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题解答     
问:改良饲养中蜂常用的是那种蜂箱?尺寸如何? (河北文章) 答:目前各地改良饲养中蜂使用的蜂箱类型较多,最常用的是高窄式(15框)蜂箱,它的尺寸是;(单位:毫米)箱身内围:长420,宽252,高315,木板厚22。大盖:长474,宽306,高75。副盖  相似文献   

2.
正1箱框要标准家庭养蜂需要有标准的蜂箱、巢框。蜂箱的式样主要有2种:意、中蜂两用的卧式箱,也有适合中蜂的竖式箱。可根据具体情况自已拟定,但不论何种式样,都要用无气味木板制造的。最主要的是蜂箱、巢框成品规格要求一致,以便在管理中互相调脾,同时也有利于摇蜜的操作。2安放要科学2.1安放地址蜂箱应安置在夏凉冬暖的地方,能使蜂群减轻劳动强度,耗蜜也较少,是安居乐业的基础。2.2防震动  相似文献   

3.
我国活框饲养中蜂的蜂箱类型很多,例如广东就有100种以上箱型,广西主要的蜂箱类型有36种。不同箱型的发明者、使用者都有自己的理由。笔者曾对国内饲养中蜂的主要箱型进行过调研,并以巢框长度、宽度、长宽比以及蜂箱体积进行归纳梳理,将中蜂蜂箱划分为郎氏系列蜂箱、郎氏衍生蜂箱、大型箱、中型箱、小型箱以及高窄式蜂箱等6个类型。  相似文献   

4.
<正>《谈中蜂小继框养殖的好处》在《蜜蜂杂志》第6期上刊出后,有热心于小继框养殖的读者来信询问养殖方面的许多问题,恕我不能一一复信,今借杂志的一角作答。1蜂箱和巢框的大小蜂箱的大小应因地、因蜂制宜,由于各地气候、蜜源决定了养蜂的强与弱,若平箱群的蜂有6~7框,那么小继箱内径35~38 cm就够大了,能装6~9框。若平箱群蜂有8~10框,小继箱内径宽39~42 cm,  相似文献   

5.
<正>1饲养中蜂主要箱型的综合数值分类及其关系前文讨论的是以某一单项指标(巢框类型或箱容大小)来分类,现根据箱型的发展源流、主要特征,箱容体积大小,巢框两项指标的综合相似度等综合性指标,对现有国内饲养中蜂的蜂箱进行分类。据此可分为郎氏系列蜂箱,郎氏衍生型蜂箱,大型、中型、小型和高窄式蜂箱等六大类。郎氏蜂箱传入我国后不久(20世纪初)即开始运  相似文献   

6.
<正>要养好中蜂必须熟悉并尊重中蜂经长期进化形成的自然属性。笔者广泛收集相关书籍和经验信息,进行了标准箱、涪陵蜂箱、三峡蜂桶、格子箱等中蜂的多种饲养对比和改进,将三峡蜂桶与格子箱及活框饲养的原理相结合改进效果较好。现与大家分享,望能为中蜂事业出点力。一、关键蜂具的制备1.蜂箱(桶)做一个内径宽27 cm,高48 cm的长方体无底、无  相似文献   

7.
李家勤 《蜜蜂杂志》2022,(10):48-49
<正>本人是个中蜂痴,与蜜蜂已经结缘30年有余,亲自料理定地小蜂场超过20年。为了养强群多产蜜,我曾用过多种箱型养中蜂,有时看到养蜂书刊上有好用的中蜂箱就动手仿制几个进行试养。但多年来一直没有较满意的蜂箱类型,直到2020年我看了徐祖荫老师主编的《蜂海问道》一书后,才如梦初醒地认识到蜂箱固然重要,但巢框的长短高矮以及箱内摆放的数量更不可小觑,因为蜂箱的类型是由巢框的尺寸决定的。例如:中蜂和意蜂的巢框长短宽窄不同,所以蜂箱的各部尺寸也截然不一样。当巢框和蜂箱的尺寸决定后,也并非摆放的巢框越多或越少就越好。下面说几点自己的粗浅体会,供蜂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一、蜂箱和巢框的主要特点1.箱体的特点高和窄。箱体高500mm(不含箱盖和底座),内围长320mm,内围宽244mm。2.巢框的特点巢框上梁长260mm,宽25mm,厚20mm,框耳长18mm,框耳厚10mm,两侧边条之间的上梁为上面不封闭、中空的倒三角体(不封闭的中空上梁可取代饲喂槽)。巢框侧边由两部分组成:(1)上下梁中间是长446mm、宽20mm、厚7mm矩形条块作为中轴,矩形条块窄的两面中间开上下贯通的滑槽;  相似文献   

