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缺氮:主要表现在整株和老叶片上。从整株看,表现为发育不良,茎枝细弱,叶瘦小而薄、呈淡绿色。下部老叶开始时呈淡黄色,随后干枯呈褐色,但枯叶一般附着不脱落。缺磷:表现在整株呈浓绿色。有些花木叶柄有变紫的现象,植株发育迟缓,基部老叶脉间出现黄化,枯叶易脱落。  相似文献   

2.
镉胁迫下天蓝苜蓿的生理生态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d胁迫对天蓝苜蓿生长和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天蓝苜蓿整株鲜重、地上部分鲜重、地下部分鲜重随Cd胁迫增大呈显著降低趋势。天蓝苜蓿叶片电导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水平随Cd胁迫增大而增加,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5(P〈0.01)和0.984(P〈0.01)。随着Cd浓度的升高,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先增后降趋势,说明抗氧化酶系统既具有解毒功能,同时又是Cd^2+植物毒性的作用位点,天蓝苜蓿3种抗氧化酶对Cd敏感程度表现为SOD〉POD〉CAT。  相似文献   

3.
天祝金强河高寒地区金露梅的热值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甘肃天祝金强河高寒地区不同生境下金露梅叶、茎,根和整株的热值及其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生长季(4 ̄10月)叶、茎、根和整株的干物质平均热值分别为20171.9、20634.8,20779.8,20697.2J/g。金露梅整株的热值在生长季呈V型变化;可用线性方程Y=1058.1-38.636T表达(r=-0.958,Y为热值,T为月均气温),金露梅各器官的热值在时间上具有同步性,不同生境下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植密度对根蘖性状的表现有影响,过分密植使得水平根减少,根蘖株率下降,单株根风干重与密度呈直线负负相关;群体根风干重与其呈曲线回归。代,高密度的根量明显小于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根蘖型苜蝗种植密度以25.00株/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不同刈割高度整株苎麻和成熟期苎麻叶的营养成分及其对鹅的饲用价值,本试验选取18羽成年朗德公鹅,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鹅,采用化学分析法及代谢试验研究刈割高度为40 cm、50 cm的整株苎麻和成熟期苎麻叶的营养与饲用价值。结果表明:(1)成熟期苎麻叶中干物质、粗蛋白质、总能、钙含量及总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刈割高度为40 cm和50 cm的整株苎麻,而刈割高度为40 cm和50 cm的整株苎麻养分含量较接近。(2)朗德鹅对刈割高度为40 cm和50 cm的整株苎麻的粗纤维及干物质表观利用率相当,且均显著高于朗德鹅对成熟期苎麻叶粗纤维及干物质的表现利用率(P0.05),但朗德鹅对成熟期苎麻叶的粗蛋白质表现利用率最高,分别比朗德鹅对刈割高度为40 cm和50 cm的整株苎麻的粗蛋白质表观利用率高出14.17%(P0.05)和2.47%(P0.05)。(3)朗德鹅对刈割高度为40 cm的整株苎麻中的各氨基酸表观利用率均最高,且其总氨基酸的表现利用率分别比刈割高度为50 cm的整株苎麻和成熟期苎麻叶提高了29.90%(P0.01)和24.31%(P0.01)。综上所述,结合不同刈割高度整株苎麻和成熟期苎麻叶的营养成分及养分表现利用率结果分析认为,本试验中的三种苎麻样品对鹅的饲用价值高低依次为成熟期苎麻叶刈割高度为40 cm的整株苎麻刈割高度为50 cm的整株苎麻。  相似文献   

6.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将30头健康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水稻秸整株青贮分别以0、25%、50%(干物质基础)3个比例添加饲喂奶牛60d(预试验15d,正式试验45d)探讨水稻秸整株青贮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秸整株青贮可以代替一定比例的玉米青贮,并且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同时水稻秸青贮添加量为25%(II组)和50%(Ⅲ组)的试验组每天每头奶牛的生产成本比玉米青贮的(I组)组生产成本降低了1.92元(人民币)和3.82元(人民币),相对应的收入每天每头牛增加了3.48元(人民币)和4.56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7.
苜蓿打捆前的含水量对营养价值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彩霞  王培 《草地学报》1997,5(1):27-32
该试验于1996年5-6月在山东省无棣县神内农牧结合示范中心苜蓿试验区进行。头茬苜蓿于盛花期收割,研究高,低含水量条件下打捆对产草量和粗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研究雨淋对苜蓿干草整株和茎,叶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打捆前含水量的逐渐下降,茎叶比显著增加,叶片损失率增大,其茎叶比与打捆前干物质的含量呈一元非线性相关,相关方程Y=3.5102X^4.963+1.05。干草的CP含量显著降低,NDF,AD  相似文献   

