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种公母鹿最佳年龄组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对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育种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的年龄以公鹿五~七锯(6~8岁)母鹿二~四产(3-5岁)的组合为最佳的结论,为充分发挥育种核心群的种用价值和育种效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养鹿业的发展,梅花鹿的繁殖工作已成为养鹿业的重中之重,养殖户掌握良好的配种方法是搞好养鹿的关键。本文简述了传统和实用配种方法及各自的利、弊,希望对养殖户有所帮助。1传统配种方法由于梅花鹿野性较强,驯养时间短,所以目前我国养鹿业的配种工作仍采用自由交配的方式。目前各地鹿场及养殖户采取的繁育方法有群公群母、单公群母和单公单母三种方法。1.1群公群母法1.1.1具体方法按一头种公鹿负担3~5头母鹿的配种数,在配种开始时将一群公鹿一次性全部放入配种的母鹿圈舍内。如果有些公鹿患病,性欲不高,体质特别衰弱,起不到配种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育种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的年龄以公鹿五~七锯(6~8岁)、母鹿二~四产(3~5岁)的组合为最佳的结论,为充分发挥育种核心群的种用价值和育种效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东北梅花鹿优化育种规划中育种目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东北梅花鹿依据经济指标确定育种目标的问题 ,以及在东北梅花鹿育种规划中 ,应如何挑选在综合育种目标中的生产性状及其对应的选择性状。并着重介绍了应用综合育种值作为数量化育种目标的方法。指出在确定以茸用为主的东北梅花鹿育种目标时 ,除了主要考虑茸用性状外 ,还应适当地考虑繁殖和使用寿命等性状 ,同时对于直接影响茸鹿生产效益的直接性状和次级性状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梅花鹿采用“单公群母一配到底”配种实验李武于彦清崔明春朱坤亻入李建新(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150030)(黑龙江省新华养鹿场梅花鹿是季节性多次发情类型的半野生动物,发情配种期为每年9月初至11月中旬结束,整个发情配种期经历时间短,且配种期间公鹿之...  相似文献   

6.
<正> 肉用型种鸡的产蛋率一般较低,提高受精率可以提高种鸡的利用率,是降低鸡苗成本的有效途径。 杭州市养鸡场的种蛋受精率一直比较低,调查中发现该场的种鸡公母比例不甚合理,为了摸清公母比例与受精率的关系进行了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种鸽的配种期为4~10月龄,性别比例为1:2.5~4。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性别比例对受精率的影响和开产后受精率及蛋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开产二周后,各组受精率差异不显著。此时受精率、蛋重、蛋形基本稳定,产蛋也进入高峰期。结果提示种鸡的配种时间可提前至2.5月龄,性别比例提高为1:4~5.5,在不影响种鹑和后代质量的前提下,可大幅度提高种鹑场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采集4头体况良好、健康、配种后梅花鹿的血样,用RIA分析方法对血清中的5种生殖激素(LH、FSH、E2、P4和hCG)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配种后(第2~38 d)LH含量缓慢地降低,处于较低的水平,平均为29.97±32.70 mIU/mL;FSH的含量稳步上升,平均为1.60±0.66 mIU/mL;E2的含量除了一个较大的峰值(10.20±6.59 pg/mL)外,一直在降低,平均值是6.47±4.28 pg/mL;P4的含量平均为0.05±0.04 ng/mL;hCG的含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平均为22.71±26.48 mIU/mL.  相似文献   

9.
同窝公母比例不等对留种母猪受胎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同窝中公猪所占百分经不同,利用计算机分区统计了31682头留种母猪的受胎率。结果表明,同窝公母比例对母猪受胎率的影响效果明显(P<0.05)。因此同窝中公猪所占比例高于60%时,该窝母猪不宜作种用。  相似文献   

10.
对东北梅花鹿优化育种规划的具体步骤和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进行了研究 ,并在分析东北梅花鹿群现状的基础上 ,得出群体的经济学和遗传参数、生物学和育种技术指数、群体结构参数、育种成本与投资参数等一系列将在育种规划计算中应用的参数 ,同时还对东北梅花鹿现行育种方案的育种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东北梅花鹿育种核心群种公鹿茸重标准的制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对大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提供了更适合目前东北梅花鹿育种的种公鹿选择的茸重标准 ,为梅花鹿育种实践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梅花鹿茸和马鹿茸中牛磺酸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牛磺酸的分子结构特性,设计一个21min短程序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梅花鹿茸、马鹿茸各部位中牛磺酸各部分的含量。在牛磺酸浓度为100nmol/mL时,峰位和峰面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2%和135%(n=6)。对不同浓度的牛磺酸加标回收实验,回收范围为968%~1016%,表明本法准确可靠、快速、简便。  相似文献   

