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地表水水质监测为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地表水水质监测的意义,通过对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的分析,以近年来河流水质和湖泊(水库)水质现状为依据,深入分析地表水水质监测的现状,提出科学有效的地表水水质监测对策,为我国地表水水质监测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2.
地表水质模型应用研究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质模型是水环境污染治理规划决策的有效工具。阐述了当前5种主要的综合地表水质模型,以及在水质预测、水质规划评价、水质预警预报中的基本应用研究现状。结合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重点探讨了水质模型在环境预测与评价领域中的应用发展趋势,对我国环境工作者科学地选择、使用地表水质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江安庆段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2005年长江安庆段的实地调查和水质监测,运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并结合水质评价方法分析该段的水质现状,发现水质状况良好,符合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和评价滇池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分别于2012年5月和8月对滇池6个站点的水环境和浮游植物进行监测,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利用单标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滇池水质基本不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其中总磷、总氮和氨氮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5.
太湖平原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太湖流域水质状况的影响,以太湖腹部平原区为例,基于典型年地表河流水质监测数据,结合TM影像解译结果所反映的土地利用状况,分别从区域和水质站点周边缓冲区两个方面,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与水质状况的灰色关联序,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水质的影响,为太湖腹部平原区的土地利用与水污染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河流水质整体上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灰色关联度最大的是城镇用地,其次是水田和旱地,水域和林地的灰色关联度最低;丰水期、枯水期的不同水质指标与土地利用的灰色关联序有一定区别,而水质站点缓冲区土地利用为样本时,水质指标受城镇用地影响最大,其次为耕作用地,最低为水域。  相似文献   

6.
根据大凌河的流域污染特性,利用水质综合指数评价法,选取2011年水质监测资料,分各水期对大凌河朝阳区段水环境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水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综合评价玉溪市3个高原湖泊的水质现状,利用"三湖"中的6个监测站点的实测平均值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法和叠加综合指数模型,分别对"三湖"丰水期、枯水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沅水常德段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2009年沅水常德段桃源县凌津滩、武陵区陈家河和汉寿县坡头3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沅水常德段水质总体上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良好;3个监测断面除总磷存在超标现象外,其余所有监测项目均在标准值范围之内。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各监测断面均处于尚清洁状况。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8~2012年海宁市地面水水质指标的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法和R型聚类分析法,对海宁地表水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宁地表水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氨氯、总磷,其中氨氮为首要污染因子;近年来,海宁地表水水质一直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其中2008~2009年水质略有好转,然而近3年来却一直小幅波动。各监测指标中,NH3-N和CODMn、CODCr与CODMn、TP与CODMn、CODCr和NH3-N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云 《安徽农学通报》2013,(14):23-24,31
通过对临沂市地表水的观测与统计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临沂市主要河流的水质在Ⅲ类或Ⅲ类以下,存在由富营养化造成的污染和水功能区不达标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增加导致水环境恶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不适应、水资源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低、居民保护意识不强等。针对临沂市地表水污染现状提出了综合整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综合评价玉溪市3个高原湖泊的水质现状,利用“三湖’’中的6个监测站点的实测平均值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法和叠加综合指数模型,分别对“三湖”丰水期、枯水期水质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从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城市声环境质量等方面,评述了湖北省环境质量现状,并结合历年监测数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及环保措施等方面,研究了2005~2014年全省空气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空气中NO2和PM10浓度呈上升趋势,PM25污染问题突出;地表水环境质量由轻度污染升至良好,近年来稳定在良好水平,但生活污染排放愈加严重,使水质现状较差水体改善存在较大压力.预计下阶段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明显改善的压力较大;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部分支流及城市内湖污染较重等问题仍将存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水工厂化养殖水质监测手段落后、自动化水平低的现状,设计并实现了基于Zigbee无线技术和WinCE嵌入式平台的多点水质动态监控系统.构建了数据采集分站、汇聚站点和上位机人机交互的3层构架.分站点采集的数据经无线方式传输到汇聚站点,经汇聚站点转发给上位机.上位机提供基于B/S模式的操作和统计界面,实现数据的监控和管理.实际测试证明,系统可以完成对水体溶解氧、温度、pH值的实时数据采集、无线数据传输及监控功能,控制精度符合设计要求,系统结构简单,节点扩充容易,经改进后能够应用于其他环境水质监控.  相似文献   

14.
郑连科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900-2902
以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功能区划为契机,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商丘市地表水水质状况进行评价,对各水功能区水质进行了现状与目标的对比分析,探讨了产生污染的原因,提出了治污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青藏高原农业种植对区域水质的影响,以柴达木盆地主要绿洲农业区地表水和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和布点采样,在9个典型乡镇设置70个采样点,测定水样的总磷、硝酸盐氮、氯化物、硫酸盐、重金属和农药等指标,分析耕作活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研究区地表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2.100,综合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尕海镇、郭勒木德镇、格尔木市东、大格勒乡地表水综合水质达到Ⅰ类;香日德镇和察汗乌苏镇地表水中的总磷与德令哈市地表水中的COD浓度处于劣Ⅴ类水平,氯化物、硫酸盐和硝酸盐氮超标位点分别占总采样点的20%、6.67%和1.67%。地下水综合水质标识指数为2.300,综合水质为《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Ⅱ类,怀头他拉镇、大格勒乡和察汗乌苏镇地下水中的氯化物和怀头他拉镇地下水中的硫酸盐分别为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的2.83、1.13、1.07倍和1.92倍,无法饮用。研究区重金属和农药浓度极低,其中铅、铜和砷浓度低于地表水和地下水Ⅰ类水标准限值,农药中啶虫脒、毒死蜱和阿维菌素浓度分别为限值的0.01%~0.21%、0.12%和0.93%;灌溉排水中总磷和硝酸盐氮浓度分别增加了37.8%和24.43%。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区水质总体较好,但农业耕作活动仍会对区域水质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00~2006年安徽省辖淮河干流地表水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淮河干流的水质现状和污染结构,预测干流水质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06年安徽省辖淮河干流整体水质状况属轻度污染,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NH3-N、BOD5和CODMn.2000~2006年,干流出入境断面水质显著好转,但总体水质无明显变化趋势.并针对如何改善淮河水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了油田开采对大庆地区水资源的影响,指出水污染现状:地表水严重污染,潜水水质趋于恶化,深层地下水水质不佳,同时指出水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度对长期收集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对该区水资源水质做出了比较合乎实际的评价,为油田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房莉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50-151,197
利用近期淮北市地表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淮北市水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价及水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丘市水功能区水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商丘市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成果进行分析,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系统全面地对商丘市水功能区现状水质及污染状况分别进行分析评价,针对影响水质的因素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沱江流域地表水水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沱江是长江上游的一个重要支流,其水质安全对维持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因子分析评价的方法,对沱江流域1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的水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沱江的下游和上游地表水水质受到了较严重的污染,中游的地表水水质处于良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