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太湖县是油茶重点产区县之一,目前全县油茶面积达6 000公顷,年产油茶籽约40万公斤.除少数油茶林产量稍高外,大部分油茶林栽培技术简单,管理粗放,茶籽产量和效益都很低.现将如何提高油茶产量的主要技术措施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太湖县抓住国家倡导发展油茶的良机,新造与改造一齐抓,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现全县油茶林面积已发展到10万亩,初步形成油茶产业化发展链条。该县确立了今后十年主抓油茶产业的思路,制订了《太湖县油茶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县政府从2007起每年安  相似文献   

3.
汪超文 《湖南林业》2010,(10):32-32
油茶是我省主要乡土树种之一,面积大,但单位平均产量低,效益差。为有效开发现有油茶资源,必须提高油茶种植的科技含量,提高现有油茶资源的效益,建立高效油茶原料基地,实现油茶产业化经营必须根据不同杂灌的特性采取相应的垦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油茶活性成分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弄清油茶籽和茶油的活性成分有利于改进茶油的加工工艺,开发营养保健型茶油,也会给油茶育种指明方向;将茶油加工后的副产物及油茶其他部分的活性成分开发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妆品和医药系列产品,或用于畜牧业生产中,其市场前景广阔。为了进一步了解油茶资源的化学本质和潜在的利用领域,实现油茶产业链的延伸,推动油茶产业的发展,综述了油茶籽、茶油、皮壳、茶枯饼和油茶叶中的活性成分、生物活性和药理保健作用的研究进展,并就油茶活性成分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对浙江主栽的11个油茶Camellia oleifera良种与3个浙江本土油茶品种(种)分别测定果径和籽径及其直径分布,并选取其中6个长林系列品种的油茶果进行混合测验机械脱蒲效果,分析油茶果的脱蒲率、油茶籽破损率和蒲籽分离率,研究果径、籽径对油茶机械化脱蒲的影响,为油茶果机械化脱蒲及加工机械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果径分布区间在<19 mm、19~31 mm、31~43 mm、>43 mm的油茶果实比例分别为0.67%、35.55%、54.65%、9.13%;不同品种(种)油茶籽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油茶籽径分布区间在<9 mm、9~15 mm、15~21 mm、>21 mm的油茶籽比例分别为1.79%、31.45%、57.80%、8.96%。机械化脱蒲试验结果表明,油茶果的脱蒲率为92.78%,油茶籽的破损率为2.34%,蒲籽分离率为87.20%,油茶籽径大于30mm的油茶籽易受损,果径在19.58~21.22 mm的油茶果不易脱蒲和分离。可依据试验结果对油茶果脱蒲机械的辊子的尺寸、辊子运动的速度、筛选器的间隙等关键零部件进行设计与分析,同时可对不...  相似文献   

6.
油茶低产林改造综合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文安 《中国林业》2008,(23):43-43
广西是我国油茶的主要产区之一,现有油茶林600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居全国第三位。油茶籽年产量12~14万吨,每年可产茶油4万吨,占全国产量26%。广西三江县和巴马县均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油茶之乡"  相似文献   

7.
油茶无性系良种鉴定方法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油茶无性系良种,根据油茶无性系良种遗传物质的特点及油茶籽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对现有无性系良种的鉴定方法加以评析。肯定了当代鉴定的必要性。认为用父本的影响力鉴定代替子代鉴定,对油茶无性系良种的全面考察鉴定将更有意义。并提出了父本影响力鉴定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章儆 《中国林业》2008,(15):36-36
油茶是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地处大别山南麓的安徽省太湖县,把油茶作为全县农业产业化的主导产业来抓,到“十一五”末,全县油茶面积将达到20万亩。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不少林分存在树势衰退,坐果率低,结果量少,严重影响了太湖油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收入,太湖县从2002年开始在城西乡、百里镇等乡镇开展油茶低产林改造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据调查:广西区内可供食用的油茶物种20多种,现有油茶林40万h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油茶籽车产量12万-14万t,年产茶油约4万t,占全国产量的20%。 岑溪软技油茶是经过10多年试验选育成功的我国第一个油茶良种,2004年,通过了广西林木良种审定,2008年3月申报国家林木良种审定。  相似文献   