8.
笔者研究了饲料玉米生产和青贮调制的方法。柳林县某养殖场引进农大108,经过栽培之后,利用整株玉米开展青贮调制,收集青贮发酵质量等信息,与其他地区整株玉米青贮调制情况进行对比。本地饲料鲜草与干草产量、结实率比外地表现好(P0.05)。本地玉米含有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明显比外地高(P0.05),本地饲料玉米青贮中含有的总酸和乳酸明显比外地多,发酵水平更佳(P0.05)。本地饲料玉米的整株鲜草产量较高,青贮发酵水平等方面的表现明显比外地好。  相似文献   

9.
东祁连山山生柳种群年龄结构及其动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李毅  王志泰 《草业科学》2002,19(3):12-16
以东祁连山高寒地区山生柳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山生柳克隆种群在基株和分株2个层次上进行年龄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样地基株种群中,I龄级的幼苗均较缺乏,Ⅳ龄级向V龄级过渡处为死亡高峰期,Ⅲ、Ⅳ龄级个体所占比重最大;克隆分株种群总体呈增长型;从种群动态方面分析,山生柳克隆种群年龄结构与海拔梯度间有一定相关联系:海拔3050m处,基株种群和分株种群呈衰退型;3100-3250m间,种群表现为增长型;3300-3450m,种群表现为稳定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收获期对2种玉米农艺性状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选择适宜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制作青贮饲料的玉米品种以及最佳收获期。[方法] 以全株青贮玉米吉东81和粮用玉米甘优702为试验材料,试验期为2019年9月5日至10月5日,设11个收获日期,分析不同收获日期2种玉米株高以及各部位鲜物质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的变化。[结果] 2种玉米株高随着收获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平稳趋势,9月17日吉东81和甘优702的株高最高,分别为3.51 m和2.94 m,试验期间吉东81的平均株高显著(P<0.05)高于甘优702。2种玉米茎叶、秆、果穗和整株鲜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干物质含量呈递增趋势,干物质产量呈先上升后平稳趋势。2种玉米整株平均鲜物质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吉东81的整株平均干物质含量和干物质产量显著(P<0.05)低于甘优702。[结论] 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最佳收获期为9月23—26日,粮用玉米品种甘优702最佳收获期为9月17—20日,且在相同种植条件下全株青贮玉米品种吉东81更适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推广。  相似文献   

11.
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克隆纯化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有限稀释克隆法对29株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SIV)不同地区分离株进行纯化,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8株对鸡呈现中等致病力,21株对鸡呈现低致病力。不同地区SIV分离株(第5代)的EID50差异较大,以安徽分离株最高,为10^-10.77/0.2mL,其他毒株在10^-5.5~10^-10.56/0.2mL之间。黑龙江省分离株和浙江省分离株的LD50高达10^-2.84/0.1mL,其他分离株在10^-1.17~10^-2.56/0.1mL之间。经鸡胚分离传代后,SIV分离株均能凝集0.7%人“O”型血、绵羊、兔、豚鼠、小鼠、大鼠及鸡的红细胞,其红细胞凝集谱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马、牛、驴、猪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上。大部分SIV分离株为热不稳定型,部分毒株表现为中等热稳定型和热稳定型。从其抗原特性看,大部分SIV分离株表现为亲和相,对AIV参考毒株DKUK63和SIV参考毒株SWTN77表现出较高的HI滴度;部分分离株经鸡胚传代后,出现了相别的变异。  相似文献   

12.
鹅菜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2.5米,整株含白色乳浆,味苦。它适应性极强,南北方均宜种植,产量高、适口性好,营养丰富,是猪、兔、鹅等畜禽和鱼类的优质青饲料。鹅菜喜温暖湿润气候,7~8月高温多雨,9~10月较干燥的气候条件,对鹅菜的生长最有利。对土壤要求不严.各种土壤都能种植。  相似文献   

