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控制小麦全蚀病扩展蔓延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蔓延扩展迅速,为害严重。减产轻则1~2成,重的可达5成以上,甚至绝收。丰润县近几年小麦全蚀病迅速扩展,成为制约小麦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为此,县植保站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全蚀病防治方法,成功地控制了小麦全蚀病的扩展。1 传播侵染特点 小麦全蚀病是1种土传病害,病菌寄生范围广,可寄生小麦、大麦、玉米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和禾本科杂草。可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过腐生生活。所以,潜伏在病残体上的菌丝是病害的主要侵染源。种子带菌和夹杂在种子、粪肥  相似文献   

2.
我国小麦产区间病害发生与损失差异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也  蒋沁宏  车琳  李春广  闫硕 《植物保护》2022,48(4):278-285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各产区小麦病害的发生情况,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小麦五大产区(华东麦区、华中麦区、华北麦区、西北麦区和西南麦区)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结果表明:我国小麦病害发生危害具有区域性特点,华东和华中麦区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发病面积较大,且造成产量损失占比远超其余三大产区;华北麦区以白粉病发生最重;西北和西南麦区锈病和白粉病发生最重。我国小麦病害防治效果显著,华东和华中麦区赤霉病、纹枯病的年均挽回损失率均在80%以上;华北麦区年均挽回损失率最高的病害是白粉病(84.43%);西北和西南麦区对锈病年均挽回损失率分别为78.20%和85.26%;黑穗病、根腐病和全蚀病挽回损失率较低。  相似文献   

3.
小麦全蚀病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也是近两年严重威胁我省小麦生产安全的危险性新生病害。此病一旦发生,蔓延速度极快,一般一块地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年。发病地块田间形成大量的“枯白穗”,一般减产15%~3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以邢台市为例,小麦全蚀病2002年在南和县首次发生,面积133.33hm^2;2004年隆尧、宁晋、清河等县又相继发生,2005年迅速扩展为8个县,  相似文献   

4.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分布很广,在许多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也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70年代此病曾在山东胶东地区发生,损失严重。近年来,宁夏、山东、甘肃、内蒙、河北等省(区)许多地区又反映小麦根部病害逐年加重,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病原种类不清,对小麦全蚀病的为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7—1990年,作者对宁夏和山东等地小麦根腐,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麦根病又名抽死秧、白穗病,是由全蚀病菌、镰刀菌属真菌及离蠕孢属真菌混合侵染的土传病害。造成成片小麦死苗及后期白穗,轻则减产,重则绝收,是防治难度较大,严重影响北方小麦产量的病害之一。一、田间症状小麦根病包括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苗期不明...  相似文献   

6.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火性病害,为国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1989年该病在东台市黄海公路沿线的部分小麦田零星发生,到1990年该病已遍及沿海地区的15个乡镇。初步  相似文献   

7.
羟锈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羟锈宁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全蚀病试验孙钦洪,贾中金,薛希国(山东莒南县农业局,276600)小麦全蚀病在我县的常年发病面积达到3333.3hm2,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轻者减产10%,重者减产30%以上,甚至绝产,每年给我县带来3500t粮食损失。过去药...  相似文献   

8.
小麦秋播期间病虫防治不仅是控制地下害虫的最佳时期 ,也是防治土传病害和系统侵染病害如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秆黑粉病等防治的关键时期 ,还是除治灰飞虱预防小麦丛矮病以及控制蝗虫、麦蜘蛛等苗期虫害的重要时期。1 农业措施(1)播种前彻底灭茬 ,铲除田间地头杂草 ,以减少土蝗、灰飞虱及多种病害菌源栖息场所和滋生地。(2 )深耕、细耙 ,施用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 ,增施磷钾肥 ,合理安排茬口 ,实行轮作换茬 ,以减轻黑穗病 ,秆黑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的发生。另外 ,对全蚀病重病区还要稳定小麦玉米 1年 2熟制 ,促使全蚀病自然衰…  相似文献   

9.
小麦根、茎病害严重度分级与减产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青雷 《植物保护》1993,19(2):44-45
小麦全蚀病、根腐病为根部主要病害,小麦纹枯病主要症状在茎部,由于连年重茬,此3种病害均日趋严重,且常混合发生。为了测定小麦根茎3种病害与损失率的关系,我们在1991年6月麦收期间进行了各自严重度调查及其减产损失率(以千粒重测定为主)的测定,现将方法与结果报道如下: 小麦3种病害田间危害分级标准见表1  相似文献   

