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介绍了玉米新品种伟科702在商丘市睢阳区高产创建的技术路线,并总结了主要栽培技术,如机械化单粒精播技术、化学调控技术、延时晚收技术等,为河南省玉米高产创建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玉米单粒精播技术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玉米的播种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成本,提升了玉米品质,研究玉米单粒精播,利于玉米苗齐、苗壮、省工、省时、省力,有效提高玉米单产和品质,实用性强,增产增收效果明显,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花生单粒精播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和效果,阐述了花生单粒精播配套技术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高油酸花生麦后免耕覆秸机械化单粒精播栽培技术的机械型号选择、地块选择、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水肥运筹、病虫害防控和适期晚收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现代农业科技》2015,(15):65-66
为集成聊城市花生单粒精播技术,更好地为花生生产服务,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近6年来聊城市花生单粒精播配套技术、主要成效、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大规模花生标准化种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麦套花生不仅产量低,而且用工较大,不能适应机械化作业,麦后花生免耕覆秸机械化单粒精播不仅适应规模化生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麦后花生播种的机械型号选择、地块选择、品种选择和种子处理、田间管理和采收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单粒精播花生高产栽培原理,以普通型花生品种“鲁花11号”为研究材料,采用穴播单粒,系统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花生群体生态特征的变化及产量效益,确定了适宜的精播密度。结果表明,花生植株的主茎高度、侧茎长度均呈低密度范围内(13.5-19.5万株?hm-2)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趋势,但主、侧茎节数呈减少趋势。同时,适宜密度单粒精播可增加穴数,改善单株生长环境,植株间相互影响小,有利于塑造丰产株型,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0万粒(穴)?hm-2左右。研究认为,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花生单粒精播一方面有节种作用,另一方面又有增产效果,二者结合会带来更大效益,是取得花生高产高效的一项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8.
紧凑型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紧凑型玉米品种苏玉20、郑单958,实施以机械化播种增密晚收为核心的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配套技术,使品种配合播期、播量、肥料运筹、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栽培措施与机械化生产技术组装集成配套,实现夏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规模化,满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1.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的概念与技术核心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主要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院士的"小麦精播半精播技术""小麦宽幅精播技术",张春庆教授的"高活力种子的现代加工技术"以及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的"全息定域选种技术"。小麦良种单粒精播技术的核心是"良种优选、全息定域、单粒精播、扩大行距,增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抗性、创造高产"。选用高产潜力大、中等穗型或多穗型小麦品种,通过  相似文献   

10.
单粒精播模式下种植密度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花生单粒精播模式下,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进行播种,研究不同密度对花生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单粒精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9.50万~21.00万株/hm2,其中以种植密度为19.5万株/hm2处理的个体与群体结构协调合理,为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1.
2016年,本课题组在临沂兰陵设置了半夏花生单粒精播试验示范片,在花生生育期严格按照高产技术栽培规程进行管理,实收测产时产量达到612.5 kg/亩,效果比较理想。本文作者总结出半夏花生单粒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翠英 《河南农业》2014,(23):41-41
<正>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但由于虞城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前玉米产量水平不高。为了提高全县夏玉米生产水平,笔者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了夏玉米规范化超高产种植技术。一、选择品种选择高产稳产、抗病抗倒、耐密植、竖叶型玉米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2、蠡玉35、中科11、东单14等。二、抢时早播播期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播比晚播高产,播期越早产量越高。根据虞城县气候特点,播  相似文献   

13.
播种作业是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之一,是农业增产的基础,过去的人工播种不但费时费力而且速度慢,延长了播期。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播种机受到农户的广泛推广。美国十方国际公司生产的MONOSEM(满胜)精量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可实现单粒精播,不用间苗,一穴一粒,而且播深一致,苗齐苗壮。其株距、行距、施肥量、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早播的方法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玉米早播是增产的主要途径之一。早播的方法一般有4种:既麦垄套种、铁茬抢种、育苗移栽、机械化播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黄淮海夏玉米区是典型的一年两熟制种植制度区,统筹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耕作模式的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免耕(MN)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3个试验处理,其中RN作为对照(CK),研究冬小麦和夏玉米播前耕作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和籽粒灌浆特性等的影响。【结果】冬小麦与夏玉米播前耕作均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显著。与RN相比,MN和MR处理夏玉米的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积累所占比例、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分别提高15.01%、21.14%、3.21%、15.00%和16.44%、24.92%、4.49%、12.60%,即冬小麦播前翻耕提高了夏玉米叶面积指数、花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比例和籽粒最大灌浆速率,进而提高穗粒数与粒重,有利于产量提高。与RN相比,MN和MR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24.03%和30.61%。夏玉米播前旋耕对干物质向籽粒分配比例,籽粒灌浆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出苗率,进而增加群体数量,提高产量;与MN相比,MR处理的出苗率提高6.29%,这是其产量较MN提高5.23%的主要原因。【结论】与冬小麦播前旋耕夏玉米播前免耕(RN)相比,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与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均显著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尽管冬小麦播前翻耕夏玉米播前旋耕(MR)的产量较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MN)高5.23%,但结合生产实际,冬小麦播前翻耕和夏玉米免耕播种(MN)更有利于该区域夏玉米的高产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集成生产技术,加快机械化进程,促进鄂西北山地玉米产业发展。[方法]2012—2015年连续开展夏玉米品种筛选试验、播期试验和种植密度试验,筛选适宜鄂西北山区机械化生产的夏玉米品种,研究相应的栽培技术,并结合农机具进行了机械化生产试验,论证其可行性以及评价其生产效益。[结果]筛选出最适宜鄂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夏播玉米机械化生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播种时间控制在6月15日前最佳,种植密度为7.50×104株/hm2最佳。[结论]研究出一套适宜低山丘陵地区的夏播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缓解了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与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河北省泊头市示范推广了春玉米起垄覆膜侧播技术和夏玉米宽窄行单双株高产栽培新技术,解决了当地春玉米苗期干旱和夏玉米密度低且产量不稳的难题,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米产量,推广面积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该技术可适用于黄淮海春夏玉米混播区,特别是雨养旱作区。  相似文献   

18.
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生产上小麦早播晚收、玉米晚播早收和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不利于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开展了小麦玉米双机收模式试验,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确定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优化集成配套技术,为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依据。试验表明,通过培育选用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逆、高产的玉米品种和早熟、耐晚播、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配套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的"双早双晚技术",能够在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合理增加种植密度、选种耐密型品种、改套种为直播、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改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1.播种技术要点(1)及时播种:播种时间,夏玉米应抢时早播,6月25日前完成播种,根据籽粒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单粒精播快繁技术在花生良种快繁上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吉花3号(多粒型)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大田单粒精播节本增效高产栽培技术和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对花生植株性状、产量和繁殖系数的影响.[结果]两种单粒精播技术均可明显降低花生株高,增加单株结果数及饱果率,提高产量和繁殖系数,其中大棚单粒精播高效快繁技术的繁殖系数达到34.3,比常规双粒穴播提高84.5%.[结论]两种快繁技术在节种增产、提高繁殖系数上效果明显,可作为花生新品种快速蘩育的可行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