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不同优势种的6个草地植物群落中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为材料,通过测定基株、母株、无性系3个等级的构件数量性状及生物量结构,分析鹅绒委陵菜在不同群落中的空间拓展及生物量分配差异,探讨其应对草地群落组成差异的生长策略。结果表明,1)群落组成对母株根系有极显著影响(P0.01),6个群落中母株根长和根数均显著下降(P0.05),基株的子株数及子株根长也显著降低,但子株根数未受显著影响。2)群落组成对无性系匍匐茎茎长、茎直径及间隔子长有显著影响(P0.05),群落中鹅绒委陵菜通过降低茎直径、增大间隔子长,增加基株的空间拓展能力。3)群落组成对基株纵向、横向拓展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群落中鹅绒委陵菜显著增加基株拓展面积和拓展空间,降低拓展熵和拓展效益,以游击型生长方式,觅养或逃离环境资源。4)群落组成显著降低了基株、母株、无性系生物量累积(P0.05),群落中基株生物量优先向母株分配,母株生物量优先向叶分配,群落中无性系生物量分配比虽下降,但匍匐茎分配比呈增加趋势。5)群落组成对基株生物量配置有显著影响(P0.05),多数群落中显著增大了基株根茎比、叶茎比。综上所述,鹅绒委陵菜通过形态可塑性,在6个群落中均可存活和生长,其基株拓展能力和生物量配置除受群落盖度影响外,或许还受群落物种的生物学特点和无性系子株间竞争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高原鼢鼠危害对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草原的高寒草甸连续6年观测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影响植被的全过程,经一次性抽样并作定量分析后发现,在高原鼢鼠的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危害影响下会出现不同的植物群落,证明高原鼢鼠活动可引起植被演替,并具有一定的演潜方向和可检验性. 相似文献
4.
5.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能量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3个方面客观的分析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有益和有害的影响,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对放牧地植物群落和土壤的影响及放牧地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影响,以改变目前人们对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传统认识。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对放牧地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致灾密度和家畜数量及放牧方式,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放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鹅绒委陵菜是比较典型的、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无性繁殖能力的匍匐茎类克隆植物。本文通过对鹅绒委陵菜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分析了用匍匐茎的茎节进行扦插和用野外采挖回的带有主根的植株进行移栽,观测其克隆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在所有试验条件相同、种植方式不同的情况下,用野外挖回的带有块根的植株移栽和用匍匐茎的节间进行扦插的鹅绒委陵菜比较,其间隔子长度明显较长,用带有决根的植株移栽的鹅绒委陵菜生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7.
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组分的关键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虽然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数量极端扩张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已被广泛认识,但其行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的积极作用也不容忽略。通过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危害最严重的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的生物学特征,全面分析了这2个种群的行为活动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的双重作用,指出这2个种群在适宜范围内对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结构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生物量及种子传播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但当种群密度过大便会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植被和土壤产生巨大的消极作用,加速植被和土壤退化。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活动利害转变的关键在于确定种群致灾密度,从而发挥其积极作用,维持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高原鼢鼠的干扰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青藏高原东部的甘南高寒草甸就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不同干扰强度对草地植被的影响,主要是对植被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干扰对草地植被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变化有重要影响;物种数在中度干扰时达到最大(32种),依次为轻度干扰(20种)、重度干扰(16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功能群数在各干扰样地中没有变化,但功能群内物种数和功能群内Shannon指数变化显著,各功能群内物种数均在中度干扰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高原鼢鼠不同干扰强度下鼠丘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选取祁连山东段高寒草甸高原鼢鼠典型分布区,根据鼠丘面积占比表征鼢鼠干扰梯度,人工调查各干扰区鼠丘斑块特征和植物群落特征,解