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蒿,又名吞蒿、草蒿、黑蒿等,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性寒味苦,是我国传统中药,其有效成分青蒿素是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随着市场对青蒿素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对青蒿的研究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正>导读: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中药青蒿和其提取物青蒿素一夜闻名天下。这期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中药青蒿、药用植物黄花蒿与青蒿素。中药青蒿在我国的应用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草蒿。由于本草的混乱,历史上中药青蒿的药用植物出现了很多品种,包括臭蒿、香蒿等。但以臭蒿应用最为广泛,古代本草统称为青蒿。  相似文献   

3.
正由于青蒿的生物特性,恶劣的气候条件能刺激细胞中的叶绿体大量释放单线态氧,所以在生态环境条件越极端的地区,当地青蒿中的青蒿素产量越高。我国四川酉阳地区武睦山脉生长的青蒿所含有的青蒿素比其他地区高出10倍以上。高产青蒿素的青蒿是我国独有的"土特产",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青蒿素原料出口国。  相似文献   

4.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学名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别名青蒿。青蒿粗生易长,产量高,一般亩产150公斤左右。青蒿入药具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的作用,提炼的青蒿素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目前,青蒿素的价格从去年3000元/公斤上升到今年7000元/公斤,青蒿原料供不应求。种植青蒿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条致富的好门路。  相似文献   

5.
对酉阳和秀山县的抗疟植物黄花蒿(Artemisin annua L.)的青蒿素含量测定表明。黄花蒿产地和类型与其青蒿素含量间有明显相关。 1 黄花蒿类型与青蒿素含量在同一地区或一块土地内可能存在不同的黄花蒿类型,其形态和青蒿素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如秀山县的海洋乡,有2种黄花蒿类型。宽裂叶青茎腋点红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86%,而稀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溪口乡在同一块地内有4种类型的黄花蒿,其中,下青上紫杆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95%,而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为0.59%。酉阳县钟多镇有5种黄花蒿类型。其中,稀细裂叶青茎黄花蒿的青蒿素含量为0.72%,而分裂叶白脉白绿茎黄花蒿为0.45%;稀细裂叶、稀宽裂叶及宽裂叶型的青  相似文献   

6.
短信平台     
《农村百事通》2008,(2):71-72
△河南省濮阳市读者(手机号:137××××2856)问:青蒿的种植前景怎样?在哪里能买到种子?答:青蒿是提取青蒿素的主要原料。用于治疗疟疾等热带疾病。据悉,自2004年至今,短短3年多的时间,国内青蒿素产业经历了从热到"冷"的急速转  相似文献   

7.
<正>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的。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其实,这是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造成的混乱。屠呦呦本人就就此做过考证,原来,植物学上的同一个物  相似文献   

8.
短信平台     
《农村百事通》2006,(20):85-85
湖南省读者(手机号:137××××3482)问:青蒿的药用价值怎样?市场前景好吗?答:青蒿俗称苦蒿,是提取青蒿素(主要用于治疗疟疾等热带疾病)的主要原料。据重庆市车都县不完全统计,从6月初至今,成都三奇、昆明制药、湖南吉首、广西南药、上海复星等近10家药厂,都已进入产区抢购青蒿。目前,青蒿素行情已从去年的3000元/公斤飙升至7000元/公斤。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已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青蒿种植基地,而周边地区的青篙种植产量和品质远不及重庆,所以重庆周边的湖南、湖北、贵州等省的药企舍近求远到渝抢购青蒿。  相似文献   

9.
影响青蒿成分(青蒿素)含量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青蒿为抗疟药的原料,青蒿素是其有效抗疟成分。根据植物形态,将黄花蒿分为不同的茎色、叶色与叶型,测定了它们的青蒿素含量。并用白青杆青蒿栽培于不同生态条件下,以观察其青蒿素含量变化。试验表明,以白青杆青蒿、淡黄色叶与深(细)裂叶型的青蒿素含量最高;生态因子以灌县虹口乡、露地栽培、紫红坭与收获期在9月下旬的青蒿素含量最高。青蒿素含量分别为8.2‰,6.93‰与11.6‰。  相似文献   

