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Rht3基因对萌发籽粒α—Amy1表达和抗穗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Rht3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Rht3对α-淀粉酶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Rht3主要对α-Amy1的表达起作用,高矮亲本间α-Amy1等电聚焦同功酶谱带有明显差异,高秆轮回亲本在pH5.0-5.3区域具特异带,分离群体中高秆与矮秆之间的α-Amy1同功酶谱带差异明显,但酶谱较为复杂。Rht3主要通过影响α-Amy的表达而增强了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2.
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感染细菌性疫病后POD、PPO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供试的4个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未接种健株中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PPO同功酶谱带数没有差异,但抗病品种POD同工酶谱带比感病品种多两条(A2和B2),感染大豆细菌性疫病后,不同品种的POD活性均升高,其中,抗病品种POD活性始终处于较高水平,PPO活性在抗病品种中升高,而在感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中降低,POD同功酶谱带在所有供试品种中C1带均增强而C2和B4带减弱,其中抗病品种B1和B2带也减弱;PPO同功酶谱带中,感病品种B1带减弱,而抗病品种B1带增强。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别利用小麦品种“中国春”-黑麦lmperial和“中国春”-大麦Betzes的整套标准二体添加系,以及黑麦-小麦单体添加系,对黑麦、大麦及小麦的乳酸脱氢酶(LDH)基因进行了染色定位研究。实验中采用5%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脉法。可用于进行LDH同功酶基因定位的酶带仅见于第二区中。结果发现黑麦的LDH同功酶基因Ldh-R1和Ldh-R2位于4R染色体上,大麦LDH同功酶基因Ldh-H1和Ldh-H2位于4H染色体上。由于所用的黑麦-小麦添加系并不成套,只有小麦LDH同功酶基因Ldh-B1被定位在4B染色体上。在供试的3种禾谷类作物中,LDH基因均被定位在第四部分同源群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4.
酶学上把作用于同一作用物(如茶多酚)而产生相同的产物(如茶黄素),但酶蛋白本身的结构(包括一、二、三级结构)不同的酶,通称作同功酶,亦即功能相同,结构稍有差异的酶。在红碎茶制造过程中,多酚氧化酶同功酶  相似文献   

5.
以甘蔗抗花叶病的转ScMV-CP基因为材料,以原种Badila和组培甘蔗为对照,研究了转基因甘蔗在病毒接种后H2O2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接种后转基因甘蔗与非转基因甘蔗叶片H2O2积累有明显差异;保护酶系统中SOD、CAT活性与H2O2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OD活性没有参与H2O2的积累;同功酶谱分析表明甘蔗花叶病毒接种后对甘蔗叶片POD同功酶影响很小,但是CAT同功酶有不同程度的降解,有的谱带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6.
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引起的生化特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外源豌豆 DNA直接导入普通小麦中 ,结果发现变异小麦的籽粒蛋白质构成及过氧化物酶 (POD)、酯酶 (EST)、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同工酶谱带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广泛变异 :超大穗变异株系 M1 新增加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86 ku和 80 ku组分 ,相反 ,中国春变异株系 C消失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 92 ku和 82 ku组分 ,它们的中分子量蛋白区亚基带染色程度也分别产生了明显的加深和减弱变化 ;同工酶不同程度出现差异谱带、酶带缺失、酶活性增强或减弱的显著变化。表明受体发生广泛变异可能是外源基因导入、基因杂合、基因互作与外源 DNA片段“重组插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茶树的种内关系,用电泳方法检测了阿萨姆组(阿萨姆变种)及中国组和日本组(中国变种)的酯酶同功酶变异.三个组共发现区带18个.其中三个区带在所有检测的种中都可观察到,我们认为这三个区带是茶树酯酶同功酶谱的基础.在阿萨姆组和中国组之间有五个区带频率明显不同.阿萨姆组和日本组之间有六个区带频率明显不同。在中  相似文献   

8.
进行了水分胁迫及复水过程中斑茅和甘蔗活性氧代谢和渗透调节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提高,斑茅丙二醛(MDA)含量提高幅度低于拔地拉,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比活性较高,同工酶谱带较强(SODb1、SODb2和PODa1)且明显不同于拔地拉,而且其在严重胁迫后复水出现与拔地拉相同的新的诱导谱带PODb2o。过氧化氢酶(CAT)比活性分析结果还表明,拔地拉在水分胁迫下,比活性明显下降,而斑茅则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周玉平  尹田夫 《大豆科学》1992,11(3):247-252
为探索热冲击(Heat Shock,简称HS下同)对soja亚属野生大豆(G.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栽培大豆(G.max)三个不同进化类型大豆萌芽种子下胚轴酯酶同工酶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了6个不连续的骤变温度H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1)在45℃(2h)、40℃(1h)→45℃(2h)、40℃(2h)→26℃(2h)→45℃(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主谱带半野生大豆第5带、栽培大豆第6带均消失;野生大豆的酶谱C区的主谱带第6带幅明显变窄,色度明显减弱;三种大豆酶谱C区其它谱带有不同条数的消失;三种大豆酶谱C区在其主谱带上方均出现一条新谱带。2)三种大豆酶谱A区和B区谱带对所有HS反应均不敏感。3)在26℃(对照)、35℃(2h),40℃(2h)三种HS处理条件下,酶谱C区野生大豆主谱带第6带的色度从低温HS处理到高温HS处理逐渐减弱,而半野生大豆主谱带第5带则相反,栽培大豆C区主谱带第6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绪论通过以染色体组分析为中心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对小麦的起源所进行的种的分布的植物地理学剖析、核型分析和基因分析已经搞清。结果不仅被同功酶分析等方法所证实,且有新的认识(Johson 1968,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和肽链内切酶(EP)的发育和器官专化同功酶的类型而对小麦、黑麦和小麦-黑麦附加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AAT的发育专化同功酶是由黑麦“Impreial”的3R和4R染色体编码的,茎秆中AAT的显带密度的器官专化增长是由小麦“中国春”的3A染色体上的  相似文献   

