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家蚕与中国野桑蚕的RAPD标记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家蚕品种C10 8及江苏地区野桑蚕进行了RAPD分析 ,并利用已有的不同家蚕品种及其它地区野桑蚕的RAPD数据 ,比较了家蚕品种内和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家蚕品种间和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家蚕品种内的多态位点比率、Shannnon信息指数、Nei基因多样性指数等都远较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小 ,2 5个家蚕品种在分组和未分组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仅有一组例外 ,其余均较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大。由此说明家蚕品种内的遗传多样性比野桑蚕地理种群内个体间的低 ;而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却比野桑蚕地理种群间的高。未分组家蚕品种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略大于分组后的 ,表明分析比较的样本数不同对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控制措施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对本地产生杂草的遗传变异却研究较少。菊科中的黄帚橐吾主要依赖根状茎和种子进行繁殖,是青藏高原高山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广布杂草。本研究利用RAPD随机扩增的DNA多态性研究该物种11个种群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3个随机引物获得了81条可重复的扩增带,每个引物平均产生6.23条带,74.07%(61条)的带是多态的。种群中多态位点变化为19.45%~60.49%,He是0.1698±0.03,表明该物种具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的RAPD表型(基因型)十分丰富,并且变异较大。进一步分析发现,总遗传变异的67.64%存在于种群间,而只有31.74%的变异分布在种群内。与起初认为该物种由于克隆繁殖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均较小的预期相反,发现了十分丰富的遗传变异和较高的遗传分化,这些遗传参数接近非克隆或非入侵物种的平均值。有性繁殖、长距离扩散以及可能的杂交渗入是导致该本地杂草具有不同于其他入侵杂草遗传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markers)对青藏高原东缘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克隆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 14条RAPD引物在8个中国沙棘居群共184个样本中平均形成55.75种条带,平均有15.13种条带在居群内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27.64%;鉴别出26种基因型,平均每基株形成3.4个分株;2)与应用DNA分子标记研究的其他克隆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相比,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水平偏低,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平均值为0.85;Fager’s均匀度指数(E)平均值为0.87;3)克隆结构分析表明,中国沙棘每克隆内分株间的平均距离为1.75 m,克隆繁殖的生长型主要为游击型,并且在居群内存在以某一优势基株为主的克隆分布方式;4) 居群的定居时间、生境及群落结构等对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RAPD技术对传统药用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及其7个近缘种进行了分析,筛选出的6个随机引物在8个种39份材料中共扩增出163个位点,其中161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占98.7%;在扩增产物中有7条特异性扩增条带可用于紫花地丁的鉴定。根据RAPD结果计算的各种间遗传距离的范围为0.022 7-0.424 4,斑叶堇菜与细距堇菜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间的遗传距离最小(0.022 7),而与紫花地丁遗传距离最近的是早开堇菜,为0.147 1。在所研究的类群中,维西堇菜与裂叶堇菜的遗传距离最大(0.424 4)。根据遗传距离所作的聚类分析结果与紫花地丁等8种植物的形态分化相一致,此外,同一种的不同个体总是先聚在一起,反映了种内不同个体在遗传组成上相对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RAPD在种内是相对稳定的,能快速、准确地应用于紫花地丁的分子鉴定及其与近缘类群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RAPD markers)对青藏高原东缘中国沙棘的克隆结构、克隆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14条RAPD引物在8个中国沙棘居群共184个样本中平均形成55.75种条带,平均有15.13种条带在居群内表现出多态性,平均多态条带百分率为27.64%;鉴别出26种基因型,平均每基株形成3.4个分株;2)与应用DNA分子标记研究的其他克隆繁殖能力较强的植物相比,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水平偏低,Simpson's多样性指数(D)平均值为0.85;Fager's均匀度指数(E)平均值为0.87;3)克隆结构分析表明,中国沙棘每克隆内分株间的平均距离为1.75m,克隆繁殖的生长型主要为游击型,并且在居群内存在以某一优势基株为主的克隆分布方式;4)居群的定居时间、生境及群落结构等对中国沙棘的克隆多样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用20对引物在大汉梅群体中进行RAPD扩增,共检测出1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9个,群体的多态频率为21.