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在对中国西北荒植物区系的68个科、361属、1079个种植物的分布区类型、性状、生境、产地等进行系统调查及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中国西北荒漠植物区系信息系统。本文介绍了该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对该系统的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珍稀濒危荒漠植物区系地理相似性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西北部 ( 1 )准噶尔盆地、( 2 )塔里木盆地、( 3 )东疆哈 -吐盆地、( 4)柴达木盆地、( 5)河西地区、( 6)阿拉善高原、( 7)阿拉善东部地区作为珍稀濒危荒漠植物区系定量分析单位。应用 Jaccard、Ciechanowski( Sprensen)和 Ochari相似系数 ,根据 50种珍稀濒危荒漠植物的地理区系分布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 7个植物区系间的相似矩阵 ,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西北地区珍稀濒危荒漠植物区系之间的相似关系 ,以准噶尔和东疆吐 -哈盆地间相似关系最为紧密 ,阿拉善东部地区较为孤立  相似文献   

3.
阿拉巴斯山地区为干旱区第三纪残遗植物的避难所,是内蒙古地区植物特有现象最明显的地区。共有维管植物251种。地带性植被为草原化荒漠,主要群落类型为四合木荒漠、半日花荒漠、绵刺荒漠、沙冬青荒漠等荒漠群系。以戈壁种和东阿拉善种为主的荒漠成分构成了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古老残遗种及特有种在植物区系和植被组成中均起主导作用。但是这块宝地目前面临严重破坏,应该尽快成立阿拉巴斯第三纪残遗植物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鄂尔多斯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特有植物的集中分布区,有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15个。其中,当地特有属5个、戈壁荒漠特有属2个、蒙古高原特有属1个。有当地种子植物特有种128个,其中贺兰山等山地特有种62个、平原荒漠特有种66个。该中心特有植物的性质,表现为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后裔的古老性和温带干旱荒漠性质,以及山地森林植物与华北或东亚植物的亲缘联系  相似文献   

5.
鹅喉羚     
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又名长尾黄羊、羚羊,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生活在亚洲中部荒漠地区,对荒漠地区干旱贫瘠的自然环境适宜性强,广布于荒漠盆地和山地。分布鹅喉羚的分布,从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至高加索,到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前苏联中亚地区,蒙古和中国西北部。已记录6个亚种,中国境内分布有4个亚种,即青海柴达木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标本及文献资料,对中国滨藜亚科(Atriplicioides)植物地理分布和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中国滨藜亚科植物有28种,隶属7个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20个省、自治区的干旱草原、荒漠、盐碱地带,尤以新疆最为丰富,分布有23个种,占全国的82.14%。在垂直分布上,从低于海平面80 m的吐鲁番盆地至海拔4 000 m以上的帕米尔高山地带都有其分布。中国滨藜亚科植物区系的特点:①特有现象明显;②具有典型的温带干旱荒漠分布性质;③与中亚成分关系密切;④区系成分古老与年轻并存。对滨藜亚科植物的特点,以及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为干旱区植被重建、植物的引种以及饲用植物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额济纳旗植物区系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全面论述额济纳荒漠植物区系的区系组成,区系特征,地理成分特征,与周围地区特有成分和优势建群成分的比较及其对区系划分的意义。并指出了该旗应加强对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及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新疆荒漠类草地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27科,94属,139种,其中有一些古老种,生态幅度狭域种,受国家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和贵重中草药。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组成中,表现出中亚西部荒漠亚区和中亚东部荒漠亚区的过渡性。本文还分析了植物生活型,并描述了14个群系级的植物群落类型及其一般特征,其中木本猪毛菜群落类型在新疆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资料,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屏障的东南部"荒山"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共有42科180属261种,植物区系特点是:区系组成丰富,优势科明显,科属比例高,种相对偏少;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特有种贫乏,区系起源年轻;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生活型、生态型都是旱生、超旱生半灌木以及多年生草本,属于温带荒漠性质.  相似文献   