12.
作者旨在确定木石港3号抗黄花叶病位点Y_m和酯酶同功酶复合位点(Est_1—Est_2—Est_4)的连锁关系,并且通过苗期酯酶同功酶电泳法,评估选择含Y基因的单株和品系的可能性。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硬粒小麦(MG 41392)种子蛋白质的电泳分析表明Υ-45麦醇溶蛋白缺失,然而,通常与其密切相关的ω-麦醇溶蛋白和低分子量(LMW)谷朊亚单位却存在.对这种基因型中DNA基因聚合酶连锁反应(PCR)的研究表明,45型硬粒小麦品种存在着典型扩增谱带.这个发现已由Southern印迹分析研究进一步证实,并显示所有存在于45型硬粒麦类作物中的α-麦醇溶蛋白的杂交带,即有Υ-45麦醇溶蛋白基因存在,但未能表达。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利用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所获得的变异后代(D_2)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酶谱谱带清晰,变异后代的各株系的酶谱与其亲本的酶谱差异明显。所有的材料除具有两条共同的谱带外,在表型变异明显的各株系间,其酶谱差异很大。这表明外源DNA片断已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或调控了受体某些基因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5.
关于大麦的同功酶,已报道了20种这种酶的46个基因位点,其中41个基因已进行了染色体定位(Brown,1983;Shepherd等,1987)。多数的大麦同功酶可从植物幼株的叶、根及胚乳等部位提取。提取液通过电泳法,根据出现图谱的差异就能比较容易地推定出复等位基因。由于这种方法在较短时间里可处理很多样本,所  相似文献   

16.
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对小麦幼苗SOD的诱导及耐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酸二氢钾缓冲液喷洒小麦幼苗可以显著提高其SOD活性。同一品种喷洒不同部位其SOD活性则表现出差异,喷洒叶部SOD活性>喷洒根部>对照组;从盘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可以看出,喷洒缓冲液后的麦苗SOD同功酶有新的谱带产生,随着处理温度的降,科苗SOD活性降低,麦苗电解质渗出率升高,同一处理温度条件下,麦苗SOD活性表现为:喷洒叶部>喷洒根部>对照组。于28℃条件下,缓冲液处理与对照组的电解质渗出率  相似文献   

17.
云南大叶茶与汝城白毛茶杂交后代的RAPD亲子鉴定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分子标记技术 ,对云南大叶茶 (C .sinensis)与汝城白毛茶 (C .ptilophylla)进行人工杂交所获得的F1代植株进行了亲子鉴定。结果表明 ,13个随机引物在第 1个杂交后代( 1F1)中共扩增出 80条RAPD谱带 ,其中 79条能在双亲中检出 ,另 1条为 1F1自身的特异带 ,卡平方检验表明在 1F1中扩增出的谱带数与亲本中各对应位点所显示的谱带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第 2个杂交后代( 2F1)中共扩增出 75条谱带 ,在第 3个杂交后代 (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品种铁丰29为材料,利用开顶式气室(OTCs)研究了O3浓度升高和UV-B辐射增强单独胁迫及复合胁迫下大豆叶片抗氧化酶(SOD、POD和CAT)活性及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结果表明:O3处理大豆叶片SOD、CAT和POD活性均低于对照;UV处理下,大豆叶片SOD、CAT、POD活性也均低于对照,但基本高于O3处理;O3及UV复合处理下,加剧了SOD、CAT、POD活性的减弱.对POD同工酶研究发现,在分枝期,O3处理产生Ⅰ条新谱带,开花期和结荚期均比分枝期多2条谱带,并且受胁迫处理的POD酶谱带与对照相比颜色较浅,说明在整个生育期,胁迫处理下的大豆叶片POD同工酶活性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9.
1991年,用PAGE技术检测了甘肃省243份大豆(G.max)品种种子蛋白中SBTi位点的等位基因型。检测结果:Ti~a型品种22份,占品种总数的90.9%,Ti~b21份,占8.6%,未发现Ti~c及ti型。发现一份材料的电泳图谱在与标样上Ti~a、Ti~b、Ti~c对应位置上没有谱带,而在Ti~b位置紧上方,有一条新谱带(Rf=0.79,Ti~b=0.82)。经加胰蛋白酶等措施多次验证,初步认为这很可能是在Ti位点上的一个新的等位基因控制下形成的蛋白谱带。  相似文献   

20.
离子注入甜菜种子生物效应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表明:N+离子注入甜菜种子后,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功酶的活性与离子注入的剂量有关,低剂量的离子注入有利于酶的活化并产生新的酶带;植株生长量和生长势也有明显提高,尤以注入剂量4×1016和60次脉冲处理为佳。本文还探讨了离子注入在诱变育种中辐照损伤及其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