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6~0.979,平均值为0.846,遗传信息较为稳定.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及繁殖性能生产记录进行分析,群体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为其建系和选育提供依据,并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玉蜀黍属物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36个RAPD引物对玉蜀黍属大刍草和玉米种质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共得到5 3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 500条。遗传相似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与大刍草种质遗传相似性系数变幅为0.585~0.809,相同种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767~0.809,而种间或亚种间的相似性系数为0.585~0.745,表明利用RAPD技术能准确地揭示出玉米与大刍草种间的遗传关系。聚类结果表明,玉蜀黍属内所有大刍草和玉米可分类为繁茂亚属和玉蜀黍亚属,繁茂亚属包括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繁茂类玉米种和尼加拉瓜类玉米种;玉蜀黍亚属包括小颖类玉米亚种、墨西哥类玉米亚种、委委特南戈类玉米亚种和玉米。运用RAPD技术证实在玉蜀黍属中尼加拉瓜类玉米种与繁茂类玉米种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4,(12):40-43
对2只来自同一细胞系的克隆山羊和3只无亲缘关系的白山羊应用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基因型和乳蛋白电泳图谱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显示:2只克隆羊基因指纹图谱完全相同,相同遗传背景的克隆山羊产后羊乳中乳蛋白组分存在差异,其中C50克隆羊酪蛋白含量和种类明显高于同一克隆的C4克隆山羊;1#、2#、3#正常白山羊基因指纹图谱分析相互不存在亲缘关系,3只正常白山羊产后第15天、第20天、第25天、第30天和150天奶样品乳蛋白电泳图谱不存在明显差异。结果提示:山羊乳蛋白多态性不仅与遗传多态性有关,而且可能与非染色体遗传或表观遗传相关。这一结果有助于乳蛋白遗传多态性研究,也可能为高产奶山羊培育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李杨  杨燕芬 《草地学报》2023,31(1):180-186
为明确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效应对红色型豌豆蚜生长和繁殖产生的影响,本研究以红色豌豆蚜克隆、绿色型豌豆蚜克隆及豌豆修尾蚜克隆作为试验材料,选用琼脂法,首先制备4种竞争试验区(1头区,2头区,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观察各试验区蚜虫的种群动态,另准备3个(红色型、绿色型及豌豆修尾蚜)高密度种群处理,分别往里放入1头4龄红色克隆若虫,统计其3日总产蚜数。结果发现,种内竞争区和种间竞争区,二者的竞争效应都非常明显,竞争区混合种群的增殖率高于2头区,种间竞争区红色克隆胜利组单头红色克隆第10天新生蚜数高于其他处理。此外,高密度的绿色克隆和豌豆修尾蚜种群均能抑制红色克隆的繁殖。因此,红色型豌豆蚜能通过评估竞争种和同伴的相对密度来控制繁殖,无论是种间竞争还是种内竞争均能影响其繁殖,且种间竞争可能加速它的繁殖速率。  相似文献   

10.
麦洼牦牛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分子标记对麦洼牦牛粉嘴和纯黑2个选育群共100头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用DCFA、Popgen1.32等软件分析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基因频率、群体分化指数(Gst)和基因流(Nm)等参数。结果表明:8个RAPD随机引物共检测到65种清晰谱带,其中具有多态性的谱带57条,多态频率为87.7%。在粉嘴群中,多态位点有45个,多态频率为69.23%,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45;纯黑群中,多态位点有52个,多态频率为80.00%,H为0.260,显示2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丰富,且多样性相近。麦洼牦牛2个群体总的多样性指数(Ht)为1.877,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55,H为0.280,表明麦洼牦牛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纯黑群体与粉嘴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为0.073,群体内遗传变异大于群体间。  相似文献   

11.