10.
青蒿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蒿 (ArtemisiaapiaceaHance) ,是菊科草本植物 ,因叶揉之有香气 ,故又名香蒿。从青蒿叶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我国独有的抗疟新药。青蒿基部叶及下部叶在花期枯萎 ,青蒿素原料的采收往往是在青蒿开花前 ,因此 ,野生青蒿的数量越来越少 ,人工栽培青蒿势在必行。1 植物学特征和生物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已经绘制出了青蒿的基因组图谱。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重要的抗疟疾物质,因此将来通过基因改良有望大大提高青蒿素产量,生产更多抗疟药物。  相似文献   

12.
在自然生长条件下,选取三峡库区36个不同来源地的野生青蒿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青蒿花蕾青蒿素含量相关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碱解N和P含量是影响三峡库区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的最主要最明显的因素.三峡库区野生青蒿花蕾青蒿素含量主要受土壤营养状况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青蒿,学名黄花蒿,别名臭蒿、香蒿、苦蒿。菊科,艾属,一年生短日照草本植物。从地上部分叶片、未开放的花蕾中提取生产青蒿素等系列产品。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种高效、速效、安全的防治疟疾的新药。青蒿多为野生。但由于在花蕾期刈割,自然繁殖的种子数量减少,野生资源越来越少,且有限的野生资源也难以满足工厂大量加工的需要,因而近年来实行了野生转家栽,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青蒿又称黄花蒿,是菊科蒿属1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可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等,提取出的青蒿素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治疗疟疾首选药品。目前全世界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将青蒿素作为抗疟指定药,需求量非常大,青蒿素非常紧缺。种植青蒿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青蒿粗生易长,但要夺取高产必需严把“九关”。  相似文献   

15.
青蒿     
《天然产物分离》2005,3(5):39-40
青蒿(ArtemisiaannuaL.),别名香蒿、苦蒿。菊科,艾属。一年生草本。以地上部分供药用,具有清热解暑、凉血、清热燥湿及截疟的功效,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及湿热黄疸等症;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高效、速效、安全的抗疟药物,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预计2006年青蒿素需求量为130-220t。  相似文献   

16.
青蒿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为菊科艾属植物黄花蒿。株高100~400cm,商品叶采收生育期220—240天。青蒿喜湿润,忌干旱,怕渍水,光照要求充足,药用价值很高;青蒿素的衍生物可以制成很多系列药品。青蒿素主治疟疾、结核病潮热,治中暑、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和灭蚊等。全草入药,洗净鲜用或晒干制药。  相似文献   

17.
青蒿又名苦蒿、黄花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植物。青蒿性寒、昧苦、能治疗多种热带病,具有清热凉血、退虚热、解暑的功效,主治结核热、疟疾、伤暑、低热无汗、皮肤瘙痒、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等。青蒿的嫩茎叶还可浸酒制成蒿酒,具有食疗作用。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从青蒿中分离出抗疟单体——青蒿素,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类药品治疗疟疾效果奇特,  相似文献   

18.
云南栽培黄花蒿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干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花蒿是我国传统中药,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疾的特效药。研究了黄花蒿不同生育时期的青蒿素含量及不同干燥方式对青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云南栽培黄花蒿的最佳采收期为花芽分化期,最佳干燥方式为自然晾晒。  相似文献   

19.
青蒿素的化感效应及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蒿素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疟疾的首选药,黄花蒿是提取青蒿素的唯一原料药材,在我国有2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我国黄花蒿种质资源丰富,种植面积和青蒿素产量占全世界的90%以上。黄花蒿释放的化感物质——青蒿素影响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对农业生产、土壤健康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对青蒿素化感效应及机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以期对评估黄花蒿种植产生的环境风险,保持土壤健康,避免影响后茬作物生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吴健 《新农村》2006,(9):13-13
青蒿学名黄花蒿,为菊科蒿属一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野生青蒿植株一般高40~150厘米,人工栽培的可达200厘米以上,全株黄绿色,有香气;浅根系,主根短,侧根发达,多而密集;茎直立,三回羽状复叶;头状花序,管状花,花序外层花雌性,中央为两性,绿黄色;瘦果椭圆形,淡褐色. 青蒿是我国传统中药,全草均可入药,有解暑、退虚热、抗疟疾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青蒿含有抗疟成分——青蒿素。近两年在全球治疗恶性疟疾药物需求急剧增长的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权威医疗管理机构已采用我国的中药制剂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青蒿也因此而身价倍增,成了享誉世界的“中国神草”,呈现出巨大的商机。现将其人工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