13.
全国梅花鹿养殖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梦  尹峰 《野生动物》2008,29(1):47-49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2005年6~12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梅花鹿养殖情况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04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共有9 465家养殖场,圈养繁殖梅花鹿452 355头.其中养殖梅花鹿数量最多的是吉林省,养殖场5 985家,目前存栏量278 000头.2004年全国生产梅花鹿鹿茸73 t,吉林省居全国首位,年产量约为21 t,占总数的28.8%.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我国梅花鹿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作者首次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梅花鹿放线菌病病鹿(阳性组)及健康鹿(阴性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相似文献   

15.
2006年4月3日至5月27日,以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平山堂养殖场圈养梅花鹿(sikadeer)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取样法(Scansampling)和全事件记录方法(All-occurrence recording),研究了34只梅花鹿行为节律。结果表明:初夏昼间梅花鹿取食、卧息、观望、反刍、移动、修饰行为频次依次减少,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占昼间行为的68%。昼活动节律中,取食频次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7:30和17:30左右。而反刍和卧息行为频次高峰期在11:00~14:00之间。对公鹿、母鹿和幼鹿群体取食和卧息行为频次分析表明,在11:30~12:30、13:30~14:30和15:30~16:30三个时间段内,公鹿取食频次和母鹿、幼鹿取食频次差异显著,在8:30~9:30和11:30~12:30及15:30~17:30连续时间段内,公鹿的卧息行为频次与母鹿和幼鹿卧息行为频次差异显著。本结论可为梅花鹿饲养管理和遗传选育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梅花鹿茸鲜重与年龄的相关性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地区的梅花鹿为对象,研究分析了梅花鹿鹿茸重量与其年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9龄内梅花鹿的鹿茸重与年龄呈正相关(r=0.767,P<0.05),它们之间线性回归方程为y=0.345x+1.186。梅花鹿3~8锯的鲜茸单产很高,平均水平达3.28kg/锯。公鹿鲜茸重的变异系数在2~6龄之间逐渐减小,7龄之后又有上升的超势,其中以5~7龄的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6.2%、6.1%、11.7%。相关数据分析表明,梅花鹿公鹿在1~4龄内经济效益较差,从5龄开始获利,年获利逐年增加,这种趋势与梅花鹿的茸产量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2010年8~9月,在天恒山大庄园鹿场采用模拟动物野外采食的方式对圈养梅花鹿进行人工饲喂实验,人为设定每次喂食的植物种类和各种植物的比例,并收集每次饲喂后排泄的粪便,以及饲喂的植物,带回实验室用粪便显微分析法进行实验室分析,找出粪便中组织碎片与动物采食量之间的关系。粪样通过浓硝酸法处理后,用频率转换法进行镜检。将每次喂食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用SPSS软件进行两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平均秩检验和两配对样本的符号(Sign)检验。结果表明,2种两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得到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794和1.000,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都说明食物中植物的实际比例与计算得到的估计比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粪便分析法可以准确地分析梅花鹿的食物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18.
选用 4头装置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梅花鹿 ,用 3种含有不同能量浓度的精料补充料日粮 ,按 4× 3拉丁方试验设计 ,对瘤胃内 pH值、氨态氮 (NH3 N)、三氯醋酸沉淀蛋白 (TCA P)和总挥发性脂肪酸 (TVFA)浓度进行了测定 ,并研究了其动态变化规律以及VFA组分百分率。试验结果表明 ,日粮能量浓度对瘤胃内 pH值、NH3 N浓度、TVFA浓度没有显著的影响(P >0 0 5) ;而对玉米青贮采食量及TCA P浓度影响显著 (P <0 0 1 ) ,随着日粮能量浓度的提高 ,瘤胃内TCA P浓度也极显著的提高 (P <0 0 1 )。试验结果还指出 ,瘤胃内主要代谢参数均受进食的显著影响 ,在采食前后不同时间点均呈现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
梅花鹿瘤胃原虫、pH值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梅花鹿瘤胃内原虫、pH值年周期变化,选用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梅花公鹿,对它们在生茸期及休闲期瘤胃内原虫数及pH值的变化作了系统研究与讨论。试验结果表明:生茸期采食前与采食后1小时和3小时之间原虫数变化不显著(P>005)。梅花鹿原虫生茸期与休闲期变化显著,其中夏季极显著地高于秋、冬、春3季(P<001),冬、春两季显著高于秋季(P<005)。冬、春两季间原虫数变化不显著(P>005)。鹿生茸期不同时间点间pH值采食前极显著地高于采食后1小时和采食后3小时(P<001),鹿个体间同一采样时间pH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鹿瘤胃pH值季度变化中,春季pH值显著地高于夏、秋、冬3季(P<005),夏、秋、冬3季之间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