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2010年以来,如东县顺应蚕业产业发展要求,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等项目的支持下,把稚蚕人工饲料饲育技术应用作为现代蚕业技术突破口,在全县采用人工饲料共育小蚕,取 相似文献
3.
为了规范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技术,降低发病率,提高结茧率,增加春柞蚕效益,笔者认为春季柞蚕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原则是:改悬挂育为茧床或帘上平面育,饲育温度24~25℃。湿度:蚕未眠时90%左右,眠时60%左右。不喂水叶,眠前出沙,蚕起青后上山。蚕室蚕具彻底消毒。春小蚕合成袋养蚕的具 相似文献
4.
柞蚕放养在野外,由于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产茧量较低,尤其是小蚕期遗失率高是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为了减少小蚕期的损失,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我乡从1998年开始推广春柞蚕一龄蚕室内悬挂育技术。 相似文献
5.
随着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使蚕业生产的主力军越来越缺乏.家蚕饲养中技术性较强的小蚕期难以规范进行,较大程度地降低了蚕农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小蚕共育是落实小蚕饲养技术要求的有效途径,有利于蚕业发展.笔者于2007年晚秋在江西省修水县征村乡洲上村进行雄蚕品种在农村的试养工作,将示范推广的雄蚕组织了小蚕共育饲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小蚕共育的实践和体会,归纳其主要管理和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6.
蚕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国内蚕业科技工作者围绕家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进展.山东省蚕业研究所张亚平关于低成本人工饲料研制和推广、山东农业大学王冰等用综合适应性指数的方法考察不同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浙江省湖州市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陈端豪等就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技术研究等,为人工饲料筛选蚕品种、面向生产、走向实用化都作了有益的探索.2004年秋期我们组织了正在选育选配中的原种和杂交种,在1~2龄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参考山东农业大学王冰等提出的综合适应性指数法,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当前农村单家独户养蚕的实际情况,多年来我们通过大胆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研究成功小蚕水缸二回育.所谓小蚕水缸二回育,就是因地制宜利用家庭水缸、米筛饲育小蚕,一日给桑二回,改变了以往用蚕室蚕具养小蚕和一日给桑4次的传统方法.这项技术的推广,极大地节省了养蚕设备的投入,解放了劳动力,深受蚕农欢迎. 相似文献
8.
如东县实施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东县为解决小蚕共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自2010年春蚕期起摸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饲育,2010-2011年采用人工饲料饲育小蚕4046盒。经过实践认为,实施1—2龄人工饲料育具备省力省工、有利于防中毒、防病以及能合理安排秋蚕饲养时间,有利于秋季桑因病虫害防治等优势;但全面推广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还存在认识、饲料成本和小蚕发育整齐度等瓶颈。 相似文献
9.
雄蚕(蛾)饲育技术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蚕业》2017,(1):21-22
雄蚕(蛾)的饲养技术是一个新鲜的领域,与传统的家蚕饲养有着许多不同的要求,尤其是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养生和健康的要求随之增加,雄蚕蛾的市场需求空间越来越大,对此我们从2016年起,专门进行了雄蚕(蛾)的饲养,摸索了适应沿海地区雄蚕(蛾)饲养的一套实用技术,可作为雄蚕(蛾)饲养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蚕桑生产是重庆市铜梁县农村发展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有桑园0.8万hm^2,为在2010年实现年产1万t优质茧基地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供的加快,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务工经商转移。据对我县36个社调查.有40%的劳力外出,其中青壮年占外出劳力的85%左右.有15%左右的户举家外出。 相似文献
11.
(修改)小蚕共育的几个重要技术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蚕儿集中在一起饲育,使其在消毒较为彻底的环境下不受病源感染,发育决、整齐,蚕体健壮,为养好壮蚕打下良好基础。为提高小蚕共育的养蚕水平和养蚕工效,必须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2011年8月22~24日,全国商品性小蚕饲养规程与病害防控学术研讨会在广州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蚕学会生理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办,华南农业大学蚕丝科学系和农业部热带亚热带蚕业研究室承办, 相似文献
13.
柞蚕新品种抗大及抗大×(8821·8822)是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自1994年开始,经过十年的选择培育而成的强健性柞蚕新品种.在纯种选育和杂交组合评选中,按照育种程序,进行了新品种的实验室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4.
15.
近年来蚕桑生产虽有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但据笔者在睢宁县调查,单季养蚕在1~3张的养蚕户仍占60%以上。这些养蚕户养蚕投入少,因小蚕共育成本增大.基本上都不采取小蚕共育技术,甚至小蚕室根本不加温,全龄采取自然温度饲养,春蚕1~3龄蚕室的平均气温是18~22℃.晚秋小蚕期蚕室气温略高些.但都远低于小蚕适宜温度26~28℃,这样就人为的延长了小蚕龄期.导致小蚕发育不齐,增加蚕病的发生,从而影响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为使养蚕生产能持续发展,找到一种成本低,又安全、节能、环保、且简单易行的加温控温设备,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0月28日,由河南省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担纲编制并与巴中市农业局协作完成的《巴中市柞蚕产业2015-2025年发展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国家蚕桑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蚕学会理事长、西南大学校长助理鲁成教授,河南农业大学茹光欣教授,河南省蚕业管理总站杨彪研究员、潘荣高级农艺师,河南蚕科院副院长朱绪伟高级农艺师,四川省蚕业研究所副所长张友洪研究员和南阳市的蚕桑专家。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与规划有关的县农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