牦牛DNA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归纳总结DNA分子遗传标记的类型、特点和检出方式的基础上,分析讨论了动物遗传育种研究中常用的DNA分子遗传标记如RFLP标记、VNTR标记、AFLP标记、PCR-SSCP标记、RAPD标记、SNPs标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标记及mtDNA标记等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DNA分子标记在牦牛遗传育种研究中已渗透到牦牛品种的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牦牛品种间或品种内个体间以及与其他种间亲缘关系鉴定;犏牛雄性不育的机理研究及牦牛经济性状功能基因的克隆和多态性研究等方面。最后探讨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柞蚕DNA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刘彦群  鲁成  向仲怀 《蚕业科学》2002,28(4):283-288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技术对 4个代表性的柞蚕品种河 41、四青、青黄 1号、杏黄和 3个家蚕品种大造、C10 8、75 32的 2 8个个体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柞蚕具有极为丰富的DNA多态性 ;不同品种的个体间 (种内 )的多态性为 80 7%,而同一品种个体间的多态性也达到 45 8%~ 49 4 %;同一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133~ 0 2 38,远大于家蚕的 0 0 0 8~ 0 0 81;不同品种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 0 2 15~ 0 382 ,与家蚕相似。柞蚕的DNA多态性有 6 0 %来源于品种内的个体间 ,而来源于品种间的部分只占 40 %。UPGMA聚类时 ,柞蚕的各个体均能按品种聚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桑树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遗传差异的ISSR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农桑8号、湖桑199号、湖桑197号、育71-1、育2号、湖桑32号等6份二倍体品种和经秋水仙碱化学诱变得到的同源四倍体之间的DNA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桑树不同材料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之间的ISSR多态性有明显差异;农桑8号、湖桑197号、育2号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间的扩增条带完全一致,无差异;湖桑32号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的ISSR多态性最高,达到了23.53%。说明不同桑树材料经秋水仙碱诱变后产生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刘继霞  朱庆  刘益平  李亮 《中国家禽》2004,8(Z1):167-170
试验利用RAPD标记,选用20个随机引物,分析了黄羽肉鸡K、F、A三个品系的遗传差异,计算遗传距离,并对其与K×F、K×A杂交后代的初生重及2、4、6、8周龄体重的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率进行相关分析。试验结果表明,RAPD分子标记都表现出多态性。亲本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与后代杂种优势率之间大多数为弱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只有K×F亲本个体间RAPD遗传距离与初生重杂种优势和杂种优势率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万刚  张新全  刘伟  谢文刚  周禾  彭燕 《草业学报》2010,19(6):187-196
为揭示鸭茅栽培品种与野生材料间遗传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25对SSR引物对23份鸭茅材料(包括品种、四倍体、二倍体等)进行扩增,获得了251条清晰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0.04个条带,多态性比率为100%,多态性信息含量(PIC)的变化范围为0.24(A01E14)~0.42(A01F24,A03B16),平均值为0.33。23份材料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1065~0.6061,平均遗传距离为0.3870,6个栽培品种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3088,低于所有材料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聚类分析将相似地理来源、相同倍性和品种分别聚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AMOVA分析结果表明,类群内的遗传变异大于类群间的遗传变异;不同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表明,野生材料类群与栽培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而四倍体类群较二倍体类群具有更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RAPD分析测定蜂王与雄蜂交配的数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卡尼鄂拉蜂 (Apismelliferacarnica)和高加索蜂 (Apismelliferacaucasica)的雄蜂精液对意大利蜜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的处女蜂王进行人工授精 ,并利用 11个引物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标记分析。根据RAPD标记计算工蜂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 ,然后计算蜂王与雄蜂交配的数量。结果表明 ,RAPD标记是测定蜂王与雄蜂交配数量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POD和EST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向丽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11,19(3):509-515
为了摸清云南苜蓿(Medicago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材料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2种同工酶酶带数均为10条,多态位点百分数均达到100%。除二倍体材料外,其余材料均具有多条相同的共有谱带,有着丰富的多态性,但POD和EST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供试材料的POD和EST遗传距离均在0.00~1.00之间,其中1号、3号和4号二倍体苜蓿,与其他逸生材料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均为紫花苜蓿(M.sativa L.),POD和EST的遗传距离分别在0.00~0.56和0.00~0.33之间。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这将为云南苜蓿资源遗传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选用20对引物在大汉梅群体中进行RAPD扩增,共检测出185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9个,群体的多态频率为21.1%。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66~0.979,平均值为0.846,遗传信息较为稳定。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特点及繁殖性能生产记录进行分析,群体总产仔数和活产仔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可为其建系和选育提供依据,并为以后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昆明裂腹鱼盘大河群体和昆明裂腹鱼泥猪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从38个10 bp引物中选取20个用于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在两群体中分别检测到121、125个位点,多态位点数分别为57、73个,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7.11%、58.40%;两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4 5、0.1963,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250 3.研究表明:因地理隔离的两昆明裂腹鱼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两群体内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结构;泥猪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要比盘大河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其群体内遗传变异较盘大河群体大.  相似文献   

20.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对分别属于河北、山东、湖北3个省区的6个桑天牛卵啮小蜂种群进行了遗传关系的分析。根据扩增结果构建了种群间的聚类树状图,山东泰安种群与河北各种群聚为一类,并与河北易县种群为同一亚类,其结果与形态学上的分类有些不同。而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结果显示,泰安种群与河北和湖北种群都有差别,与形态学分类的结果较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