9.
蜂箱杂谈     
从蜂群生物学的角度看,蜂路合理,冷暖舒适的蜂巢就是理想的生存环境;从养蜂者的角度讲,管理方便,结实耐用就是好蜂箱。一、蜂箱现在养蜂大多使用10框标准箱。所有养蜂资料标明巢箱内围长465mm、宽380mm、高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荣昌县广顺人民公社社员郑汉奎,采用活框蜂箱饲养中蜂有40年了,其中用多王繁殖加继箱的方法就有13年。十多年来,年年都获得丰收。今年在年初的12框蜂,到4月中旬止,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就发展到96框,增长8倍。同时,在油菜花期,取蜜50多斤。主要的经验是:1.采用13框式的活底巢箱养蜂。继箱与巢箱大小相同,便于加继箱的时候交换使用。巢框为横扁式,近似方形。这种巢框适应中蜂好密集结球,不爱暴露巢脾的生活习性,蜂群发展快。巢箱与巢框尺寸见下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养蜂和现代养蜂是文县饲养中蜂的两大方式。传统养蜂的蜂巢——棒棒巢与现代养蜂的活框蜂箱——意蜂十框标准箱是目前中蜂养殖的主要类型,分析其不同养殖方式与不同养蜂用具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技术难点、生产难度,对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提高中蜂养殖水平与生产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7-2018年我们对郎氏箱、短框式12框中蜂箱、高框式中蜂箱进行对比试验,规定蜂群达6框群势时即分蜂,其中短框箱表现最好。在上次试验的基础上,于2019年夏秋季高温期,继续对郎氏箱和短框箱进行比较试验,任其发展群势,不分蜂,并加上浅继箱生产。由于郎氏箱巢框宽矮、散热性好,结果:两者在产蜜量上几无差异,但试验期间郎氏箱平均封盖子为3 476个,较短框箱多20%,试验结束时郎氏箱平均群势7.8框,较短框箱(折成郎氏箱巢框后)多2.15框,高27.6%。由于大部分时间短框箱使用的是10框箱,箱容较小,散热性能不好,有可能因此加大了郎氏箱与短框箱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 :杂志上刊登过用浅继箱取蜜的文章 ,请问浅继箱的具体规格是多少 ,配套的巢础尺寸是多少 ?何处有售 ?(吉林 汪清 姜思波 )答 :浅继箱的长宽与巢箱相同 ,即长 4 6 5毫米、宽 380毫米 ,高度只有 12 2毫米 (即巢箱高度的一半 )。浅继箱使用的巢框外围尺寸 :长 4 80毫米 ,高 116毫米 ;内围尺寸 :长 4 2 8毫米 ,高 10 6毫米。从浅继箱内围尺寸便知使用巢础的尺寸为 :长 4 2 5毫米 ,高 10 3毫米。这种尺寸的巢础凡生产巢础的工厂都可订做 ,如河北易县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就可以专门加工订做。问 :我养的蜜蜂得了一种病 ,主要症状是 :专死成年…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中蜂的特点,设计使用了一个活动箱底。可以有效地防治巢虫。制作特点:箱底的边条内围长和宽分别大于所用蜂箱内围长和宽各6~10毫米。正面横边条做成斜面,便于蜜蜂进出巢时爬行。底面和边条内侧面铺上一张塑料薄膜以便盛水。如制作严密无缝,可不铺薄膜,框上钉一块塑料窗纱(铁纱易锈)。使用方法:夏秋季纱面向上,框中盛  相似文献   

15.
传统养蜂和现代养蜂是甘肃饲养中蜂的两大方式,传统养蜂的蜂巢-棒棒巢与现代养蜂的活框蜂箱-意蜂十框标准箱是目前中蜂养殖的主要类型,分析其不同养殖方式与不同养蜂用具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技术难点,生产难度,对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提高中蜂养殖水平与生产效益具有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十几年的养蜂实践中,我摸索试做了小蜂箱,搞了个千只工蜂养王法。具体做法是:一、做长200毫米、宽100毫米、高120毫米的小蜂箱,巢门口下底留有踏板,中央开一个长宽各1厘米的小门。二、将一老脾改成1/3长、1/2宽等分的小脾,用小巢框固定小巢脾。三、每箱放两张小巢脾,并且加足饲料,把将要出房的王台固定在两小脾之间的蜂路上方。再从大群中把有小蜂出房,新蜂多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蜂业》2017,(4):43-44
<正>传统养蜂和现代养蜂是文县饲养中蜂的两大方式,传统养蜂的蜂巢棒棒巢与现代养蜂的活框蜂箱意蜂十框标准箱是目前中蜂养殖的主要类型,分析不同养殖方式与不同养蜂用具饲养中蜂的特点与优势,技术难点,生产难度,对推广中蜂科学饲养技术,提高中蜂养殖水平与生产效益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县中蜂80%的蜂群普遍用传统的棒棒巢老法饲养,一年只取一次蜜,产量低;蜂农一般养殖8~20巢,最多的150巢,最少的1~2巢,养殖规模小,分散养殖,  相似文献   

18.
长期养蜂实践中,我们觉得中蜂群用高窄形巢框较适用。这无论在蜂团的紧密上,产卵圈集中上,以及对节约饲料消耗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点。但是,高窄式巢框也有缺点:主要是提脾查蜂及抖蜂取蜜时操作不便。鉴于此,我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巢框,通过试验证明,既能发扬高窄形框的优点,又能排除其缺点。这个新型巢框,分两部分合成。上面部分是贮蜜框,占整个巢框内围的1/3,下面部分是产卵育子框,占面积2/3。贮蜜框上梁长410毫米,宽27毫米,厚15毫米。框耳长32毫米,厚6毫米。上梁顶面挖一沟槽,作为奖励饲养浇灌糖水之用。框之垂直边条长87毫米,宽与上梁同,厚8毫  相似文献   

19.
蜂巢是蜂群生活的场所,巢脾是蜜蜂贮存蜜、粉,产子繁殖的地方。活框蜂箱是新法科学养蜂的基础,巢框是固定和移动巢脾的载体和依托。就中蜂活框蜂箱的改进与创新进行了全面论述。  相似文献   

20.
(九)中蜂过箱技术 中蜂过箱是指把老法饲养在桶、笼等地方的中蜂改为新法饲养于活框蜂箱中的过程。 1.中锋过箱条件:它是一种强迫蜂群的拆巢迁居行为。失蜜、伤子将对蜂群产生影响。要使过箱后的中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