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贺兰山是宁夏地区的生态屏障,然而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功能不能完全发挥,需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效益.本文阐述了宁夏贺兰山森林的生态系统现状,提出相应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贺兰山森林经营以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森林经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群 《河北农业科学》2009,13(8):66-67,70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通过生态系统管理、分类经营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现代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揭示气候变化与植被之间的关系,进而调整森林经营实践以适应气候变化和预期目标。本文综合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森林经营实践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抚育改造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键性措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该文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概念及其目标,抚育改造在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地位与作用,并提出抚育采伐与主伐的融合、抚育与改造的结合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体系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解决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急需搞好森林的抚育改造.通过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森林资源的持续,森林资源的持续依赖于森林的科学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将是21世纪森林经营模式的最佳选择,而抚育改造则是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提出的背景 一直以来,社会、科学、经济的影响改变着森林经营的环境,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最早是美国提出的。这一森林经营方式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变化总的趋向。从全球林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到目前为止,森林经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的森林永续利用阶段,以德国的经典林业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森林多用途永续利用阶段,以1960年第五届世界林业大会主题森林多功能利用为标志;  相似文献   

6.
森林健康是针对森林疾病状态而提出的森林经营理念,其核心内容是森林的疾病诊断和疾病治疗,如何使二者一体化是森林健康经营的途径。以人体疾病诊疗一体化思想为指导,对这森林经营途径进行了研究。在总结和分析森林健康疾病类型和森林健康治疗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健康诊疗一体化经营模式。森林健康疾病类型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综合功能不佳、主导功能不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受不良自然因素干扰,受破坏性人为因素干扰;森林健康治疗的措施包括:造林模式优化、幼林抚育管理、封山育林、森林更新方式优化、低效林结构改造。  相似文献   

7.
森林经理学: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凝结人类森林经营思想的森林经理学形成了根深于古典自由经济学地租理论,以木材永续收获为目标,立地、密度、生长为基本原理,法正林为理论模型,收获调整为技术核心,森林经营规划为综合体现的适用于商品林经营的森林经理学知识体系。但是,随着人类发展观的改变,在森林经营的思想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森林经营的目标从木材永续收获转向了以生物多样性为本质特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维持。已有的森林经理学知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森林经营思想转变的需要。基于上述认识,认为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森林经理学知识体系,包括确立以生态系统完整性为森林经营的目标,吸收尺度、等级系统、干扰、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为森林经营的基本原理,发展适应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的自然干扰模型为森林经营的理论模型,形成以现代生态科学为基础的集时空优化为一体的森林经理规划方法和技术,接受森林认证机制为森林经营行为价值取向的判断机制。  相似文献   

8.
从生态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森林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类的健康是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为前提。本文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为出发点,以构建天然林为发展措施来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结合合理发展经济的原则,给森林健康经营提供发展经营指南。  相似文献   

9.
汪振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212-213
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基本理念,以青石冈国有林场为例,根据分区指导、分类经营的原则,对青石冈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青石冈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提出背景、概念、目标、原则、可持续发展观念及实践,并简述了国内外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发展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谈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起源于传统的林业资源管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环境破坏、资源利用方面的认识加深而逐渐形成的,并逐渐成为21世纪林业科学的主线和研究的焦点。阐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定义、内涵、原则、目标、指导思想、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以及我国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展望等。  相似文献   

12.
从指导思想、经营方针与目标等方面论述了樟木头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总体思路,划分了9种森林经营类型,对每一类型确定了具体的森林经营技术措施;制定了林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安全规划,提出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措施,实施以提高森林生产力和稳定性、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重点的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3.
一直以来,社会、科学、经济的影响改变着森林经营的环境,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最早是美国提出的。这一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变化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社会、科学、经济的影响改变着森林经营的环境,其变化的趋势形成了森林经营观念和模式的更替。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最早是美国提出的。这一森林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世界林业发展变化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论森林采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资源,不可再生的物理组分,各类经营活动必须以维护土壤的持续利用为前提。森林采伐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扰动,其中最为主要的方面是采伐作业后林地土地理化性质的改变。本文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阐述了采伐作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机理,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规划决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森林为例,进行了中、长期的森林生态系统规划决策的研究。在规划中以恢复地带性顶极群落作为经营目标,以各种林分类型向相应的顶极群落演替所需要的相对时间长短作为距离系数建立目标函数。在研究了该区域天然林经营与替模型基础上,把东方红林场森林划分为8个森林经营类型组,分析和定义了决策变量及约束条件。进行线性规划求解。研究结果认为,这种森林规划兼顾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适应性经营与一体化森林规划体系是控制和纠正这种森林规划风险性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带岭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规划决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黑龙江省带岭林业局12个林场及1个苗圃的森林资源经营进行了多目标决策。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指导性目标,公益林效益、多功能林效益和商品林效益作为可操作性目标,使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效益达到最优的情况下进行多目标规划决策,以此调整森林资源结构,恢复地域性顶极群落。如果作为实现规划目标基础的森林经营演替模型、保育经营措施在带岭林业局将来能被严格地执行,地带性顶极群落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将会得到有效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整体效益也将得到有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保留木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受到强度干扰后所存留的树木,保留木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和恢复具有多方面的生态效应。在生态系统的尺度上总结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保留木的各种生态效应,主要包括保留木对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附生生物多样性、动物活动和动物多样性、树木更新、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绿树保留"的经营方式是基于保留木生态效益的实践应用,它可有效减少采伐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损失。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受到强度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中保留木的多种生态效应,可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优化特色国有林场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本文立足国有桂花林场的森林生态环境现状,结合该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瓶颈,提出了优化森林种植结构、权衡/协同不同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开发农—林—旅一体化生态产业链等方面建议,为实现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森林健康作为森林经营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是今后森林经营的发展趋势,森林资源的经营及其价值应当排除生物及非生物因素的左右,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才得以体现。本文首先介绍有关森林健康的概念,进一步分析造成森林健康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有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