸭,蛋鸭、鹅、鸡未见发病。10~20日龄为高发期。发病率与日龄关  相似文献   

20.
鸭疫里氏杆菌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2~7周龄的雏鸭和雏鹅多发,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由于该病常常导致大批幼禽发病、死亡以及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而且该病难以扑灭,往往在发病禽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禽感染发病。因此,该病对养禽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能及早诊治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