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黄河兰州段城市防洪与河道规划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兰州市黄河河道概况、河床演变及桑园峡的分析研究,得出了黄河小峡在控制水位、壅水原因、高度及范围,并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河道整治宽度进行了研究。试验及计算结果与原型河段实测资料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搜集黑河太白梁及附近流域蔡家庙等水文站的实测资料,计算得各控制断面不同频率设计洪峰流量,采用地区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2年一遇洪峰流量为造床流量,并进一步计算河相系数、纵横向稳定系数等参数,对黑河大峡谷河床演变趋势进行了分析,掌握了黑河大峡谷河床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浑河闸下游河道冲淤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强  杨祎  林洋 《农业与技术》2007,27(6):155-158
本文通过实测泥沙及河道断面资料,对浑河闸以下河道多年的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浑河"95"洪水后河道冲淤变化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洮河碌曲段实测水文数据的分析,表明河床的变形上游以下蚀为主,下游以侧蚀为主,但河流上游也有淤积发生。该断面30a间的淤积总量为1.59m3,年平均淤积量为O.053m3。强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水流冲刷河床产生的泥沙与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相比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大凌河中上游河道河床纵向、横向变化分析,了解该河段河道冲淤演变。并对其成因从径流、泥沙、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河流是陆地表面上经常或间歇有水流动的线形天然水道,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河流生态退化日趋严重,以河流为行洪、排污渠道的传统河道治理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将城市河道恢复多样化的自然形态.本文结合北方半干旱丘陵区辽宁省阜新市城市河流治理工程河道形态设计,从河床形态多样化角度出发,本着尽可能恢复自然河道断面形态的原则,根据治理程度将现有城市河流分类,设计不同的河道形态改造方案,丰富水流流态,营造自然河流形态,逐步修复河流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7.
贺斌乐 《甘肃农业》2007,(11):75-77
渭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冲淤变化复杂,穿越该河段河道的管道埋设深度是水工安全的关键。穿河管道埋设深度与水流冲刷深度密切相关,目前还没有比较成熟的分析方法,实际应用中多数套用边界条件相近的冲刷公式计算。作者采用桥渡建筑物冲刷的演变公式、河工建筑物冲刷公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王兆印等提出的河流挟沙力简化公式计算了各种方法的河道冲刷深度,结果各方法适用的边界条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而利用水文站实测资料结合淤积断面分析水流冲刷深度,进而确定穿河管道埋设深度,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河流来水量及与之相应的来沙量是决定河床形态的主要因素,为建立河相关系,必须确定一个代表流量,即造床流量;天然河道河床糙率是伴随着河床的演变而变化的。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杨家坝河武威城区段造床流量及糙率进行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横江水文站历年实测洪水资料、现场洪水调查、地形地势分析,以及查阅区域其它雨水情观测资料,深入分析了横江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异常的原因,分析该站设计洪水成果是否可以作为水文站上游区域各河段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并针对南流江中上游区域特殊的地形和河流形态,提出南流江各河段、干支流设计洪水应采用的计算方法,为南流江中上游河段河道整治设计和洪水水面线的推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冲积河流水位达到新生河漫滩时的过流断面面积称为平滩面积,平滩面积调整对河道防洪、航运、水资源利用等多方面存在重要影响。文章基于河道冲淤变形基本方程和不平衡输沙方程,推导建立了冲积河流河道平滩面积调整变化模拟计算方法。方法从理论上阐明了冲积河流平滩面积随水沙条件变化的调整机理,揭示了不平衡输沙是冲积河流河道断面调整的根本原因。利用黄河下游高村站1960~2002年实测水沙资料对模拟计算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较好模拟出河道平滩面积的调整过程。研究成果有利于准确把握冲积河流断面调整规律,可为相关河道治理与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屈章彬  孙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84-5787,5799
