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1984年和2014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茶多糖、总黄酮、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与2014年的茯砖茶相比,茶多酚、水浸出物和茶红素含量均显著减少,降幅达30%以上;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黄酮和茶黄素下降幅度在18.80%~26.75%;可溶性总糖和茶多糖含量变化幅度不大,未达显著水平;而茶褐素的含量显著增加,增幅35.65%。感官审评结果表明:1984年的茯砖茶汤色红棕,陈香显著,滋味醇和。  相似文献   

2.
茯砖茶品质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智芳 《福建茶叶》2009,32(1):10-11
茯砖茶由于发花工序而形成完全不同于黑毛茶的品质特征。“金花”的存在是茯砖茶与其他黑茶明显区别,“金花”的多少又是区分茯砖茶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准。而发花工序形成的“金花菌”以及大量的其他微生物的参与及适度的湿热作用,在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导致几种主要化学成分,如水浸出物、咖啡碱、芳香物质、茶多酚、苦味物质(花青素、茶皂素、黄酮类等)、可溶性糖等含量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相似文献   

4.
选择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茯砖茶生产厂家,通过互换毛茶原料,以探讨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陕西泾阳加工的茯砖茶(1、2、3号),口感滋味相对最纯正;由湖南益阳加工的茯砖茶(4、5、6号),口感滋味相对纯正。原料来自于陕西泾阳的(1、4、7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高;原料来自于湖南益阳的(2、5、8号)茯砖茶,所含的茶多酚、黄酮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水浸出物均最低。而可溶性糖含量以原料来自于浙江武义的(3、6、9号)茯砖茶最高。表明原料不同和加工工艺不同对茯砖茶产品的品质形成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酶分析技术研究了茯砖茶制造中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的变化,并探讨了添加诱发剂对茯砖茶发花中这3种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3种酶均存在于茯砖茶制造中,且在发花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添加诱发剂对发花中3种酶的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益效应,并且改变了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及其活性,相应的同工酶提前出现,对改善茯砖茶的品质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花”菌是茯砖茶生产过程中的优势菌,通过该菌在茶叶中的生长和代谢作用,不仅能改善茯砖茶的品质,还能产生对人体有益的活性代谢产物.本文对茯砖茶中的“金花”菌的分离、鉴定、代谢产物对茯砖茶品质影响及代谢活性产物的营养保健作用进行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7.
运用薄层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了茯砖茶加工中的脂溶性和水溶性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发花是茯砖茶色素物质变化与色泽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主要表现为,发花期间叶绿素的深色降解产物脱镁叶绿酸酯 a、b 和脱镁叶绿素 a、b,以及类胡萝卜素的主要组分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均呈明显增加趋势。深色的未知色素 UFO1和 UFO2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规律。此外,茶多酚经微生物酶促氧化形成了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这些色素物质的形成与积累,形成了茯砖茶黑褐或黄褐的外形色泽和橙黄或橙红的汤色的品质特征。文中还就微生物在茯砖茶色泽  相似文献   

8.
对不同年份的31个特制茯砖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从样品外形、内质、茶汤色差等方面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年份茯茶的品质特征及差异。年份较长的茯茶干茶色泽为黑褐、灰褐或褐略带红,年份较短的茯茶干茶色泽多为黄褐、青褐;随着年份的延长茶汤色泽出现由橙黄-黄橙-红橙-橙红-红的变化趋势。茶汤的粗涩味随着陈化时间的延长逐步转化,原料较粗老的茯茶粗涩味转化较慢。研究从感官品质的角度揭示不同年份茯茶特征,为年份茯砖茶评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突散囊菌是黑茶类茯砖茶发花过程的主要微生物,通过它的代谢作用不仅能够改善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增加许多微生物代谢活性物质。本文主要对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及其代谢产物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茯砖茶不同萃取物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茯砖茶依次用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后制备样品,测定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及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胰脂肪酶活性的影响程度不同,三氯甲烷层稍有抑制作用,活性只有对照的0.82倍,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有显著的激活作用,正丁醇萃取层部分激活作用最明显,达2.54倍。茯砖茶各部分样品对α-淀粉酶活性均有激活作用,其中以乙酸乙酯萃取层部位的激活作用最强,激活倍数为4.09,其次是水提物,其激活倍数为2.99,水层的激活作用不显著。三氯甲烷萃取层抑制作用不显著,活性只有对照的0.88倍。乙酸乙酯萃取层及正丁醇萃取层部分经过HP-20树脂再分离后,各部分仍有较高的活性。  相似文献   