10.
2019年10月24日,采集'长林40号'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设置油茶鲜果不同仓储层高(10 cm、20 cm、30 cm)和仓储时间(5 d、10 d、15 d),测定油茶鲜果的开裂程度、霉变率、含水率和油茶籽的出油率、出油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的仓储后熟处理方法对油茶鲜果脱壳效果和油茶籽出油品质...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茶油是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食用油,食用茶油能起到较好的保健效果,且油茶籽在榨出油分后还可用于其他生产与加工,油茶树也是一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探讨了油茶新造林丰产栽培技术,提出了油茶地产林改造技术措施,以提高油茶林的生产质量与数量,提高油茶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研究现状及方向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全面综述了我国油茶加工利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针对我国油茶籽油脂的制备、精炼、加工、副产加工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油茶加工利用研究和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油茶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其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综述了油茶各部分,包括油茶籽、茶油、饼粕、果壳、油茶叶所含的营养和活性物质,以及茶籽、茶油、饼粕在食品、化工、医药、保健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营养物质变化,建立基于理化及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技术。[方法]测定11个油茶物种和20个普通油茶品种油茶籽含油率、脂肪酸、酸值、过氧化值、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酚类物质等理化和营养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酸值和过氧化值均较低,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所含脂肪酸主要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酚类物质主要为没食子酸、表儿茶素、邻香草醛、邻香豆酸和反式肉桂酸。[结论]不同物种及品种油茶籽含油率、微量营养物质(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和总酚)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油茶物种和品种综合评价排名与其含油率不一致,在油茶选育过程中,除了考虑油茶籽含油率,应结合其微量营养成分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太湖县油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执行科学规划、培育良种壮苗、延长产业链、加大政策及资金支持、实行典型引路等具体措施,确保油茶产业真正做大做强,达到农民增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宿松县早在70年代初期就种植油茶,产量较好,宿松县林场种植油茶100亩,管理好盛产期年产油茶籽12万多公斤.进入90年代中期由于种种原因,全县茶油滞销,油茶树受到了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7.
赣南地区几种不同油茶种植发展模式的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茶种植是发展油茶产业的基础,其运作模式不是千篇一律,而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油茶种植发展模式。本文针对赣南油茶种植现状、农村经济特点、资源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在国内现有油茶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赣南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可能运作的几种模式,并对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赣南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油茶生产大国,年产油茶籽在1万t以上。据报道,油茶籽经压榨后的饼粕含有多种化学成分,特别是对其中的茶皂素、粗蛋白、纤维素、糖类、油脂等的含量分析,不少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饼粕中矿质元素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油茶饼粕的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就其矿质元素的分析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19.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特征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茶炭疽病是由鹿角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stonem.)Spauld.& Schrenk)所引起。该菌在陕西南部危害期长达9~10个月。利用油茶籽榨油后的饼柏浸泡出的茶枯水防治油茶炭疽病,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热处理后,油茶籽内部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为探索加工过程中油茶籽理化变化机制提供理论参考,也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种方式对油茶籽加热,测定分析油茶籽油及饼粕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3种方式加热的油茶籽压榨后的油茶籽油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变化规律相似,较低温度(热风和红外条件中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加热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含量变化不大,经高温(热风和红外中150℃和700 W微波)加热一段时间后,油茶籽油中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开始升高。3种方式加热处理,多酚含量分别达26. 84、94. 34和84. 51μg·g~(-1),比初始提高2. 8、12. 4和11. 0倍; 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清除率也分别达48. 91%、96. 29%和97. 01%,比初始提高6. 11,13. 0和13. 1倍。油茶饼粕中多酚的变化规律与茶油中相似,低温加热(热风和红外90和120℃,245、420和560 W微波)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变化不大,高温加热(热风和红外150℃,700 W微波)一段时间后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升高,加热结束时,总酚含量分别初始增加14. 4%、42. 5%和34. 45%,ABTS~(·+)清除率分别比初始增加27. 9%、46. 2%和32. 1%。油茶饼粕中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在不同的红外加热温度下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但均与其多酚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加热后油茶饼粕中多酚含量升高可能是因为加热导致细胞壁水解,增加酚类溶出,或者释放结合态酚等,而ABTS~(·+)清除率提高可能也包括加热引发的美拉德产物等其他极性(甲醇/水提取)抗氧化物质的贡献。【结论】对油茶籽高温加热可提高油茶籽油及饼粕中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性,3种加热工艺中热效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生产实践中可采用红外短时高温加热以提高茶油中的酚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