译无人机图像得到鼠丘斑块空间格局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全子集回归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鼠丘斑块平均半径、高度、体积、面积、边缘长度、数量和植物物种丰富度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鼠丘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和地下生物量随干扰强度增加而显著减少(P<0.05);但鼠丘斑块形状和聚集指数随干扰强度增加而不变;相关性分析表明鼠丘面积与斑块欧氏邻近距离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鼠丘平均高度、斑块边缘长度、斑块形状和斑块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结果表明,鼠丘斑块面积和聚集属性指示了鼠丘空间格局变化,并解释了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地下生物量变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高原鼢鼠在时间和空间小尺度上的扩散特征,本研究自2014-2015年在祁连山东段选择3处不同种群密度的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连续分布区,采用标志重捕、无线电追踪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高原鼢鼠扩散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扩散性别及其扩散时间。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发生扩散,高密度区扩散个体比例相对较高;高原鼢鼠雄性重捕率(5.9%)低于雌性(16.9%),雄性失联率(58.3%)高于雌性(28.0%),并且雌、雄个体平均分配指数分别为1.086±0.385和-1.390±0.786,表明高原鼢鼠存在偏雄性扩散;2015年6-10月高原鼢鼠个体消失率(0.500)高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0.367)以及2015年5-6月的个体消失率(0.286),2015年6-9月高原鼢鼠重捕率从40.0%下降至0%,失联个体比例从52.6%上升至85.7%,表明高原鼢鼠可能在6-9月进行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高原鼢鼠栖息地植物群落组成变化,以及植物群落物种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方法]以祁连山东段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栖息的高寒草甸为对象,设置4个不同高原鼢鼠鼠丘密度干扰区,调查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应用多元排序分析方法.[结果]高原鼢鼠干扰造成栖息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异不显著,但是增加了特有物种和总的物种数量.高原鼢鼠干扰降低了优势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的重要值,各干扰强度样地重要值累积对数模型拟合曲线达到显著水平(R2>0.95,P<0.01);随干扰强度增加,植物群落重要值整体下降.同时,高原鼢鼠干扰显著增加了杂类草植物在群落中占比(F=4.30,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分别解释物种和功能类群空间分布变异的22.6%和54.8%(P<0.05),土壤温度、全氮和水分对群落物种分布的贡献率最高,分别占总解释效应21.28%、18.31%和16.25%.[结论]极重度高原鼢鼠干扰明显改变植物群落结构,鼢鼠干扰下土壤水热条件驱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13.
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
14.
本研究阐明草地补播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食性的影响,能为其防控和草地管理提供重要参考.利用胃容物显微分析法,研究高原鼢鼠在甘南高寒草甸补播草地和退化草地的食性与生态位差异.结果发现,草地补播显著改变了高原鼢鼠的食物资源,退化草地下优势植物主要是菊科(Asteraceae,45.30%)、唇形科(Lamiaceae,26.40%)和蔷薇科(Rosaceae,18.72%),而补播后则变为禾本科(Poaceae,37.00%)、蔷薇科(25.68%)和莎草科(Cyperaceae,16.54%).退化草地中高原鼢鼠采食15科27属27种植物,食物比例中蔷薇科(45.72%)、禾本科(19.68%)和廖科(Polygonaceae,17.11%)最高.而在补播草地高原鼢鼠采食15科25属28种植物,主要采食蔷薇科(40.71%)、禾本科(25.32%)、廖科(11.70%)和莎草科(11.45%).草地补播影响了高原鼢鼠采食植物的比例,且食性的生态位宽度、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有所提高.综上所述,补播可以通过减少杂类草的比例来减少高原鼢鼠的食物来源,喜食植物的减少可能会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时间从而增加高原鼢鼠的觅食代价.通过补播影响高原鼢鼠食性是其生态防控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鼢鼠破坏对天祝高寒草地土壤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天祝高寒草地在鼢鼠破坏条件下土壤氮、磷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鼢鼠破坏后的土壤全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速效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新鼠丘和旧鼠丘的土壤全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而旧鼠丘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新鼠丘(P〈0.01);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变化为:对照〈新鼠丘〈旧鼠丘,对照和新鼠丘的速效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旧鼠丘的含量(P〈0.01),而对照和新鼠丘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鼢鼠破坏后土壤的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均为:对照极显著高于新鼠丘和旧鼠丘(P〈0.01),新鼠丘显著高于旧鼠丘(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