10.
《湖北植保》2001,(5):28-29
近两年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 ,主要有小麦全蚀病、纹枯病、病毒病、根腐病、地下害虫、小麦吸浆虫、麦蚜等 ,特别是河北省植物检疫对象小麦全蚀病发生逐年加重 ,直接影响正定县小麦繁种和商品粮的调运。据今年 5月底调查 ,小麦全蚀病发生面积已达 1 5万亩 ,造成小麦减产 3 2 0 0吨 ;小麦根腐病发生也较重 ,小麦黑胚直接影响了农民公粮的交售。今年 ,田间存在大量菌源和虫源 ,抓好小麦播种期的病虫害防治是夺取小麦丰收提高产品质量的关键。为此 ,根据 "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 ,制定了 2 0 0 0年小麦播种期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望各乡…  相似文献   

11.
应用丙环唑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丙环唑防治小麦全蚀病的研究盛秀兰,胥昕,金秀琳赵继龙杨天军(甘肃省农科院植保所兰州730070)(甘肃省永昌县农技中心)(甘肃省景泰县植保站)小麦全蚀病(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tritici)是甘肃小麦产区主要病害之...  相似文献   

12.
小麦全蚀病对产量的影响师存恩张永饮王星苏丽(巴盟农业植保站015000)近年来,小麦全蚀病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发生较为严重。病区面积逐年扩大,为害程度逐年加重。1990~1993年,作者在重病区对白穗呈现的早晚与产量的损失进行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从19...  相似文献   

13.
小麦内生细菌对全蚀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麦全蚀病是世界各大小麦产区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土传病害,目前对其防治还没有好的抗病品种和特别有效的化学农药。自从成功地用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ens防治小麦全蚀病以来,生物防治逐渐成为防治该病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措施[1]。近几年,内生菌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已成为生物防治的研究热点,但对其防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作者对健康小麦上获得的5株内生细菌防治小麦全蚀病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及其培养:小麦全蚀病菌9826Gaeu-mannomyces graminisvar.tritici(简称Ggt)与小…  相似文献   

14.
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对其发生的监测是治理的根本。遥感技术可实时、宏观地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尤其是将光谱信息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精准地对病害识别和分类。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光谱数据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全蚀病等级进行快速分类。首先,通过ASD非成像光谱仪获取小麦全蚀病的光谱信息,提取全蚀病特征光谱,建立光谱比。其次,利用无人机获取的实时田间数码图像,对其颜色特征进行重量化。最后,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决策树分类对图像视场中的不同全蚀病等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4个全蚀病等级的分类精度均大于86%(Kappa0.81),平均运算时间小于30s。通过与实地调查的小麦全蚀病的白穗率等级做比对,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对小麦全蚀病等级的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5.
报道2014年在四川阆中发现小麦全蚀病,此为该病害在四川省首次发生.对其防控提出农业防治、药剂防治及加强引种监管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生产条件的改变和气象因素的影响,小麦根病日趋严重,已成为当前小麦生产中的一大主要病害。为了摸清发生种类,探明发病因子,进行有效的防治,1990~1994年我站与山东农业大学植病教研室联合对我县“小麦全蚀病地根病类型”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标样的鉴定,明确了病原,进行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药剂拌种结合土壤处理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种种衣剂分别拌种,结合播前以20%三唑酮乳油处理土壤,在河南博爱开展小麦全蚀病防治试验,调查各药剂处理的安全性、防治全蚀病的效果以及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处理麦种防治小麦全蚀病的效果最优:处理后的小麦出苗整齐、生长健壮、未见药害;拔节期病株防效为98.62%,乳熟期白穗防效为92.04%;处理区小麦产量较清水对照区增加54.37%,均为各处理中最高。  相似文献   

18.
张艳秋  刘伟 《植物医生》2005,18(1):13-14
菜豆细菌性疫病又名火烧病、火疫病,是菜豆常见病害之一,在世界各国菜豆区均有发生,1956年我国已有报道,现分布于全国各地菜豆产区.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轻者减产10%~20%,高温多雨年份,个别管理粗放的田块减产40%左右.严重影响了菜豆的产量和品质.因此,2000-2002年我们在徐州市郊、铜山等地主要菜豆基地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苎麻花叶病是我国苎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曾经报道和采集到病害标本的有14个省(区),长江流域麻区尤为严重。据笔者调查,发病中等的产量损失10%~30%,严重者减产50%以上,而且还严重影响苎麻的品质。实践证明,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此病最经济有效的根本途  相似文献   

20.
小麦不同品种、不同耕作方式以及肥力增补等非药剂处理技术防控小麦全蚀病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全蚀病发生程度及产量因素均受不同农艺措施的影响。同一病区,小麦品种间病害发生时间早晚差异不大,发生程度有较大差异。众麦1号和淮麦22表现出明显抗(耐)性;采取不同农艺措施,均有推迟发生时间、减轻发生程度的效果,尤以深耕加增施有机肥和采取综合处理措施之防效较为显著,植株抗病性较强,长势健壮,产量表现较高。单一深耕效果次之,增磷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