11.
以桦褐孔菌多糖为研究对象,进行桦褐孔菌多糖饮料的制备并进行感官评价,对所得饮料进行DPPH清除实验、ABTS清除实验的抗氧化活性研究和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降糖活性研究以及乙酰胆碱酯酶、丁酰胆碱酯酶的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多糖饮料整体感官评价分数较好,该多糖饮料的DPPH清除率、ABTS清除率、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以及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率在一定范围内均随多糖饮料浓度的增大而活性增强,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降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紫娟”普洱茶茶褐素的膜分离及其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娟"普洱茶为原料,分离制备茶褐素,采用膜技术对茶褐素分级,得到含量较多的3 500 Da透出部分和100 000 Da未透出部分,并对两部分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100 000 Da未透出部分总酸性基团、羧基、酚羟基、多酚类及多糖含量均高于3 500 Da透出部分;100 000 Da未透出部分的多糖由核糖、鼠李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而3 500 Da透出部分未检出单糖。研究显示,3 500 Da透出样和100 000 Da未透出部分中均含有-OH、-COOH,推测"紫娟"普洱茶茶褐素属苯多酚类物质,并含有酚性色素、多糖、蛋白质、脂类及生物碱等。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均会引起发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砖茶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时,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其中绿茶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砖茶对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抑制拟杆菌、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茯砖茶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绿茶组对拟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绿茶组和红茶组都能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茯砖茶组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分析PI值和B/E值,发现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 h阶段茯砖茶组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发酵8、12、24 h阶段绿茶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而整个发酵过程茯砖茶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为不同茶叶在青年消费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探明湖南省冬夏两季茯砖茶发花期间真菌种群的生长特性及演替规律的基础上,试验对分离鉴定的27株真菌微生物开展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等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菌株菌丝生长及产孢的情况。结果表明,所有的发花微生物均能在茶汁培养基上生长,在不同碳、氮源的培养基上以单糖、二糖和有机氮源为碳、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且利于产孢,发花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超过30℃或低于25℃将会抑制生长。但不同发花微生物个体之间又存在着一定差别,表明不同季节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的种类和演变规律与发花微生物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5.
以桦褐孔菌为研究对象,单因素试验后进行正交试验优化酶法提取桦褐孔菌多糖工艺,对所得多糖进行NO、羟基自由基清除的抗氧化活性以及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的降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酶法提取多糖工艺中最佳蛋白酶为果胶酶,酶解最佳条件为pH 4、加酶量9500 U/g、酶解时间3 h、提取温度55℃;该酶解多糖的NO、羟基自...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上,茯砖茶是一种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冠突散囊菌"、具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边销茶。然而,若对茯砖茶的保健功能进行开发利用,就无法忽视茯砖茶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所面临的复杂法律营销环境及其对具体营销策略的影响。本文基于茯砖茶的保健功能,对传统茯砖茶和茯砖保健茶两种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宣传的各个阶段所涉及的法律环境规范作出梳理,并分析了法律对于营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增盛  谭湖伟  张莹  施玲 《茶叶科学》1991,11(Z1):69-75
用液谱等方法研究了茯砖茶制造过程中主要含氮、含碳化合物的变化及其与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氨基酸,嘌呤碱和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汽蒸、沤堆和压制中的湿热作用和发花中的微生物酶促作用促成了这些物质的转化,对茯砖茶特有品质的形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茯砖茶减肥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探讨了茯砖茶和绿茶对营养型肥胖大鼠的减肥作用。茶叶水提物的低、中、高灌胃剂量分别为:75、150、300mg/kg。结果表明:与肥胖模型组相比,茯砖茶和绿茶均能显著抑制大鼠体质量增长,降低食物利用率、脂肪系数以及Lee氏指数。脂肪细胞观察表明,喂饲茯砖茶和绿茶组大鼠的脂肪细胞中脂滴含量明显减少,脂肪细胞直径明显变小。茯砖茶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效果优于绿茶。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脂高糖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研究茯砖茶水提物对Ⅱ型糖尿病小鼠的降糖功效。结果表明,茯茶水提取物干预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小鼠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症状,降低空腹血糖浓度,提高机体对糖负荷的耐受性,提升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水平。同时,q RT-PCR分析发现,茯茶水提物通过增强PPAR-α、GLUT2和GLUT4基因表达,促进了葡萄糖转运和肝脏内脂质代谢,从而改善糖尿病小鼠体内糖代谢紊乱。综上所述,茯茶能显著改善Ⅱ型糖尿病小鼠糖代谢紊乱症状,其中中、高剂量茯茶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营养贮藏蛋白质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技术、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免疫印迹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技术,分离鉴定了无患子科树木细子龙(Amesiodendron chinense)的营养贮藏蛋白质(VSP)。在经汞-溴酚蓝染色的石蜡切片中,观察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木质部的木薄壁细胞中有深蓝色颗粒状物质,而在上述枝条、树干和根的次生韧皮部的韧皮薄壁细胞和韧皮射线薄壁细胞中则为均一状的淡蓝色物质。这些被染成不同程度蓝色的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SDS—PAGE分析表明,在枝条、树干和根的树皮及木质部中,有2种含量高的蛋白质,其分子质量约23kDa和26kDa。使用荔枝(一种无患子科树木)的22kDa VSP的多克隆抗体对这些部位的树皮和木质部可溶性蛋白质进行免疫印迹分析,在免疫印迹图谱上,该抗血清只识别23kDa和26kDa蛋白质,且23kDa蛋白质谱带颜色较深,说明它们与荔枝的22kDa VSP有一定的同源性。间接免疫荧光定位结果表明,只有颗粒状和均一状蛋白质内含物发出异硫氰酸荧光素特异的蓝绿色荧光,说明23kDa和26kDa蛋白质是这些颗粒均一状内含物的主要成分。树木抽新梢后,这2种蛋白质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可见,23kDa和26kDa蛋白质符合树木VSP的3条标准,应该是细子龙的VSP。韧皮部和木质部的VSP在形态上的差异可能与蛋白质的种类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