10.
阴山北麓是典型的草原向荒漠的过渡区,由于其物种组成、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生态功能上的特殊性,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采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实地调查为主,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阴山北麓木本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阴山北麓木本植物区系由16科38属68种植物组成。该区系木本植物≥10种的优势科有3科,含2种的属和含1种的属物种较为丰富多达31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1.58%。植物科分布包含5个分布型和1个分布变型,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布有11个分布型和4个分布变型,以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论述及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分析了新疆可持续农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提出了新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锂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锂及其化合物的用途越来越广,世界各地锂产品的需要量逐年增加,价格越来越高。青海柴达木盆地有着丰富的盐湖锂矿资源,大力开发锂及其化合物产品,对于振兴青海经济将会起巨大推动作用。本文从锂的应用、柴达木盆地及世界锂盐资源、市场需求、提锂工艺及盆地盐湖锂盐资源开发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17种蔬菜中铅铬镉元素含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陕西省大中城市郊区的17种蔬菜 ,15 2个样品中的铅、铬、镉含量。并用翔实的测试数据分析了蔬菜中的铅、铬、镉含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铅是我省蔬菜中的主要污染元素 ,所检测的 17种蔬菜中 ,有 9.9%蔬菜样品的铅含量超出了国家卫生标准的允许量 ;铬和镉只发现在个别蔬菜上有污染 ,超标率分别为 1.3 %和 2 .0 %。西安市是我省蔬菜重金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 ,超标率为 10 .7% ,汉中市和咸阳市只发现在个别蔬菜上有重金属污染 ,超标率分别为 5 .0 %和 3 .9% ,宝鸡、渭南和铜川三市蔬菜无一超标 ,合格率为 10 0 %。从而探明了我省蔬菜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 ,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南疆地区近四千年来气候与环境演化的研究表明 ,本地区气候环境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 ,但期间仍有若干次相对凉湿与暖干旱时期的波动 ,且揭示出 3 .0 ka B.P.、2 .0 ka B.P.、1.5 ka B.P.、1.0 ka B.P.、0 .2 ka B.P.五个气候突变转干时间界线。本研究揭示了近四千年来本地区持续干旱化的特征 ,并有后期加剧的趋势 ,并指出历史时期南疆地区若干人文事件的发生如近两千年以来丝绸之路的兴衰、南疆古城镇的废弃等与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存在着良好的准对应关系 ,表明气候环境的自然演化是影响人地关系类型与内容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大庆沙化土地为对象,应用景观生态学的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生物控制共生、生物圈等级组织、异质多样性理论,探讨景观生态建设理论在沙地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大庆7种沙地景观生态建设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三废”污染等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导致这些恶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人类活动对新疆阿拉尔灌区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分析了新疆地下水的转化规律,特别是平原区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对塔里木盆地阿拉尔地区开垦后的地下水变化特征和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影响做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使绿洲内部地下水位上升,水质改善;但绿洲以外地下水位下降,河流由于接纳了绿洲排水,水质变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乌兰察布高原的地带性土壤府殖质的地理分布规律:(碱溶性腐殖质可提取的部分)以深厚黑色土为最高:80-87%;向北过渡至栗钙土、棕钙土明显降低在20%左右,HA/FA亦是以深厚黑色土最高:土层中部达2以上;栗钙土1-1.5;至棕钙土0.6-1,并且表层最高,下部土层减少<1;山地土壤HA/FA最高层在A1层:1-1.3左右,向下锐减。光密度特性E4:E6:深厚黑色土最小<4;草原土壤在4-5;山地土壤:>5。土壤C/N也反映了土壤类型之间差异:深厚黑色土:表层低:6-7,下层高:12-13;草原土壤多在9-10;山地土壤则较大11-13。通过对土壤以上各化学指标分析研究,明确了土壤类型的划分依据,对本区土壤分类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依据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基础特征,论证了干旱地区新建绿洲村镇居民点建立的原则、规模、基础设施要求与布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