利用历史资料和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西汉以来黄河下游河南境河段在堤防控制下的河床形态和河床堆积形态。复原了故道河流平面形态与滩地纵剖面,初步建立典型的滑澶段及开归段的堆积模式和桃花峪沉积剖面,认识到西汉末、宋金、明清加积时段的存在和加积发展趋势。同时分析了床砂粒径的变化与加积、河道变徙的联系,加积与下游丰水多沙时段的相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遏制潼关高程抬升及渭河下游淤积发展之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潼关断面与渭河下游特殊地理位置及潼关断面高程抬升与渭河下游淤积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后认为,潼关断面高程的上升是导致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及萎缩的内在根源,解决潼关高程上升问题是解决渭河下游泥沙淤积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并从历年潼关站1000m3/s流量的水位变化情况和控制运用期的汛期冲刷实测资料,以及2003年非汛期的原型试验和汛期的畅泄排沙试验实测资料,论证分析了降低潼关高程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论述了治理和解决潼关断面抬升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其中包括加强潼关上游水保措施和泥沙拦蓄工程,降低汛期和非汛期水库运用水位,对潼关以下河段裁弯整治并辅以机械挖淤与疏浚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1-2001年水文数据,分析了黄河兰州段河床演变规律;通过动床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出了黄河兰州段泄洪宽度300m的河道整治方案,得到了设计流量为5600m3/s,6500m3/s,7920m3/s,8350m3/s下的相应水位和水面线。在此基础上预测:1)黄河兰州段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2)兰州河段泥沙淤积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潼关高程持续抬升,渭河下游仍在淤积发展,究竟是潼关高程抬升引起渭河下游淤积发展,还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造成潼关高程的缓慢上升,一直是三门峡问题的焦点。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渭河下游与潼关断面两者间水位变化和河段冲淤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渭河下游与潼关河段水力泥沙要素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潼关河段(或潼关断面)若发生冲淤,通常会引起华阴以下河段发生沿程冲淤,并随之引起华阴以上河段发生较大范围的溯源冲淤;此外,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泥沙累计淤积量及河床比降减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和田河沿岸植被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河沿岸的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4个群系,多数具有隐域性,胡杨林与灰叶胡杨林沿河岸形成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廓。除紧贴河床的沼泽、草甸植被外,多数群落类型的破坏性演替都具有不可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人为破坏,是保护和田河沿岸植被、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和田河属冲积性多泥沙游荡型河流,汛期洪峰与沙峰的暴涨猛落和单一的河床边界组成条件,造成河道水位同流量关系的复杂性和不定性。本文通过对肖塔站三十三年水文系列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在时空变化上,和田河河床冲淤变形呈缓慢堆积抬升之势。在论述水位流量关系上,引用相关分析法,根据同流量不同水位出现的不同机率,确定三组相关线,从而较好地阐述了水位同流量的数值对应关系,对今后研究水文数值预报和制定防洪风险留具有一定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水功能区水质标准计算河段水环境容量是污染物总量控制的依据。考虑河段的功能区划及河段的流量、流速等条件,依据实测资料建立了河段水环境容量的一维模型。模型为水体纳污能力相对模型,体现了水体对不同污染物的容纳空间。模型应用于天津外环河段,上下断面污染物的CODcr、NH3-N、TN、TP预测值与实测数据拟合较好,该模型可以用于河段水环境容量计算。  相似文献   

18.
污染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简要分析了我国河道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阐述了传统河道整治带来的负面影响,论证了河道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和原则。探讨了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河道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先期处理技术、河道形态修复技术、生态河堤修复技术、生态河床修复技术、生态护坡修复技术和生态水体修复技术以及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等,展望了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体积法/Osher格式,通过对冲积河流平原河段枢纽上下游水沙二相流的特点和边界条件的分析,建立二维水沙数值模型。对塔里木河乌斯满水利枢纽上下游进行模拟运算,其结果与物理模型实测数据相吻合,证明了有限体积法Osher格式模型的模拟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无监测站的河流断面的径流量预测难的问题,选取了有针对性的影响因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BP改进算法—自适应调节学习速率算法,以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为工具,以辽河干流铁岭站为假想对象,建立了无站条件下年径流量预测模型,模型训练48次误差达到要求,以2004~2006年3年实测资料作为检验样本进行仿真,验证模型的精度。仿真结果表明:3年预测结果全部满足要求,说明该模型可用于河流任一断面年径流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