13.
刚察县哈尔盖乡甘肃棘豆调查与灭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尔盖乡冬春草场上,甘肃棘豆平均密度为80.8株丛/m ̄2,平均盖度为61.3%,空间分布为集群型(S ̄2>m),其株丛平均直径与根直径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根直径、营养枝数量、生殖枝数量和株丛平均直径与根长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利用草甘膦灭除1675hm ̄2,平均灭效达95.3%,取得了显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郑州地区青贮玉米引种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10个玉米Zea mays品种试验研究,探讨其整株青贮的适宜刈割期及其各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选出适宜郑州地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并为栽培时性状的控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产量、农艺性状、营养成分含量来说,均以蜡熟期收获为宜;株高、茎粗、果穗长、果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绿叶数、粗脂肪含量与果穗长和果穗粗、粗纤维含量与茎粗均呈正相关关系;粗纤维与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各品种间,以鲁单981、郑单968、浚单18表现好,适宜作为全株青贮玉米在郑州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180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了6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监测,大多数分离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表现出高耐药率(52.9%~93.30%)并呈多重耐药性。提取各菌株染色体DNA,对gyrA基因QRDR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氨基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68株耐药菌株的第83位的氨基酸均发生了变异,由丝氨酸(S)变为亮氨酸(L);对4种以上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耐药性的107株分离株除第83位氨基酸发变异外,第87位氨基酸也发生了变异,88株由天冬氨酸(D)变为天冬酰氨(N),13株为酪氨酸(Y),5株变为甘氨酸(G),1株变为丙氨酸(A),由此表明鸡源大肠杆菌对氟喹诺类药物的耐药程度与gyrA基因QRDR的变异密切相关,第83位氨基酸变异是大肠杆菌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12株中国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药敏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体外培养生长抑制试验检测了中国伊氏锥虫安徽水牛株(AHB)、广东阳江水牛株(GDB1)、广东水牛株(GDB2)、广东马株(GDH)、广西骡株(GXM)、湖北骡株(HBM)、湖南水牛株(HNB)、江苏高邮水牛株(JSB1)、江苏盱眙水牛株(JSB2)、新疆骆驼株(XJCA)、云南水牛株(YNB)、浙江水牛株(ZJB)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它们的50%生长抑制浓度(IC50)依次为0.114、0.041、0.120、0.1490.752、0.252、0.171、0.127、0.339、0.094、0.106、0.118ng/L。结果显示,不同虫株的伊氏锥虫对苏拉明的敏感性明显不同,提示中国伊氏锥虫不同虫株存在抗药性差异。在12株伊氏锥虫中,GXM株对苏拉明的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株。小鼠体内治疗试验显示,GXM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无效,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而GDB1株以10mg/kg剂量苏拉明治疗则全部治愈。由此可见,体外药敏试验结果与体内治疗结果一致。这一结果提示,多数中国伊氏锥虫株对苏拉明的敏感性偏低,少数虫株已表现出一定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7.
李明芝 《北方蚕业》2001,22(1):28-29
桑树黄化型萎缩病是危害桑树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河南省重点蚕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危害情况表现为:受害严重的桑园株发病率在60%左右,高达90%;新植桑园年损失桑株4%左右;严重受害桑园在植桑后十年中与正常桑园比经济损失达80%,与正常农作物比经济损失40%,桑园生产年限缩短10年左右。这种病害对蚕桑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威协性很大,已引起国家农业部重视,决定在我国重点蚕区对该病实行联防联治。   1 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   1.1 桑黄化型萎缩病的识别。桑树黄化型萎缩病在桑树生长期间,症状表现比较典型,在不同发病阶段,发病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所以病株一旦在田间出现,容易识别。该病的发生及症状表现,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发病初期:一般从一根或2~3根枝条的顶端开始,表现出节间距离特短,叶片黄化、瘦小并稍向叶背卷缩;从整根枝条看,病、健叶大小十分悬殊,病小叶在健叶上方形成菊花状丛生。此期一般在5月中旬和8月下旬。   发病中期:随着病情发展,多数枝条乃至全株枝条表现症状,病势从枝条上部开始逐渐向下部蔓延,病叶更加黄化瘦小,明显向叶背卷缩,枝条中上部节间变短,腋芽早发,生长出较多的细小侧枝,但枝条中下部节间,叶片生长正常。此期症状一般在7~8月份表现集中。   发病后期:整株叶片黄化更甚,卷缩成猫耳朵状,靶条细弱,腋芽不断萌发,造成整株桑细枝丛生成簇,宛如扫帚状,2~3年内终致枯死。此期病状,在桑树夏伐后,表现突出,重病桑园尤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桑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侵染引起的危害性极大的桑树病害.该病于1968年前后始发于广东省顺德市,后逐步扩展蔓延,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为广东省桑树的主要病害之一,桑青枯病发生后.桑树大多整株枯死,少量发病较轻的植株.虽然能带病活到次年,但产叶量已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试验对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和扎鲁特旗牧民家的乳样中分离的27株植物乳杆菌的耐酸及耐胆盐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有20株菌能耐受0.3%的牛胆酸钠,且对pH3.0的生长环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其中8株菌耐受性较强,存活率最高可达150.6%,其余菌株从15.5%-39.8%不等。  相似文献   

20.
对从黑龙江省部分奶牛场患乳房炎奶牛乳汁中分离的10株疑似链球菌进行了培养特性、菌落形态、染色特性、生化试验等研究,确定5株为无乳链球菌,3株为停乳链球菌,2株为乳房链球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10株链球菌中有8株出现溶血现象,其中无乳链球菌有3株呈β溶血,2株呈α溶血;停乳链球菌均呈α溶血;乳房链球菌为y溶血。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停乳链球菌BHI培养液腹腔接种小白鼠0.6ml,18-24后致死率达100%;接种无乳链球菌的小白鼠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但未见死亡;乳房链球菌对小白鼠无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链球菌对临床上常用的青、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而红霉素、喹诺酮类药物则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