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盆栽试验测定了22份野生稻和9份非洲栽培稻对无芒稗的抑制效果。发现野生稻DY12 和DY16存在显著的抗性作用,它们对无芒稗的苗数抑制率分别达到46.1%和47.0%,对无芒稗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66.8%和72.3%。非洲栽培稻FZ24也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无芒稗效果,无芒稗苗数抑制率和植株鲜重抑制率分别达到41.7%和65.7%。  相似文献   

2.
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途径探讨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通过回顾总结湖南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在发展到现阶段,如何进一步提高制种产量,挖掘潜力,从苗数、穗数、结实率和选择柱头外露率高的亲本等途径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扬麦14号群体动态对产量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试验资料分析得出:除退化小穗与各生育阶段苗情的线性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外,其它穗粒结构指标与不同生育阶段苗数都已通过相关检验。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确定一个苗数区间,更有利于实际生产管理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试验,建立了以密度、施肥量和苗数/穴为自变量,产量、小薯数量比和小薯重量比为指标的最优回归设计。利用回归模型求出了在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密度水平、最佳施肥量和最佳苗数/穴。试验表明:密度8098~9332穴/667m2、施肥量40 8~45 4kg/667m2、1 7~2 1苗/穴为合理的农艺措施,可取得较高的目标产量。  相似文献   

5.
探讨粳杂制种母本不同基本苗数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80优9号高产制种合理的苗数和穗粒结构。  相似文献   

6.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211与常规早稻品种湘早籼6号为材料,比较不同基本苗数对早稻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1)基本苗6~8苗/穴时,每穴茎蘖数明显多于1~4苗/穴处理,且能更早达到分蘖高峰。(2)分蘖期叶面积指数与基本苗数呈正相关,而在乳熟期叶面积指数、叶片SPAD值与基本苗数均呈负相关。(3)成熟期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干物质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地上部分干物质量均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杂交早稻地下部分干物质量以移栽苗数4苗/穴最高。(4)产量随基本苗数增加而增加,有效穗数变化趋势与产量一致,每穗总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反,但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各移栽苗数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影响可能较大。(5)随着移栽苗数的增加,杂交早稻产量的最大增长幅度没有常规早稻的大,有效穗数也呈现相同趋势。试验结果表明每穴插3~5苗是获得早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常会出现父本花期偏早的现象.导致父本花期偏早的主要原因包括播差设计有误、父本秧龄偏大、父本栽插苗数过多、母本苗数不足、田间管理不当等.提出了科学设计播差、先期播种预警、及时加强管理、大田及时预测、拔主穗促分蘖等预防父本花期偏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刘平 《作物研究》1997,11(3):13-16
对粳型杂交稻80优9号制种时实施的“父本栽插苗数”、“父母本栽插行比”、“生物激素利用”和“父本氮肥深施”试验的结果表明,该组合高产制种父本以穴栽3粒种子苗为宜,最佳行比为2∶10,九二○用量为8g/667m2。分析了父本深施氮肥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两系杂交中籼高产组合两优培九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两优培九的特征特性及优势特点,栽培上各项措施必须依照其特点,在稳定适宜苗数基础上,提高总颖花量,主攻大穗。采取扩行减苗使 1~6 节位分蘖形成大穗,肥料上满足需要,挖掘产量潜力,在倒 3 叶和倒 2 叶期施好穗粒肥,以氮磷肥混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充分发挥大穗优势。  相似文献   

10.
董玉明 《人参研究》2007,19(2):25-26
育2年生西洋参移植苗,采用不同栽种密度,其一级苗数、一级苗率、根长、根粗等情况均不一致,其中以株行距5cm×5cm者为佳。  相似文献   

11.
金23A繁殖制种高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绍豹 《杂交水稻》1999,14(3):17-18
针对金23A繁殖制种生育期短、感温性强、茎秆细、易倒伏、抗性差、花期集中、花时早等特点,提出了攻母本苗数、一期父本、防止倒伏和保健栽培等相应的高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福建永定县的生态环境条件和水稻生产水平,针对目前水稻生产上最高苗数多但成穗率低的主要限制因素,以提高成穗率为核心、增加穗粒数为目标,提出了以“壮秧、适苗、扩行、调肥、水控、化控”为主的水稻群体质量优化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3.
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西北的河池、桂南的南宁蔗区的5个县29个点甘蔗出苗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232.856万亩,与去年比较同比减少8.614万亩,主栽品种为新台糖22号;河池地区甘蔗主栽品种为新台糖16号;从每亩苗数看,2013年南宁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每亩苗数均少于2012年.河池蔗区宿根蔗每亩苗数明显高于2012年,新植蔗苗数比2012年略少.在螟害枯心率方面,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的螟害枯心率均比2012年低,在黑穗病株率方面,南宁蔗区各调查点的黑穗病株率比2012年高.河池蔗区的感染率很低,新植蔗几乎没有发现黑穗病株,宿根蔗的平均病株率仅为0.79%.  相似文献   

14.
对杂交水稻新组合协优9308在浙东南地区地区作连晚种植的特性,产量表现与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观察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为大穗型组合,感光性强,主要农艺性状优良,抗白叶枯病,耐肥抗,倒,丰产性好,插足苗数,促前,稳中,健后的肥水施用,加强螟虫防治为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棉花漂浮育苗中施肥量及育苗盘孔数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3种施肥量及3种育苗盘规格对漂浮育苗中棉苗的生物性状、叶绿素含量及营养液的电导率、pH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为保证苗数可用325孔盘育苗,施肥浓度0.2%(质量分数)为宜。棉花2叶1心期根系形成,宜于移栽。  相似文献   

16.
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洪 《杂交水稻》1990,(3):8-10
本文分析了杂交中稻不同时期收割对头季稻植株营养状况、休眠芽长度、再生稻发苗数、及对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并提出了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适宜收割期、确定方法和培育强再生力水稻品种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作者针对杂交早稻用种量偏高等问题,从1988年以来,试验推广两稀栽培法获得成功。硬床稀播育壮秧,能有效减少由于泥浆塌谷使部分弱芽入泥过深,缺氧闷死;大行稀栽能充分发挥田间小气候效应,发挥杂交稻分薛优势,迅速达到所需苗数,从而实现省种高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茬口不同施肥法的研究,结果表明:绿肥田杂交早稻采用低氮攻中法,具有分蘖变化平稳,群体中等适宜,成穗率高。粒多粒重的特点。有利于增库强源。油菜茬杂交早稻采用高氮攻前法。能在较短时间内达预计的苗数,苗穗粒协调,从而确保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9.
杂交晚稻塑盘旱育秧抛栽,要选用孔径较大的秧盘,用苗床肥泥灌盘,每孔播2 粒谷种,秧龄控制在25 d以内;抛栽密度以40 穴/m 2 为宜,控苗宜早且重,苗数达到400 万/hm 2 时应开始晒田。  相似文献   

20.
确定单位面积内的最适播量是采用母本撒播技术进行杂交稻春、夏季制种,获得高产群体的关键措施之一。经过对V20A、珍汕97A不同播量的试验表明:威优64、汕优64撒播制种中,单位面积母本植株成苗数与该面积的制种产量、有效穗数、总颖花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并提出了决定母本最宜播量的公式为g/m2=130÷发芽率÷成秧率×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